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1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4篇
测绘学   3篇
大气科学   14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15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20篇
自然地理   5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6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中国勘察设计》2011,(11):88-88
近日,上海郊区单个面积最大的单位租赁房社区——“梦想家园”社区奠基,建成后将主要面向落户当地的企业租赁。目前已有56家企业向有关主管部门提出了规模订租。  相似文献   
32.
项凤华 《中国地名》2011,(10):75-75
每当烈日炎炎,当你看到南京城这些“凉地名”和“冷地名”时,一定会有一种凉飕飕的感觉吧。 “夏地名”基本与夏天无关 南京的大街小巷和郊区藏着51个“夏地名”,但这些夏地名基本都与炎热的夏天无关。它们主要集中在郊区,这些地名不是来源于夏天,而是“夏”这个姓氏。相传,禹治理了水患,为了表彰他的丰功伟绩,舜封他于夏(今河南登封县东),后来还把帝位传给了他。夏禹死后,其子启建立了夏朝。  相似文献   
33.
李红  塔娜 《热带地理》2022,42(12):2031-2041
以上海市郊区为案例地区,综合问卷调查和多源绿地数据,构建有序Logit模型分析高档、低档、近郊、远郊4类社区的社区内外绿地规模与结构对居民心理健康的影响。结果发现:1)不同社区的绿地数量与结构存在显著差异。高低档社区内的绿地差异大于近远郊社区;近郊社区的周边绿地数量优于远郊社区,但公园绿地可达性更差。2)提高社区内乔木和灌木比例、增加社区周边公园绿地可达性对心理健康有正向影响。3)低档社区居民的心理健康受到社区内植被覆盖和公园绿地可达性的显著影响,而高档社区居民对绿地空间的作用不敏感。4)近郊社区居民受到周边绿地规模和社区内植被覆盖的影响,而远郊社区绿地率和公园绿地的可达性对居民心理健康有显著作用。最后,提出对于低档和近郊社区首先需要关注社区内的绿地规划,对于高档和远郊社区应注重社区内外的绿地平衡的建议。  相似文献   
34.
西安城区与郊区风向风速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曹梅  杨珍  王斌 《陕西气象》2016,(2):19-23
利用西安国家一般气象站和泾河国家基本气象站2006—2013年同期风向风速地面观测资料,分析比较了西安城区与郊区风向及风速的差异。结果表明:西安城区的月平均风速均小于郊区,城区比郊区偏小50%左右;两地逐月月平均风速波动趋势基本一致,郊区波动较大,城区较平缓;两地年平均风速均呈缓慢减小趋势,城区比郊区减小趋势明显;郊区极大风速远大于城区;郊区大风日较多,城区仅有1d,郊区出现大风的概率远高于城区。城区和郊区最多风向略有偏差,偏离1~20个方位;城区四季的最多风向均不同,郊区四季的最多风向变化不大;城区极大风风向较为分散,郊区较集中。  相似文献   
35.
阐明了阳泉市规划区主要环境地质问题的类型、发育特征及其危害程度,对阳泉市规划区地质环境质量进行了分区评价,并针对不同分区地质环境特征提出了主要环境地质问题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36.
基于遥感分析的无锡市城乡过渡地域嬗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山  陈升 《地理学报》2009,64(10):1221-1230
对无锡市30年遥感影像分析表明,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前,无锡市城乡过渡地域用地形态主要以郊区农业形态存在,从1998年以后,郊区农业形态消失.城乡过渡地域从行政区划概念下的郊区嬗变为具有新型城乡关系的城乡耦合地域,但行政区划的调整滞后于空间用地形态及社会属性的嬗变;通过建立嬗变模型,分析影响无锡市城乡过渡地域的嬗变因素,外部控制因素主导着城乡过渡地域嬗变,同时引导内部控制因素变化,并且城乡过渡地域嬗变具有不可逆转性,城乡统筹规划中应强化乡村外部条件促进乡村发展.  相似文献   
37.
