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70篇
  免费   1012篇
  国内免费   753篇
测绘学   878篇
大气科学   467篇
地球物理   412篇
地质学   1980篇
海洋学   1577篇
综合类   1067篇
自然地理   2954篇
  2024年   89篇
  2023年   339篇
  2022年   396篇
  2021年   451篇
  2020年   321篇
  2019年   371篇
  2018年   251篇
  2017年   215篇
  2016年   238篇
  2015年   233篇
  2014年   633篇
  2013年   443篇
  2012年   425篇
  2011年   422篇
  2010年   412篇
  2009年   464篇
  2008年   491篇
  2007年   402篇
  2006年   366篇
  2005年   419篇
  2004年   306篇
  2003年   291篇
  2002年   210篇
  2001年   175篇
  2000年   146篇
  1999年   115篇
  1998年   120篇
  1997年   86篇
  1996年   102篇
  1995年   73篇
  1994年   66篇
  1993年   61篇
  1992年   61篇
  1991年   48篇
  1990年   41篇
  1989年   35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194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3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991.
随着计算机和遥感技术的发展以及在各方面中应用的不断加强,利用遥感影像进行生态线的动态遥感监测及执法检查已被列入国土资源部针对全国各大中城市每年执法检查的一项工作内容,尤其经过近几年的实践,这项技术正日趋成熟,并取得了一系列成绩,本文结合日常工作实践,阐述了非生态线范围遥感监测的方法,与同行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992.
陈立华  王焰  吕淑婷  关昊鹏 《水文》2019,39(3):41-45
以钦州市为例,根据1956~2016年月降雨、径流数据,采用双累积曲线(DMC)模型和蒸发差值法计算地表水资源量,采用剔除入海河流感潮河段水量及汛期河道内最小生态水量的改进扣损法和直接法综合分析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结果表明:钦州市地表水资源量在106.573~111.216×10~8m~3范围内,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为38.444×10~8m~3,占比地表水资源总量的34.6%。钦州市水量相对丰富,但水资源可利用量并不富裕且时空分布不均。空间上,独流入海河流分区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最多,南流江分区次之,郁江干流分区最少;时间上,19条流域汛期水量高达81.949×10~8m~3,其中难以控制利用量为62.272×10~8m~3,有35.823×10~8m~3经入海河流直接外排入海;4.973×10~8m~3为感潮河段咸水难以利用;调水工程的规划与建设为改善河道环境、缓解供需矛盾方面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93.
利用现有测绘资料进行加工和处理,快速提供测绘服务是全国新农村建设中的共性问题。在西安市新农村建设中,经过试验,大批量提供全域的非常规数字线划图和影像地形图,解决了低成本、短周期的问题,能够提供及时的测绘保障服务。介绍了新农村规划用图的生产工艺流程和技术方案,以及相应的规划应用。  相似文献   
994.
容丽  王世杰  刘宁  杨龙 《山地学报》2005,23(1):35-42
通过研究贵州西南部典型喀斯特植被退化区花江峡谷植被现状,选取具一定经济价值和推广价值的先锋植物,采用生物显微制片技术与数理统计方法相结合,报导了6科10种分属不同生活型的植物叶片的解剖结构特征,并进行了比较和解剖因子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喀斯特先锋植物叶片在不同种类之间具有明显差异,这些差异除受遗传因子控制外,环境因子(主要为光照和水分)也有重要作用;生活型不同对先锋植物叶片特征有一定影响,但未表现出规律性。根据叶片适应特征的差异,10种先锋植物可分为3种类型,即旱生或阳生叶类型的构树(Broussonetia papyrifera)、火棘(pyracantha fortuneana)、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偏中生叶类型(香椿的Toona sirensis)、顶坛花椒(Zanthaxylum pinum var.dingtanensis)、黔滇木蓝(In-digofera esquirolii)、忍冬(Lomicera japonica)、紫云英(Astragalus sinicus);偏阴生叶类型的繁缕(Stellaria media)。  相似文献   
995.
<正>松材线虫病是全球最具危险性的毁灭性森林病害之一,具有适身范围广、寄主种类多、传播速度快、感染松树死亡率高等特点,极易导致疫情当地松林大面积死亡,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的同时极大威胁生态安全。2021年,国家和浙江省相继提出松材线虫病防治五年攻坚行动,进一步明确了“十四五”时期松材线虫病疫情防控攻坚行动目标和具体要求。兰溪市高度重视松材线虫病防治工作,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坚决遏制疫情扩大化危害态势。  相似文献   
996.
本文以山东省东南部的临沭县北部农用地表层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土壤中8种重金属元素含量及其分布特征,采用地积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评价了研究区农用地土壤重金属生态风险。结果表明:8种重金属中除Pb元素略高于临沂市表层土壤背景值外其余7种元素都低于背景值,研究区表层土壤中金属累积程度整体上相对较轻,土壤中重金属地积累程度由强到弱顺序为Hg>As>Zn>Cd>Cu>Ni>Cr>Pb, Hg元素有0.30%的样品属于中度累积以上级别,是累积程度最严重的元素,在局部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严重污染状况。Cr、Cu、Ni、Pb、Zn这5种元素的单因子潜在生态风险较小,Hg和Cd为单因子潜在生态风险评价重危害程度最严重的2种元素,综合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有72件样品达到了中度风险等级以上,这种现象主要受Hg和Cd这2种元素的影响。该研究成果可为该地区农产品产地安全管理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97.
