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2篇
  免费   60篇
  国内免费   73篇
测绘学   9篇
大气科学   17篇
地球物理   44篇
地质学   227篇
海洋学   49篇
天文学   7篇
综合类   34篇
自然地理   1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0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6年   2篇
  1958年   1篇
  1951年   1篇
  1950年   1篇
  194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近几十年来,对月球的遥感观测以及对月岩样品的分析揭示了月海玄武岩、镁铁质月球玻璃等的时间和空间分布特征,其被认为与月幔的热化学演化密切相关,并且引出了许多解释模型.本文考虑月球结晶末期在上部形成的致密的钛铁矿层和下部的月幔,由于密度原因钛铁矿层发生倒转,之后受热上涌产生玄武质岩浆等的演化过程,从热化学演化的角度为月海玄...  相似文献   
142.
福建光泽地区是闽北地区重要的萤石矿成矿远景区,具有寻找隐伏—半隐伏萤石矿的潜力,但是目前该区隐伏—半隐伏萤石矿找矿成果较少。通过对福建光泽地区I号萤石矿预测区开展物化探综合信息找矿方法应用,探讨物化探综合信息找矿方法在隐伏—半隐伏萤石矿找矿中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 区域水系沉积物测量和大比例尺化探剖面测量圈出的F、Ca等综合异常信息可协助筛选、确定萤石矿找矿目标区; 将高精度磁法测量与视电阻率联合剖面测量相结合,可进一步判断萤石矿控矿构造的位置和规模; 高密度电阻率法测量可协助确定控矿构造的深部延伸情况。地表检查和深部钻探验证表明: 区域化探、高精度磁法测量、视电阻率联合剖面测量和高密度电阻率法测量等物化探综合信息找矿方法组合,可指导隐伏—半隐伏萤石矿的找矿工作。  相似文献   
143.
本文结合不锈钢内衬技术在江阴市玻璃钢供水管道改造中的应用,介绍了不锈钢内衬玻璃钢管施工工艺流程和施工技术措施,分析了不锈钢内衬施工效果和优势。展望了不锈钢内衬技术在城市供水管网改造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4.
假玄武玻璃是发育在古地震断层带中的一种断层岩,是古地震断层快速滑动的化石记录。目前关于假玄武玻璃的成因还存在争议,有摩擦熔融成因和摩擦碎裂成因2种观点。豫西双龙剪切带是位于秦岭造山带核部的一条韧性剪切带,发育了一系列动力变质岩,后期地质作用在其构造薄弱面上形成了呈简单脉状、平行剪切面发育的假玄武玻璃。假玄武玻璃的出现说明秦岭群曾经历高应变速率的构造运动,即古地震事件。通过对该区假玄武玻璃的镜下观察、粉晶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及石英的EBSD组构等研究,对其成因进行了探讨,结果显示秦岭群核部的假玄武玻璃为摩擦碎裂成因。  相似文献   
145.
本要用情性气体保护下的高温熔融反应及液氮淬冷技术制备了Li_2S-B_2O_3体系玻璃。采用XRD、ICP及化学滴定法分别确定了产物的形态和化学组成。利用DTA星热法测定了玻璃的转变温度Tg、晶化温度Tc及晶化峰值温度Tp,并根据Tg、Tc-Tg、Tp-Tg、(Tp-Tg)/Tg四种玻璃稳定性判据讨论了Li2S-B2O3玻璃的相对稳定性。实验表明,Li2S-B2O3体系能在Li2S的摩尔分数X≤0.45的浓度范围形成玻璃,且在x=0.25附近玻璃的稳定性最强。  相似文献   
146.
