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4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55篇
测绘学   57篇
大气科学   31篇
地球物理   13篇
地质学   140篇
海洋学   14篇
综合类   123篇
自然地理   5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6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40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6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点苍山-哀牢山变质杂岩带变沉积岩的变质演化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王舫  刘福来  刘平华 《岩石学报》2013,29(2):630-640
点苍山-哀牢山变质杂岩带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大理-元江-元阳-河口一带,出露规模达数百千米,是扬子板块和印支陆块之间的一条重要构造带.该变质杂岩带主要由各类正片麻岩、副片麻岩、大理岩所组成,夹有斜长角闪岩、石榴辉石岩和超镁铁质岩石的透镜体或团块.其中,变沉积岩如含夕线石和蓝晶石的片麻岩类岩石保存了多阶段的矿物组合及异常复杂的矿物相转变关系.详细的岩相学、成因矿物学以及矿物相转变关系分析表明,变沉积岩系经历了早期进变质阶段(M1)、峰期角闪-麻粒岩相变质阶段(M2)、峰后近等温减压(脱水熔融)阶段(M3)以及晚期退变质阶段(M4)的变质演化.其中,M1阶段的稳定矿物组合为石榴石+斜长石+白云母+石英+十字石±蓝晶石±黑云母±钾长石,M2阶段的稳定矿物组合为石榴石+黑云母+蓝晶石/夕线石+斜长石+石英、石榴石+黑云母+斜长石+石英±钾长石±夕线石,M3阶段的共生矿物组合为石榴石+黑云母+夕线石+斜长石+石英,M4阶段的矿物组合为黑云母+白云母+斜长石+石英±钾长石±石榴石等.通过传统GB-GASP温压计和二云母温度计的估算结果,配合P-T视剖面定量计算,确定早期进变质阶段(M1)的温压条件为T=560 ~ 590℃,P=5.5 ~6.3kb,峰期角闪-麻粒岩相阶段(M2)的温压条件为T=720~ 760℃、P=8.0~9.3kb,峰后近等温减压阶段(M3)的温度压力条件为T=640~760℃,P=5.0~7.3kb,晚期退变阶段(M4)的温压条件为T=521~648℃,P=4.0~5.0kb.上述研究结果表明,点苍山-哀牢山变沉积岩记录了典型碰撞造山带型式的顺时针P-T演化轨迹,表明点苍山-哀牢山变质杂岩带的形成与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之间的俯冲-碰撞存在密切的成因关系.  相似文献   
82.
中国东部上地幔岩石相转变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樊祺诚  隋建立 《地球科学》2009,34(3):387-391
中国东部新生代玄武岩和大别-苏鲁超高压变质带中的含石榴石相橄榄岩, 带来了发生在上地幔的尖晶石→石榴石相转变和铝辉石→贫铝辉石+石榴石的重要信息, 为中国东部上地幔岩石结构分层奠定了重要基础.通过岩石学与实验岩石学的研究, 推导出发生相转变的P-T条件, 为建立中国东部大陆上地幔岩石分层结构提供了重要约束.尖晶石二辉橄榄岩向石榴石二辉橄榄岩相转变发生在55~70km, 随着深度增加, 石榴石二辉橄榄岩从富铝石榴石二辉橄榄岩(70~120km) 转变为贫铝石榴石二辉橄榄岩(> 120~150km).   相似文献   
83.
分析了全球一些有代表性的上地幔尖晶石橄榄岩和斜长石橄榄岩中各矿物的化学成分变化特征。发现在斜长石橄榄岩中,尖晶石和斜方辉石富Ti,且Ti含量随Cr/(Cr+Al)的增大而增大;单斜辉石富Ti贫Na,其Ti含量随Na含量的增大而减少。据此,结合实验结果,可以肯定世界各地大多数斜长石二辉橄榄岩在斜长石相域内未经受部分熔融。岩体所曾经受的部分熔融只发生在尖晶石或石榴石相。它们的相对熔融度可以用下面两个指标来估计:(1)最贫Ti尖晶石的Cr/(Cr+Al);(2)单斜辉石的最高Na含量。对于尖晶石橄榄岩,从二辉橄榄岩、方辉橄榄岩到纯橄榄岩,其尖晶石和斜方辉石的Cr/(Cr+Al)逐渐增大,而含量很低的Ti或Na在尖晶石、斜方辉石及单斜辉石中保持不变或趋向逐渐减小。尖晶石橄榄岩的相对熔融度可据尖晶石的Cr/(Cr+Al)和单斜辉石的Na含量来判断。  相似文献   
84.
