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73篇
  免费   603篇
  国内免费   532篇
测绘学   370篇
大气科学   351篇
地球物理   987篇
地质学   1178篇
海洋学   567篇
天文学   179篇
综合类   262篇
自然地理   314篇
  2024年   25篇
  2023年   74篇
  2022年   105篇
  2021年   101篇
  2020年   97篇
  2019年   123篇
  2018年   78篇
  2017年   84篇
  2016年   70篇
  2015年   109篇
  2014年   178篇
  2013年   132篇
  2012年   160篇
  2011年   151篇
  2010年   185篇
  2009年   165篇
  2008年   125篇
  2007年   149篇
  2006年   130篇
  2005年   148篇
  2004年   162篇
  2003年   155篇
  2002年   138篇
  2001年   138篇
  2000年   116篇
  1999年   83篇
  1998年   121篇
  1997年   100篇
  1996年   126篇
  1995年   124篇
  1994年   98篇
  1993年   72篇
  1992年   104篇
  1991年   56篇
  1990年   58篇
  1989年   64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7篇
  1965年   5篇
  1964年   5篇
  1963年   2篇
  1958年   2篇
  1950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1.
波浪作用下沙纹床面底层流动特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涡动沙纹很大程度决定着床面阻力和波浪衰减,针对涡动沙纹作用下的绕流结构具有强二维特性,建立了立面二维曲线坐标下的数值模型.利用国外公开发表的试验数据进行验证,表明模型能模拟波浪作用下底层分离涡随时间、空间变化的动力特性,对底层流动的紊动特性、床面剪切应力的随时间、空间的变化以及涡动结构的尺度分别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2.
攀西微古陆块的变质演化与地壳抬升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徐士进 《中国科学D辑》2003,33(11):1037-1049
攀枝花-西昌(攀西)微古陆块是扬子陆块西部最古老的地体. 代表其下地壳的岩石为中基性麻粒岩, 相应的麻粒岩相变质作用发生于1186~1128 Ma. 在地质年代方面, 麻粒岩的形成可能与Rodinia超大陆中各微古陆块汇聚的碰撞造山作用有关. 麻粒岩的角闪岩相退变质作用时代为877~825 Ma, 在时间上与Rodinia超大陆裂解的时代相吻合. 40Ar/39Ar和FT年代学研究表明, 自新元古代中至中生代, 古陆块的地壳垂直运动演化历史总体上表现为一种刚性地体的缓慢抬升过程. 新生代, 印度板块向欧亚板块的俯冲碰撞作用使青藏地块迅速隆起, 后者又向东作侧向挤压运动. 受此影响, 攀西微古陆块也快速抬升, 使得麻粒岩结晶基底最终出露地表.  相似文献   
93.
鄂尔多斯地块运动的整体性与不同方向边界活动的交替性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基于鄂尔多斯地块周边的GPS资料,我们发现地块南北边界的左旋错动速率比东西边界的右旋错动速率大2~3倍,而基于地质资料和几十年来的测量资料,大多数研究者强调鄂尔多斯地块东西边界的右旋错动和地块的逆时针旋转特征,针对上述矛盾,本文利用地块及其周边地区的地质和地形变测量资料(包括GPS和水准),分析了地块周边的地震活动随时间的变化,认识到鄂尔多斯地块的南北边界与东边界的构造活动存在交替性以及鄂尔多斯地区的构造运动以地块为单元的运动特点。鄂尔多斯地块与周边地块间的相对运动是通过它们之间边界带的变形和相对位移来实现的,近几年来,鄂尔多斯地块的南北边界带处于活动时期,但从长时期来看,鄂尔多斯地块相对阿拉善和阴山地块向东南运动,同时伴随着逆时针方向的旋转。  相似文献   
94.
