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6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8篇
地质学   9篇
海洋学   61篇
综合类   21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原生质体是研究植物遗传工程的好材料。自从Cockingt(1960)首次用酶解法从蕃茄根尖分离出大量原生质体以来,高等植物原生质体的研究已经开展得比较广泛,但由于技术上的原因,目前从原生质体诱导出完整植株的还只限于烟草、矮牵牛、石刁柏,油菜和马铃薯等十余种。而藻类方面的工作则报道甚少。  相似文献   
22.
二次电泳法分离管藻目绿藻PSI亚复合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敏  李爱芬  周百成 《海洋科学》2003,27(11):38-42
通过PAGE分离管藻目绿藻刺松藻和假根羽藻的PSI复合物CPIa,和CPI,二次电泳分析得到了多种亚复合物组分,其中包括PSI捕光复合物LHCI和不含LHCI的核心复合物CCI等。该方法研究为进一步研究管藻目PSI复合物的结构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23.
关于我国广东省西沙群岛的绿藻类,已报道了26种,其中20种隶属于管枝藻目,6种隶属于管藻目。所报道的种类虽然不多,但是,有8种是新种,占已报导种类的30%,比例相当大,可见这个地区海产绿藻类是相当丰富的。 本文所报导的14种,都是这个地区的新记录,其中7种是我国的新记录,包括一个新种——中华绿毛藻(Chlorodesmis sinensis sp.now.),其他我国的新记录是:锯叶蕨藻(Caulerpa brachypus Harvey),瘤枝藻(Tydemania expeditions Weber-van Bosse),卵形松藻(Codium ovale Zanardini),密岛仙掌藻(Halimeda micronesica Yamada),棒形伞藻(Acetabularia clavata Yamada),梨形伞藻(A. tsengiana Egerod)。此外,还有在我国已有报导而在西沙群岛是首次记录的绿藻:针叶蕨藻(Caulerpa sertularioides (Gmelin)Howe),杉叶蕨藻(C. tarifolia (vahl.)C.Ag.),齿形蕨藻(C. serrulata (Forssk.) J.Ag. emend Boerg.)绒毛蕨藻(C. webbiana Mont.),小钙扇藻(Udotea javensis (Mont.) A.et E.S.Gepp)环蠕藻(Neomeris annulata Dickie),小伞藻(Acetabularia m?bii Solms-Laubach)。  相似文献   
24.
亚心形扁藻培养基的筛选与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500mL三角瓶中对亚心形扁藻培养基的筛选与优化结果表明,原“海洋三号”培养基中需添加0.8 g/L的NaHCO_3,且 K_2HPO_4的浓度需由原来的 0.01g/L调整为 0.06 g/L。10 L全自动封闭式光生物反应器分批培养结果表明,优化后的“海洋三号”培养基不仅可加快亚心形扁藻的生长速率而且可延长生长时间,培养 4 d时最高藻细胞密度可达 426×10~4细胞/mL,比原“海洋三号”培养基的最高培养密度提高42%。优化后的“海洋三号”培养基为亚心形扁藻的最适培养基。  相似文献   
25.
南极冰藻生化组成及其与低温适应性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对4种南极冰藻(2种单细胞绿藻——Pyramimonas sp.和绿藻L4,以及2种硅藻——硅藻Hl和H2)的蛋白质、脂肪、糖、无机元素含量和组成,灰分含量,以及氨基酸和脂肪酸的组成等的基本生化组成进行测定。结果表明,4种冰藻的蛋白质含量均高于常温藻,蛋白质含量以绿藻L4的含量最高,为45.18%;Pyramimonas sp.的蛋白质含量最低为27.70%。4种冰藻的脂肪含量均高于常温藻,为14.02%~l9.89%;总糖含量为4.7%~l6.3%,与常温藻含量接近。Mg的含量在冰藻和常温藻的无机元素中都为最高,为13600~l24000mg/kg,但4种冰藻的含量均低于2种常温藻;4种冰藻的灰分含量均低于常温藻,表明冰藻含有更高的有机成分。冰藻的氨基酸含量与常温藻的含量没有明显不同,但绿藻L4含有较高含量的羟脯氨酸,占总氨基酸含量的2.48%。4种冰藻的脂肪酸组成,主要以多不饱和脂肪酸为主。冰藻的基本生化组成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冰藻对生存环境的适应性,并且完全符合作为水产养殖饵料的营养要求。  相似文献   
26.