85.
《河南国土资源》2005,(3):43-43
从3月18日起,哈尔滨、沈阳、北京、郑州,济南,上海、广铁、成都、兰州和乌鲁木齐等10个铁路局(集团公司)下辖的38个铁路分局被统一撤销,太原,西安,武汉三个铁路分局升格为铁路局。这标志着我国铁路系统实施多年的四级管理“铁道部—铁路局—铁路分局一站段”体制正式向“铁道部—铁路局一站段”三级管理模式转变。铁路局(集团公司)将直接管理站段。  相似文献   
86.
87.
美国: 控制城市规模,防止优质农地转变为城市建设用地 美国国土总面积为96291万公顷,其中耕地19745万公顷,占世界耕地总面积(150151万公顷)的13.15%,是世界上耕地面积最大的国家.美国人均耕地0.7公顷,是世界人均耕地(0.23公顷)的2.9倍.  相似文献   
88.
地幔橄榄岩捕虏体中石榴石次变边的形成过程对理解地幔的构造演化和转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兴蒙造山带锡林浩特地区新生代玄武岩携带的石榴石橄榄岩捕虏体中的石榴石普遍发育冠冕状次变边结构。本文通过对石榴石及其次变边进行详细的岩相学和电子探针分析,探讨石榴石次变边的成因及其揭示的岩石圈地幔经历的深部过程。根据次变边矿物组成的不同,将其分为原始的次变边(R1和R2)和交代的次变边(MR1和MR2)。原始的次变边中,新鲜的石榴石由内向外依次被放射状且矿物颗粒较细的R1和粒状且矿物颗粒较粗的R2包围,且R1通常比R2宽。R1主要组成矿物为Opx+Sp+Melt1/Pl±Cpx, R2主要组成矿物为Opx+Sp+Cpx。与R2及橄榄岩捕虏体相比,R1的斜方辉石和单斜辉石具有较高的Al2O3含量和较低Mg#值及SiO2含量。与橄榄岩捕虏体相比,R1和R2中的尖晶石均具有较低的Cr#值和较高的Mg#值。R1的斜长石为钙长石,熔体成分与斜长石相比具有偏高的MgO和FeO含量。计算...  相似文献   
89.
珠一坳陷在中始新世文昌裂陷期幕内存在显著构造转变,该构造事件对烃源岩发育、储层形成及油气运聚等成藏的基础条件有重要影响.基于三维地震、钻井、测井、录井等资料研究表明,在构造转变制约下,早、晚文昌期生烃中心及物源体系出现明显迁移,使得高丰度暗色泥岩和大型块状砂岩在纵、横向上错层叠置发育;二者在时空上多期次叠加、耦合,控制了下构造层优势汇聚和上构造层油气再分配;二级构造带上丰富的圈闭类型为油气成群成带分布提供良好的存储场所.构造转变导致生储运聚等成藏条件发生变化,在珠一坳陷形成烃源迁移型、物源迁移型和断裂转换型3类控藏模式.   相似文献   
90.
根据省厅2010年国土资源工作要点“按照国土资源管理从重审批向重监管、从项目安排走向制度设计的思路,以审批制度改革为契机,全面推进管理职能转变,把权力和责任真正放下去,把服务和监管切实抓起来,不断提高国土资源管理水平”的要求,结合自己多年土地管理工作经历,本文拟通过对有关土地管理法律制度的比较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就完善现行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用地审批制度,谈谈笔者的观点和看法,以期通过共同努力,使土地管理法律制度设计目臻科学合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