目的:探讨表现为多发磨玻璃影(GGO)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的CT及临床特征,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确诊为COVID-19患者的临床及CT资料,分析其临床特征和影像征象,同时对CT征象及相应的病理基础进行对照分析。结果:12例表现为多发GGO样COVID-19患者中,发热11例,咳嗽7例,病灶数量≤5者2例,病灶数量6~10者2例,数量>10者8例;累及上叶10例,中叶和舌叶10例,下叶11例,同时累及上中(舌叶)、下叶者9例;小叶间隔增厚11例;病灶伴实变7例;胸膜改变11例,其中胸膜增厚10例,叶间裂少量积液1例。所有患者未见纵隔、肺门淋巴结肿大。结论:表现为多发GGOCOVID-19患者的CT及临床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结合患者流行病学史及实验室检查,有助于该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47.
《西部资源》2013,(2):60-60
世界上的稀土金属矿业开发是随稀土工业兴起而发展的。稀土工业始于19世纪80年代,当时需要从独居石中提取制汽灯纱罩用的钍(独居石含钍),而独居石中的稀土是当时无用的副产品。到20世纪中叶,稀土在打火石、碳弧棒、玻璃着色和抛光粉等方面陆续得到应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钍因为核技术的需要而大量生产,稀土是当时处理独居石过程中的副产品,因纯度不高,  相似文献   
148.
云南六合霓辉正长斑岩含有较多镁铁-超镁铁质包体以及特殊的富铁熔浆包体.岩相学研究表明,伴随交代蚀变,寄主岩石和各类包体中普遍发育沿粒间和矿物晶体裂隙或解理纹贯入或穿插的呈网状和细脉浸染状分布的黑色不透明物质——富铁微晶玻璃,其性质与富铁熔浆包体类似;对该类物质采用电子探针及扫描电镜和能谱分析,发现它们是一种纳米-微米级的超显微隐晶固体,其组成以硅酸盐和石英为主,尤其含有地幔标型矿物碳硅石、自然铁和钛铁矿等;这些矿物间构成超显微熔离结构交生.研究认为,这种物质组成和特征是具超临界和熔浆性质的地幔流体作用的现实微观踪迹,其活动引发的交代蚀变表现为碱性蚀变和硅化并伴随不同程度的金属矿化,以及寄主岩石和包体中暗色矿物由辉石→角闪石→黑云母→绿泥石的退变序列.稀土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研究表明,霓辉正长斑岩及其包体和富铁熔浆包体具有相似的富集轻稀土元素和 Ce 负异常以及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和高场强元素的特征.本文综合研究认为,富铁微晶玻璃和富铁熔浆包体是起源于富集地幔,但独立于富碱岩浆并被富碱岩浆裹挟的成分不混溶产物.它们是地幔流体作用现实微观踪迹的两种表现形式,是引发壳幔物质混染并导致寄主岩石和包体中交代蚀变和金属矿化的重要物质源和动力源.  相似文献   
149.
张跃进 《福建地质》2012,31(1):27-31
漳浦县玻璃用砂资源储量集中在六鳌、古雷两个半岛,多以大型矿床产出,矿砂质量较好,矿砂中对玻璃生产质量有影响的主要是铁矿物,通过选矿可以达到浮法玻璃用砂要求。根据成矿地质条件,在六鳌半岛等地仍有找矿远景。  相似文献   
150.
伴随深部地质过程的地幔流体作用是引发地壳中成矿作用的重要物质源和动力源。由于地幔流体的超深源性及由此决定其性质和演化的复杂性,使人们很难具体捕捉其实际存在,或者多数情况下很难准确界定。通过岩相学、岩石化学、电子探针和扫描电镜及能谱分析的综合研究发现,地幔流体活动的现实微观踪迹和存在方式可以表现为富铁熔浆包体和富铁微晶玻璃,二者在透射偏光显微镜下无光性,呈黑色不透明状;反射偏光显微镜下不反光,但在电子显微镜下呈显微晶质结构,显示微晶金属和非金属矿物之间呈熔离交生,超微晶矿物组成以硅酸盐和石英为主,尤其是经过成分配比换算,得到碳硅石,含铬自然铁、钛铁矿、磷灰石和含钛镜铁矿等地幔标型矿物,反映了地幔流体的熔浆性质。捕捉和揭示深部地质过程中地幔流体作用的现实微观踪迹,对于深入分析和认识地壳地质作用的机制和成矿效应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