安徽下扬子区下奥陶统顶部到中奥陶统的灰色生物屑微晶灰岩中,产出一种含铁的非骨架核形石。它形成于宁镇-皖南碳酸盐台地两侧边缘的浅水到潮坪环境中。这种核形石是由蓝绿藻以生物碎屑为核心,围绕核心以底部滚动和悬浮方式生长成同心圆状多层包壳的椭球体,有柱核形石和层柱核形石两种类型。蓝绿藻呈核形石生长过程中,吸附铁质形成含铁核形石,并能吸附铜、铅等金属元素。  相似文献   
27.
南极上空臭氧层的破坏导致了紫外辐射日益增强,高强度的UV-B辐射会造成细胞中DNA的损伤,影响蛋白质、脂类和色素的代谢过程。生长在南极的绿藻具有一系列防御机制以应对增强的UV-B辐射,其中类菌胞素氨基酸(Mycosporine-like amino acids, MAAs)是一类重要的紫外防御物质。为探究类菌胞素氨基酸对UV-B辐射的响应,本文以南极冰藻(Chlamydomonassp.ICE-L)、针丝藻(Raphidonema nivale Lagerheim, NIES-2290)和胶球藻(Coccomyxa subellipsoidea E.Acton, NIES-2166)三种生活在南极的绿藻为材料,采用UV-B辐射胁迫(强度0.35 W/m~2,短时处理3 h),并通过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检测类菌胞素氨基酸的种类和含量的变化。Mycosporine-glycine为三种南极绿藻中共有的MAAs,在UV-B辐射胁迫下三种南极绿藻中Mycosporine-glycine含量变化不尽相同,表明不同的南极绿藻中MAAs对UV-B辐射的响应各有其特性。首次在绿藻(南极冰藻和胶球藻)中检测到Gadusol。Gadusol作为MAAs的合成前体,它的合成积累使得生活在海冰环境的南极冰藻和胶球藻具有良好的抗UV-B辐射能力。其中南极冰藻抗紫外能力最强,这可能得益于不同MAAs间的动态转化,含量升高的Palythine及Usujirene/Palythene可能对南极冰藻的紫外屏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8.
浒苔是研究生长、发育和环境适应性进化的最具吸引力的模式物种,也是食品、能源和高附加值化合物开发的潜在来源。浒苔的快速生长的特性使它们成为沿海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重要贡献者,但同时它们形成的绿潮和生物淤积也会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到目前为止,石莼属中只有易变石莼(Ulva mutabilis)完成了基因组测序。为了进一步了解析石莼属绿藻的进化机制,我们分析了来自易变石莼U. mutabilis, 莱茵衣藻Chlamydomonas reinhardtii和团藻Volvox carteri三个物种的3905个单拷贝同源基因,最终在易变石莼中获得了63个受到正选择的同源基因。进一步的功能分析显示,这些正选择基因参与了光合作用、氨基酸和蛋白质合成、信号转导途径以及压力响应,这也为石莼属绿藻的快速生长及沿海环境适应性提供了证据。  相似文献   
29.
运用硅胶柱层析、Sephadex LH-20凝胶柱层析和HPLC等技术,对采自浙江南麂岛海域的衫叶厥藻(Caulerpa taxifolia)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从丙酮浸取物中分离得到4个二萜类成分,经NMR、MS等波谱技术分析,其结构分别鉴定为α-tocospiros A(1)、cacospongionolide C(2)、phytene-3(20)-1,2-diol(3)和phytenal(4)。其中化合物1为首次从海洋生物中分离得到,2和3均为首次发现于海藻中,4为首次分离于厥藻属海藻中。化合物1~4对蛋白酪氨酸磷酸酯酶1B(PTP1B)均无明显的抑制活性。  相似文献   
30.
Six steroids have been isolated from ethanolic extract of green alga Chaetomorpha basiretorsa Setehell by a combination of repeated normal phase silica gel and Sephadex LH-20 gel column chromatography as well as recrystallization. Using spectroscopic methods including MS and NMR, their structures were determined as β-lawsaritol (1), saringosterol (2), 24-hydroperoxy-24-vinyl-cholesterol (3), β-stigmasterol (4), stigmast-4-en-3α, 6β-diol (5), 29-hydroxystigmasta-5, 24 (28)-dien-3β-ol (6). All these compounds were obtained from this genus for the first time and they were inactive (IC5010 μg/ml) against KB, Bel-7402, PC-3M, Ketr 3 and MCF-7 cell lin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