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3篇
  免费   178篇
  国内免费   471篇
测绘学   13篇
地球物理   27篇
地质学   1337篇
综合类   105篇
自然地理   30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45篇
  2022年   46篇
  2021年   30篇
  2020年   49篇
  2019年   70篇
  2018年   40篇
  2017年   73篇
  2016年   57篇
  2015年   62篇
  2014年   93篇
  2013年   65篇
  2012年   108篇
  2011年   141篇
  2010年   77篇
  2009年   55篇
  2008年   52篇
  2007年   37篇
  2006年   40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31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32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26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2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81.
马扎拉金-锑矿床是藏南巨型金-锑成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矿床成因目前仍存在不同认识.通过主要矿石和蚀变围岩的岩相学、矿相学、流体包裹体和稳定同位素分析,探讨了马扎拉金-锑矿床的成矿流体性质、矿质迁移和沉淀机制.结果表明,马扎拉金-锑矿床成矿流体主要来自岩浆水,主成矿期流体为中温(约255℃)、低盐度(2.8%~3.5%NaCleqv)、富CO2流体,成矿压力约150 MPa,流体演化过程中的CO2与水的不混溶是造成矿质沉淀的主要原因,成矿金属主要来源于地层,特别是区域广泛分布的海相火山岩地层.  相似文献   
182.
深地震反射剖面技术以其探测精度高的优势被作为岩石圈精细结构研究的先锋技术,并在全球典型矿集区结构探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深入研究青藏高原碰撞造山成矿系统深部结构与成矿过程,本文系统总结了深地震反射技术发展现状,梳理了该技术在加拿大、澳大利亚、中国、俄罗斯、瑞典等全球多个国家的典型矿集区的应用实例,归纳总结了地壳深部结构对矿集区控矿因素的影响,阐述了地壳、上地幔深部结构与深部成矿过程的关系.从全球实例看,深地震反射剖面探测成果为大型矿集区的形成提供了深部线索,反射透明区可能是地幔流体向上运移通道,形成矿集区的成矿物质与能量来源,表明地幔物质参与了成矿作用;具有很强反射特征的断裂系统,包括大型断层、滑脱面和剪切带,是成矿流体从下地壳向上迁移的通道;矿集区深地震反射剖面中“亮点”反射可能是火山活动的深部岩浆上涌至中地壳后而形成的残余岩浆囊的反映.揭露精细的矿集区深部结构不但对矿集区构造历史演化的重建具有重要作用,还对未来成矿潜力和前景靶区的确定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3.
内蒙狼山区域深部构造非常发育、复杂,岩浆岩具有多期侵入且明显受到深部断裂构造控制的分布特征.目前对于该地区深部断裂构造、区域地质结构特征、成矿远景区的划分,还没有详细深入的研究.结合已有的地质资料,对狼山成矿带主要构造区进行了地球物理场分析,研究了狼山成矿带6条断裂构造、岩浆岩分布及区域深部地质结构特征,圈定了4处成矿远景区,为深入认识狼山成矿带成矿环境地质结构特征和成矿潜力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84.
江西冷水坑铅锌矿床是武夷成矿带北段的典型矿床,矿区内含矿花岗斑岩锆石U-Pb年龄为(162.0±2.0)Ma,岩浆分异程度较高,具有高SiO2(69.46%~75.52%)、高K2O(K2O/Na2O>3.22)、强过铝质(ASI=1.20~1.96)的特征。岩体发育较明显的Eu负异常,富集强不相容元素Rb、Th、U,而亏损高场强元素Ba、Sr、Nb、Ta、P、Ti。全岩同位素测试结果显示,冷水坑含矿花岗斑岩具有极高的87Sr/86Sr初始比值(0.74005~0.76518)与低的εNd值(-11.48~-10.78),锆石Hf-O同位素测定值变化范围较小,176Hf/177Hf介于0.282317~0.282460,具有负的εHft)值(-12.39~-7.62)和相对较高的δ18O值(7.23‰~8.81‰),指示岩浆主要来自于成熟地壳,可能起源于北武夷地区变质基底,源岩为基底变质岩,这可能与古太平洋板块俯冲形成的挤压背景下的地壳熔融有关。  相似文献   
185.
