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1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33篇
大气科学   1篇
海洋学   136篇
综合类   4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41.
温度、盐度及pH对斜带石斑鱼受精卵孵化和仔鱼活力的影响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比较观察了不同温度(20、22、24、26、28、30和32℃)、不同盐度(5、10、15、20、25、30、35、40和45)及不同pH(5.0、5.5、6.0、6.5、7.0、7.5、8.0、8.5、9.0和9.5)下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受精卵的培育周期、孵化周期、孵化率和畸形率。在以上各种条件下对斜带石斑鱼初孵仔鱼进行耐饥饿试验,测定其不投饵存活系数(Survival activity index,SAI)。结果表明,斜带石斑鱼受精卵孵化的适宜温度范围是24—30℃,最适温度范围是24—26℃;受精卵孵化的适宜盐度范围是15—45,最适盐度范围是20—30;受精卵孵化的适宜pH范围是5.5—8.5,最适pH范围是6.5—7.5。仔鱼生存的适宜温度范围是24—32℃,最适温度范围是24—26℃;仔鱼生存的适宜盐度为10—40,最适生存盐度为15—30;仔鱼生存的适宜pH是5.5—9.0,而最适pH是7.0—8.5。斜带石斑鱼受精卵和仔鱼对以上3种环境因子的耐受范围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142.
4种石斑鱼的分子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的RAPD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25个引物,对海南养殖的点带石斑鱼、广东养殖的斜带石斑鱼、南海西沙野生鲑点石斑鱼和蜂巢石斑鱼的基因组DNA进行了RAPD分析,并用UPGMA法对4种石斑鱼进行聚类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野生鲑点石斑鱼和蜂巢石斑鱼群体内遗传多样性较高,多态位点比率分别为58.07%和55.65%,平均遗传杂合度分别为0.1793和0.1622,表明南海野生石斑鱼遗传变异水平较高,种质资源状况良好;而养殖的点带石斑鱼和斜带石斑鱼遗传多样性偏低,多态位点比率分别为49.70%和40.38%,平均遗传杂合度分别为0.1349和0.1135,表明石斑鱼养殖群体遗传多样性水平有所下降,应及时采取适当的保护措施.(2)4种石斑鱼种间遗传距离及聚类分析表明,点带石斑鱼与斜带石斑鱼遗传距离最近(D=0.2570);鲑点石斑鱼与蜂巢石斑鱼遗传距离次之(D=0.5146);斜带石斑鱼与蜂巢石斑鱼的亲缘关系最远(D=0.5810).(3)在8个引物中,有区分4种石斑鱼的特异性片段,可用于这些石斑鱼的鉴定.  相似文献   
143.
利用随机扩增多态DNA(RAPD)技术分析了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繁育亲本以及2001、2004年孵育的2批子代群体的遗传多样性。17个引物共扩增出104个位点。应用生物软件POPGENE进行统计分析,3个取样群体的多态位点百分率分别为32.69%(繁育亲本)、30.77%(2001年子代)和24.04%(2004年子代);基因多样性和香侬信息指数均为繁育亲本群体最高(0.110 8和0.167 0)、2004年子代群体最低(0.066 6和0.103 8)。通过t检验检测群体间遗传多样性的差异显著程度并根据Nei公式计算遗传相似度和遗传距离分析群体间的遗传分化。结果表明,RAPD技术具有较高的灵敏性和多态性,是分析评估斜带石斑鱼遗传多样性较为适宜的分子标记之一;人工养殖不仅使斜带石斑鱼遗传多样性逐年下降,而且目前已经降低到显著的程度,近交和遗传漂变可能是导致遗传多样性下降的2个重要因素。最后对保持斜带石斑鱼遗传多样性的养殖策略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4.
斜带石斑鱼人工育苗技术试验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9  
周仁杰  林涛 《台湾海峡》2002,21(1):57-62
试验获得初步成功:用50万粒受精卵孵得34.8万尾仔鱼,经60日龄培育,获全长20.5-48.5mm(平均全长26.5mm)的斜带石斑鱼鱼苗0.4万尾,育苗成活率达1.2%。试验期间育苗池水温、盐度的变化范围分别为27.3-30.5℃和31.5-32.0。试验采用如下铒料系列:牡蛎担轮幼虫-轮虫-卤虫无节幼体-卤虫无节幼体 冰冻桡足类、海水技角类。试验经历了3个死亡高峰期,它们分别出现在育苗初期仔鱼开口阶段、稚鱼期30-38日龄阶段和进入幼鱼期以后,本文讨论分析了其成因。  相似文献   
145.
