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8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4篇
海洋学   33篇
综合类   18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利用陆基实验围隔,采用原位培养法,对比研究5种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混养系统中细菌生产力的状况。结果表明,细菌生产力波动在(85.22±9.68)~(899.24±29.67)μg C·L-1·d-1,平均为(442.33±210.51)μg C·L-1·d-1。总体上,各处理组细菌生产力随时间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8月份达到最高值。其中,草鱼、鲢鱼和鲤鱼的三元混养模式中的细菌生产力显著高于其它处理组(P0.05)。细菌生产力总体上与水体初级生产力、溶解有机碳(DOC)和颗粒有机碳(POC)含量及水温均呈显著正相关,与水体磷酸盐含量呈显著负相关。通过主成分分析(PCA)发现,养殖前期水体无机氮(DIN)、DOC和POC含量对细菌生产力的贡献率高达44.058%,养殖中期DOC和POC含量对细菌生产力贡献率降为32.693%,而养殖后期DIN、DOC和POC含量对细菌生产力的贡献率为45.921%。研究表明,在养殖前期,DIN、DOC、POC是细菌生产力的关键因素;DOC、POC的重要作用使得养殖中期细菌生产力处在较高水平,但PO4-P含量成为限制因素;低温限制了浮游植物的初级生产力,使得养殖后期较高的营养元素含量只能维持细菌较低的生产力。  相似文献   
52.
陈开宁 《湖泊科学》1996,8(Z1):93-98
通过人工围隔内伊乐藻种植区、无草区和围隔外湖区对照点的水质,底质定期观测,研究了伊乐藻对围栏养鱼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1)围栏养鱼残饲和排泄物增加了水中N、P和COD含量,使DO与pH值降低,但伊乐藻对N的净化能力较强,使种植区TN和ION比无草区低14.5%和33.1%;(2)围栏养鱼对底泥的影响,无草区无明显变化,伊乐藻种植区养鱼前期N、P、C含量均低于本底值,养鱼后期有明显的增加趋势;(3)据N、P投入、输出计算,输出和迁移至伊乐藻与鱼体的大于投入的,计算表明,在伊乐藻生长旺季,养鱼与种植面积之比为1:3.58时,不会增加水中N、P含量。(4)养殖水体稀释扩散试验结果,在有草水体中围栏养殖水体对环境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53.
草鱼、团头鲂对伊乐藻的消化与利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本文分析了伊乐藻的生化成分和能值,测定了草鱼、团头鲂对伊乐藻生化成分的消化率,草鱼对伊乐藻的最大摄食量、蛋白质利用率和饲料系数。结果表明,伊乐藻含水率为89.8%,干物质中粗蛋白质、粗脂肪、粗纤维素和无氮浸出物含量分别为23.52%、2.88%、26.71%和29.27%,含有17种常见氨基酸,总量为198.04mg/g(干重)。在平均水温20.4℃的室外条件下,草鱼,团头鲂对伊乐藻的干物质消化率分别为56.02%、54.97%,对粗蛋白质消化率分别为79.05%、74.96%,对氨基酸总量的消化率均为77.00%,对粗脂肪消化率分别为73.96%,64.63%,对碳水化合物消化率分别为58.46%、51.36%。在伊乐藻饲养试验中,草鱼每天最大摄食量(Y)与试验鱼体重(X)相关显著,相关系数为0.9154,关系式为Y=3.9449X~(0.8357)。在网箱中饲养草鱼,伊乐藻的粗蛋白质利用率为17.1%,饲料系数为48.2。在小型围栏中饲养草鱼,伊乐藻的粗蛋白质利用率为13.1%,饲料系数为63.4。  相似文献   
54.
草鱼出血病病毒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根据80-90年代中国关于草鱼出血病病毒研究的进展,就草鱼出血病病毒的发现、形态结构特征、理论特性、基因组结构及其所编码的多肽、基因组的转录和翻译过程,病毒的繁殖动态、体外细胞培养特性,病毒对鱼体的致病机理和宿主范围,草鱼出血病的诊断和防治等问题进行综合评述,总结概括了草鱼出血病病毒的研究现状以及研究中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并提出该领域以后的重点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55.
以10^-6M和10^-5M的视黄酸体外处理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早期胚胎,结果发现其影响了胚胎的形态发育,影响其中轴器官的形成和神经系统的分化,使胚胎前部结构全部或部分缺失,由此诱导的神经器官,如眼、听囊、嗅囊等缺失或不分化,胚胎的尾部缩短;同时也减少了色素细胞的形成。并且这种畸形程度随着处理浓度加大,时间加长而加剧。但是原肠中期以后处理的胚胎,神经系统发育基本正常,因此说明视黄酸并不抑制原肠作用和随后的神经诱导。它可能是通过抑制某些基因的表达而影响神经外胚层的区域性分化。  相似文献   
56.
定置网具是1种被动过滤性渔具,其渔获效果往往受水流、底质以及季节等因素的影响.为了改进传统的定置网具,本试验参考定置张网、多门网箱簖以及底层鱼诱捕定置网箱等定置网中拦网、八字门的设计参数,结合本次试验条件设计了由拦网、八字门组成的模型网,研究了鲤、草鱼在400 Hz矩形波连续音的刺激下对该模型网的行为反应,探讨了音响驯化技术与定置网具相结合的联合渔法中拦网、八字门的相关参数以及开发新渔具、渔法的可行性.结果表明,鲤、草鱼在声音刺激下能够通过模型网至聚集区内聚集,其平均开始进入拦网时间分别为76.9和89.4 s;平均开始进入八字门时间分别为79.3和71.2 s;平均开始聚集时间分别为120.0和96.0 s;平均聚集时间分别为125.8和87.8 s;平均聚集率为76.5%和84.2%.由此可见,结合音响驯化技术能够提高定置网具的捕捞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