本文以自然资源部认定的日照市653个历史遗留矿山图斑为基础,分析了历史遗留矿山地域分布、开采矿种、土地利用现状、“三区三线”压占等现状概况,阐述了历史遗留矿山存在的地质安全隐患、地形地貌破坏、植被损毁等生态环境问题。在总结前期矿山生态修复成效的基础上,分析了矿山生态修复工作中存在的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有待提升、面临资金约束瓶颈、治理模式单一、生态修复标准有待提高等问题,结合历史遗留矿山现状概况,提出了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坚持规划引领、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健全矿山生态修复地方标准体系、建立“全链条”动态监管机制、做好项目竣工验收等有关对策建议,为切实提高日照市历史遗留矿山治理成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98.
硒是人体必需的生命元素,开发富硒农产品是提升人体硒摄入的安全有效途径,富硒土地资源是开发富硒农产品的基础。然而,近年来全国开展的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发现,富硒土壤中重金属元素镉通常较高,不利于富硒土地开发利用,因此,研究富硒土壤区镉的地球化学特征和生态风险状况对于富硒土地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文章对承德市富硒土壤区表层土壤中主要的重金属元素镉的地球化学特征及生态风险进行评价,旨在为承德市富硒土地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采用“七步提取法”研究了表层土壤镉的形态特征。同时,配套分析了苹果、玉米样品中的重金属元素镉的含量,以了解其生物有效性。结果显示:承德市富硒土壤区表层土壤镉在全区均较富集,在新积土和中性粗骨土、水田中显著富集。研究区圈定了4处镉轻度污染土壤,均在表层土壤镉的高值区。表层土壤镉形态平均含量大小顺序为:水溶态 < 离子交换态 < 强有机结合态 < 腐殖酸结合态 < 铁锰氧化物结合态 < 碳酸盐结合态 < 残渣态,生态风险相对较低。表层土壤镉未对苹果和玉米样品产生影响,苹果和玉米中镉均不超标。承德市富硒土壤区表层土壤镉的生态风险较低,暂不影响承德市富硒土地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999.
诗上庄位于河北省兴隆县东部,交通便利,周边有风景名胜区10余处。区域地层主要为中上元古界海相沉积的碳酸盐岩,燕山期构造运动影响了诗上庄地质景观的形成。诗上庄有地质遗迹28处,包含基础地质、地貌景观和地质灾害3个大类,下分7类和10个亚类,包括地质事件剖面、褶皱与变形、古生物遗迹化石产地和碳酸盐岩地貌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叠层石古生物遗迹化石产地,形态涵盖层状、波状、柱状和锥状等。地质遗迹等级包括省级3处,省级以下25处。村内自然环境优良,森林覆盖率71.8%,年均气温8.2℃。土壤和地下水中有益元素的富集程度是评价地质文化村的重要指标:村内富锌土地面积0.11 km2,锌元素含量为98.03 mg/kg;地下水中锶元素含量0.27 mg/L。同时诗上庄人文资源丰富。根据村内资源禀赋情况,确定了地质文化村的建设模式为“地质+生态康养”类,围绕“地质为基、文化为魂、融合为要、惠民为本”的定位,论证了诗上庄地质文化村的可行性,建议性提出地质文化村建设总体方案。  相似文献   
1000.
新元古代末期是生命演化的关键转折期,也是以微生物占主导的生态系统向显生宙以后生动物占主导的生态系统的转变期,埃迪卡拉纪大型软躯体生物以固着、底栖、食悬浮为特色,普遍缺乏运动能力。作为这一时期特殊代表的高家山生物群,是目前新元古代唯一一个以黄铁矿化三维保存的管状和锥管状化石为主导,兼有骨骼生物、原生动物、钙化蓝细菌类及遗迹化石的多门类生物组合,是研究埃迪卡拉纪末期生命演化和生态系统演变十分重要的载体。本文通过对高家山生物群古生态学的初步研究,揭示出在前寒武纪—寒武纪之交,生态系统已显示一定的多样性。为适应平底面上(level-bottom)微生物席的发育,高家山生物群的许多生物采取了适应性的生存策略,通过黏附或插入微生物席中,营底栖固着食悬浮(如CloudinaConotubus)或化学共生(可能的Shaanxilithes)或平躺(如GaojiashaniaSinotubulites)食碎屑生活。底内遗迹化石表明存在可能的表栖和半内栖、可自由运动、食碎屑的造迹生物。Conotubus中常见的“回春”或“复苏”现象,GaojiashaniaSinotubulites的身体扭转或生活姿态调整则是对频繁风暴事件的被动适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