褐点石斑鱼脱鳞病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海南陵水新村港网箱养殖脱鳞病濒死褐点石斑鱼(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体内分离到3 株优势菌株XC08061、XC08062 和XC08063, 经回归感染试验确定为致病菌。这3 株细菌经生化鉴定以及16S rDNA 测序分析, 确定均为哈氏弧菌(Vibrio harveyi)。其中, XC08061 对体长为12~14 cm 褐点石斑鱼的半致死剂量为5.8×102 CFU/g 鱼体质量。药敏试验表明, 该菌具有较强的耐药性, 在所检测的25种抗菌药物中, 仅对新生霉素、头孢噻肟、先锋必/舒巴坦、诺氟沙星、依诺沙星和庆大霉素6 种抗菌药物敏感。  相似文献   
146.
在注射溶藻弧菌胞外产物(ECP)48h后,石斑鱼Epinephelus akaara出现死亡.临床痱状表现为;运动迟缓.体色变深.腹部膨大.腹腔有明显的积水.肝脏出血有花斑.肾脏和脾脏肿大。病理组织切片观察发现:肝细胞坏死,解体.界限模糊.细胞核变形、裂解甚至消失;肝脏出血.肝索中有红细胞浸润.有的红细胞变形甚至破裂;肾小管上皮细胞脱落、坏死;肠粘膜上皮细胞脱落、坏死.微绒毛不整齐.模糊不清.脱落;脾窦和脾索不清晰.分界不清.且在脾窦和脾索中分布着大量的、形态不规则的红细胞。此外.还发现在肝脏、脾脏、肾脏、肠壁肌层、心肌和鳃等组织中存在一种相同结构,该结构有平滑肌环绕.管腔内壁衬以扁平上皮细胞.管腔中含有一团染成紫红色的物质.经推断为小动脉透明样变性.而在正常的组织切片中.均无此结构。  相似文献   
147.
斜带石斑鱼与赤点石斑鱼的核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PHA体内注射肾细胞直接制片法研究斜带石斑鱼和赤点石斑鱼的核型。结果表明,斜带石斑鱼的核型为2n=48,2sm 46t,NF=50;赤点石斑鱼的核型为2n=48,5st 43t,NF=48。两种鱼的2n数相同,它们的核型特点符合典型的高位类群鱼类核型特征。  相似文献   
148.
读编往来     
《海洋世界》2013,(7):4-5
上期着重介绍了石斑鱼的做法,引得不少读者回信讨论,还有人特意询问了一些鱼的吃法,以及吃鱼到底能不能翻面这个有趣的话题。在此,配合本期的航海主题,我们就来聊聊海边生活饮食的一些禁忌吧。在常年累月出海捕捞作业的渔家和经常航海的轮船上,日常饮食习俗都表现得与众不同,这些特定环境下形成的习俗不仅世代相传,而且约束甚严,即便是外来的客人也需严格遵守,不然就会被认为是非常不尊重主人的行为,还会带来不吉。  相似文献   
149.
方永强  林秋明 《台湾海峡》1993,12(2):185-188,T001
在非繁殖季节,将17α-甲基睾酮拌入饲料中,喂低龄和高龄组赤点石斑鱼,持续58d,可诱发其卵细胞的退化。本文较详细地观察了卵细胞的退化过程:即17αMT抑制卵细胞发育,而后出现核变形,在胞质中开始出现小的空泡,随着激素效应时间的延长,而出现核膨胀、扩张和核仁空泡化,胞质中空泡扩大、固缩而最后崩解。与此同时,17αMT 激发精子发生。这些观察有助于分析17αMT 引起性逆转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50.
海水网箱养殖石班鱼病原菌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从网箱养殖的石斑鱼Epinephyelussp.中分离出一种致病菌-创伤弧菌Vibriovul-nificus。本文报道该病原菌的分离,形态,毒力,生理生化特性。该菌毒力较强,感染死亡率可达80%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