荒田铅锌矿位于扬子板块西南缘,与华夏地块和三江地块相接,属峨眉山大火成岩省的南延部分,川-滇-黔铅锌银多金属成矿域的南部。矿体赋存于上二叠统峨眉山玄武岩底部与下二叠统茅口组接触面上及其附近的玄武质-灰质角砾岩层中。本文应用流体包裹体和C-H-O-S-Pb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手段,来探讨荒田铅锌矿的成因。流体包裹体分析表明,成矿流体性质具有阶段性演化特征,早期硫化物阶段(阶段Ⅰ)出现含子矿物包裹体、CO_2包裹体和H_2O包裹体的组合发育特征,均一温度介于245~320℃,平均为270℃;到中期硫化物阶段(阶段Ⅱ)和晚期硫化物阶段(阶段Ⅲ)则逐渐变为以H_2O包裹体为主要类型,均一温度分别介于180~250℃和100~210℃,平均为224℃和174℃。随着成矿作用的进行,成矿流体的均一温度和盐度均表现出从早阶段到晚阶段逐渐降低的趋势。显微激光拉曼光谱分析显示流体包裹体的液相成分主要为H_2O,气相成分为H_2O、CO_2、CH_4以及N_2。碳、氧同位素组成(δ~(13)C_(PDB)值介于-8.54‰~3.76‰,δ~(18)O_(SMOW)值介于8.57‰~24.22‰)在δ~(18)O-δ~(13)C图上分布于原生碳酸岩和海相碳酸盐岩之间,指示CO_2可能来自地幔、海相沉积碳酸盐岩溶解和沉积物中有机质的脱羟基作用。氢氧同位素组成(δD值介于-97.4‰~-71.4‰,δ~(18)O_水值介于-4.6‰~8.0‰)在δD-δ~(18)O图上落在岩浆水和大气降水的过渡带上,推测热液流体运移过程中与顺层下渗的大气降水流体混合,期间可能有海水的加入。矿石硫化物的δ~(34)S值介于-5.5‰~10.3‰,指示矿化剂硫具有多种来源,除了直接来自玄武岩外,还来自古海水硫酸盐和碳酸盐岩地层,硫酸盐通过热化学还原(TSR)过程发生还原作用。矿石硫化物铅的~(208)Pb/~(204)Pb、~(207)Pb/~(204)Pb和~(206)Pb/~(204)Pb比值分别为38.320~39.365、15.603~15.860和18.136~18.786,数据分布呈线性趋势,几乎所有点均落在地壳铅平均演化线以上,且位于峨眉山组玄武岩、碳酸盐岩地层和基底岩石的Pb同位素组成范围之内,说明成矿物质具有多源性,铅同位素在成矿之前存在均一化过程。结合成矿物质和成矿流体来源,以及区域成矿地球动力学背景,认为荒田铅锌矿属于密西西比河谷型(MVT)叠加岩浆热液改造型矿床。  相似文献   
186.
本文在系统总结老岭成矿带北部金矿成矿地质条件和区域成矿规律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矿产预测模型。利用GIS的空间分析功能提取了包括地层、断裂、地球物理异常、地球化学异常和矿化信息等5个证据因子,采用MRAS软件中的证据权重法对研究区进行分析,圈定了3处Ⅰ级找矿靶区,2处Ⅱ级找矿靶区。研究结果表明老岭成矿带北部地区已知矿床(点)绝大部分都落于找矿靶区内,显示了良好的预测效果,该结果指明了老岭成矿带北部今后的找矿方向,为新一轮的找矿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7.