川滇地块的震源力学机制、运动速率和活动方式   总被引:39,自引:3,他引:39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 4 4 2次中强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分析了川滇次级地块应力场的优势方向。使用 771次 3级左右地震的滑动角λ参数统计确定震源断层的错动方式 ,并用中强地震P波初动解的N轴仰角的统计分布结果得到的震源断层错动或滑动型式去佐证。拟合中强地震的矩张量速率式 ,计算了川滇次级地块各地震构造区的年均滑动速率 ,并进行比较。根据 1980— 2 0 0 1年川青地块、雅江地块和滇中地块边界断裂带跨断层短水准、短基线定期复测结果 ,分析了水平和垂向年均形变速率。川滇地块间的运动是不均匀的。川青地块的运动方向为SEE。雅江地块压应力场优势方向为SSE ,相对川青地块的运动速率更大。滇中地块承袭雅江地块的运动方向 ,略偏东。密支那滇西地块压应力场有 2组优势方向 ,存在向NE方向的推挤和SSE方向的逃逸 ,活动速率大  相似文献   
95.
邓韫 《华南地震》2003,23(1):51-56
根据1900~2000年中国大陆、台湾及全球地层记录及前人的研究,论证了地层周期存在的可能性及形成机制。作者认为,是太阳活动、月球运动轨道及各行星运动轨道的周期性变化,通过磁力及万有引力改变地球内部物质的分布,从而引起地球自转速度的周期性变化,最终致使地展出现周期性的活跃期及平静期。  相似文献   
96.
昆仑山口西MS 8.1地震前区域构造变形背景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青藏块体及其周边地区1991~2000年间的GPS观测获得的地壳水平运动速度场资料, 1998, 2000年重力复测资料, 初步研究了昆仑山口西M  相似文献   
97.
中国大陆及其邻区强震活动与活动地块关系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从活动地块假说出发 ,在活动地块研究的基础上 ,探讨了中国大陆及邻区活动地块与强震活动的关系。研究指出 ,主要构造变形和强烈地震大都发生在活动地块边界。在占总面积 17%的活动地块边界上 ,集中了全部的 8级以上巨大地震和 86 %的 7级以上大地震 ,其释放能量占全部总能量的 95 %以上 ,表明中国大陆及其邻区活动地块边界带控制了绝大部分的强地震。从活动地块的整体来看 ,强震活动不仅显示出显著的韵律性特征 ,而且其高、低起伏基本上与中国大陆地区一致 ,只是强震活跃时段有时稍长于中国大陆。各轮回强震活动都有各自活动的主体地区 ,反映了不同活跃期内地块的不同活动方式。文中还从现今地壳运动角度 ,讨论了活动地块运动速率与强地震活动水平之间的可能联系。  相似文献   
98.
Introduction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global tectonics and overall detections for global tectonics with multi-geophysical methods, ones can roundly study on the geological tectonics of sampling and magnetic stripe image, so as to summarize and interpret the geometrical and kinematical charac-teristics for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ocean and the land, and spreading state of the global tectonics in a global scale. From a comprehensive view, the South and North hemispheres are clearly unsym-metrical…  相似文献   
99.
获得的德尔尼蛇绿岩变基性火山岩的Nd-Pb同位素特征表明地幔源区由混合了第2类富集地幔(EMII)的亏损地幔(DMM)组成, 同位素组成与印度洋和南太平洋MORB类似, 具备DUPAL异常. 在此基础上进行的综合对比显示德尔尼蛇绿岩在物质组成、形成时代和源区特征方面均与三江地区的古特提斯蛇绿岩一致, 阿尼玛卿古特提斯洋盆的演化也与三江和秦岭地区的多个古特提斯洋盆在裂解、扩张、萎缩和碰撞的时代上基本保持同步. 结合前人工作及区域资料, 这为东古特提斯域洋盆的演化受控于下地幔组分积极参与的深部过程提供了进一步证据, 这一过程影响了中生代的东亚大地构造格局.  相似文献   
100.
内蒙古大青山印支运动厘定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根据中下侏罗统五当沟组与下伏地层之间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结合同位素年代与岩浆活动特征和各种构造要素之间叠加改造关系,证实了大青山地区存在强烈印支运动。构造样式和构造要素组合特点表明大青山印支运动是一次强烈逆冲推覆、褶皱造山运动,形成了东西向展布的大型逆冲推覆构造和褶皱构造,构成了大青山地区中生代造山带主体构造格架。在地壳构造变形过程中伴随有强烈岩浆活动,形成了一系列的岩株和岩墙。大青山地区印支构造运动的确定对研究阴山—燕山板内造山带形成演化历史和地球动力学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