赵发勇铅锌矿床位于三江成矿带中段昌都地区,铅锌矿化发育在新生代区域逆冲推覆构造中,以逆冲断层相关的古溶洞构造为主要控矿构造,代表了逆冲褶皱系MVT铅锌矿床中一种新的成矿模式——溶洞控矿成矿模式。因此,笔者在对赵发勇矿区详细地质填图基础上,对其成矿流体特征、成矿期方解石和硫化物的同位素组成进行了系统研究,以期对逆冲褶皱系MVT铅锌矿床中这一新成矿模式的成因机制进行探讨。赵发勇铅锌矿床矿体呈漏斗状-筒状发育在逆(冲)断层上、下盘的下二叠统和上三叠统灰岩古溶洞中,以角砾状、块状和皮壳状为主要矿石构造,以方铅矿、闪锌矿为主要矿石矿物,经历了硫化物期(I)和硫化物-碳酸盐期(II)两期成矿过程。I期成矿流体总体具低温度(130~140℃)、高盐度(23%~24%NaCl eq.)特征,部分呈现中高温度(约高达400℃)、中低盐度(约低达8%NaCleq.)特征;δDV-SMOW值介于–147‰~–94‰,δ18O流体值介于1.25‰~13.62‰;同成矿期方解石δ13CV-PDB值为–2.4‰~5.1‰,δ18OV-SMOW值为15.1‰~27.4‰。两期硫化物δ34S均为负值(–15.1‰~–1.6‰), 206Pb/204Pb、207Pb/204Pb、208Pb/204Pb组成分别为18.703 0~18.966 2、15.638 9~15.687 2、38.554 8~38.924 0。研究表明, I期铅锌矿化由①封存在地层中的蒸发浓缩的海水或/和区域古近纪—新近纪盆地下渗的盆地卤水形成的低温度、高盐度的本地流体和②由区域或矿区地层释放的蒸发浓缩海水和变质基底释放的变质水混合而成的中低温、中高盐度的区域流体两种流体组成;两期矿化的成矿金属来自造山带中从基底变质岩到盖层灰岩或/和碎屑岩等在内的多套地层,还原硫来自古近纪—新近纪盆地卤水中的硫酸盐±灰岩地层封存水中的硫酸盐的细菌还原作用;富还原硫的本地流体和富金属物质的区域流体的混合是铅锌硫化物沉淀的主要机制。结合对三江带区域溶洞控矿MVT铅锌矿床研究认识,笔者初步建立了逆冲褶皱系溶洞控矿MVT铅锌矿床成矿模型。  相似文献   
188.
189.
《四川地质学报》2019,(4):542-545
喜山期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强烈碰撞,引起"三江"造山带与扬子陆块西缘抬升和地壳加厚并深插上地幔,在东亚旋涡旋转作用下("全球旋涡大地构造假说"之东亚旋涡单元),上地幔软流圈的高能旋转受阻而被动沿构造裂隙上涌,导致强烈的岩浆活动和大规模成矿物质上涌,并在有利条件下完成各种成矿物质的分异—富集和大规模成矿作用;产生了大型—超大型矿床集中区,成为我国最重要成矿区带之一,是三江地区特有的"加厚旋涌"成矿动力学模式。  相似文献   
190.
红豆山铜矿床是南澜沧江带新发现的矿床之一。通过野外地质工作和系统构造—|蚀变岩相填图,发现该矿床蚀变类型主要以钾长石化、硅化、绿泥石化、绿帘石化为主,其次为碳酸盐化、绢云母化、黄铁矿化等,且在空间上呈现一定规律,各蚀变带具有明显的叠加现象。依据区内岩石蚀变矿物组合等特点,自断裂带→上盘围岩,共出现4个典型蚀变带,依次为碎裂岩化带→长英岩化—碳酸盐化—绢云母化带→硅化—绿泥石化—绿帘石化带→弱长英岩化安山岩带。矿(化)体主要分布在长英岩化、碳酸盐化、绢云母化带和硅化、绿泥石化、绿帘石化带。由斑岩脉中心至边缘发育钾化带→硅化带→青磐岩化带→绢云母化带,斑岩旁侧围岩中发育放射状石英—方解石—黄铜矿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