北京郊区女性居民一周时空间行为的日间差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柴彦威  张雪 《地理科学》2014,34(6):725-732
伴随城市空间向郊区急剧扩张,郊区已成为快速城市化过程中疏解城市人口和功能的重要空间。作为兼顾工作与家庭的双重工作者,郊区女性居民的日常生活面临着新的挑战。基于2012年北京居民日常活动与交通出行调查的第一手资料,采用时间地理学研究框架,以一周的活动日志数据为基础,从时间节奏和时间分配的角度分析郊区女性的时间利用特征,并通过标准置信椭圆对GPS轨迹数据进行了活动空间刻画,探讨不同活动在城市不同空间中的发生日间差异。结果表明,在时间上,郊区女性的日常生活具有规律性、丰富性和细碎性的特点;工作日的时间分配以工作活动为中心,从周一到周四的差异性不显著;休息日的时间分配以家务和休闲活动为主,并且在休息日内部出现周日出行时间相对较少的差异。在空间上,大部分郊区女性居民选择在郊区附近就业,日常生活中的购物、休闲活动也主要在郊区空间发生;在休息日,购物活动向城区空间内延伸,休闲活动的空间范围虽然相比于工作日有所扩大但仍主要在郊区空间内部完成。  相似文献   
38.
基于现状调查的城市郊区农村 居民点整理模式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张占录  张远索 《地理研究》2010,29(5):891-898
城市郊区农村居民点整理是土地整理的一种主要形式,对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保护耕地资源、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具有积极作用。而其实施的滞后性,不但使众多农民对宅基地的真实需求得不到满足,而且严重抑制了郊区农村耕地整理潜力的发挥。本文以北京X郊区为例,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详细汇总分析了目前该地区宅基地现状、需求数量、需求原因等。根据逐项汇总分析调查结果,提出"宅基地换房"是目前最合理的居民点整理工程模式,该模式能最大限度挖掘农村耕地整理潜力。进而,根据调查数据和分析结论对这种模式进行了理论完善,指出农民只要具有合法合理资格就应平等享用发展带来的利益,实际操作过程中要追求最大合理性、安排部分缓冲房源以备户数增加之需等。  相似文献   
39.
从社会空间的视角研究邻里关系是城市社会地理学的重要课题。本文利用针对北京回龙观居民的问卷调查数据,并结合质性研究方法,探讨了郊区大型居住区的邻里关系及其与郊区社会空间再生的有机联系。作为典型的郊区大型居住区,回龙观的邻里交往较为浅层化但居民具有较高的交往意愿,邻里互助情况较少但具有很强的互助意愿,居民整体责任意识、社区参与和维权意识强烈。入住小区初期的集体采购、日常生活中的维权和文体活动、“童子军”外交和依托社区网的互动方式使居民相互之间维持了较好的邻里关系。邻里关系与居民受教育程度、入住小区时间长度及有无互助经历等因素相关。对社区形成起到更直接作用的是居民在社会生活方面的互动,这种互动基于实体物理空间和虚拟空间提供的平台,以及通过固化居民间的联系而萌生社区文化。回龙观居民在脱离原居住地社会关系网络背景下,通过邻里关系在郊区大型居住区构建了新的社会关系,改善了郊区社会空间的破碎化状况,促使社会空间再生。  相似文献   
40.
游猎  王睿 《地理研究》2021,40(3):793-807
对于特大城市郊区建设用地效益的比较研究,有助于判别不同地区之间发展质量差异性,以此为特大城市区域资源的合理分配与预测提供支撑。本文基于“核心-边缘”理论,在既有建设用地效益评价方法的基础上,构建了兼顾同级别地区(市郊区县)与不同级别地区(市郊区县与中心城区)之间的“横向-纵向”效益特征模型。在对市郊区县之间效益相对优势比较的基础上,增加各市郊区县与中心城区的效益等级比较维度,并完善“人口-经济-空间”多系统综合效益评价方法,实现该模型的量化评估。对特大城市郊区建设用地效益的比较研究模型实现了以下两方面的优化:其一,以人口-经济-空间三系统的建设用地效益取代以往以人口、经济单一系统效益比较方法,可实现对社会经济要素在建设用地投入约束下的不均衡性评估和效益机制分析;其二,增加与中心城区比较的纵向维度比较,可在市郊区县相对优势判断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其在特大城市区域等级中的变化趋势,增加效益评估的多维性。本文以天津市11个市郊区县为实证研究,得到以下研究结论:① 从天津市郊区区域效益等级方面,从单一节点逐渐变为京津滨海轴向拓展,多核心的区域多极网络空间结构并未完全建立,并呈现较弱的轴带发展趋势。从纵向效益及多维模型判断,多数区县效益特征模型呈现边缘化增长模式,郊区整体效益等级趋同且降低。② 中心城区核心极化特征明显,近远郊效益“扁平化”结构显著。市郊区县与中心城区效益等级差距更大且缺乏中间梯度层级。主要表现在近、远郊各自效益相对趋同而两者之间差异减弱。由此,控制郊区土地资源供给、优化不同效益区域的产业发展模式可有效提升郊区建设用地效益,优化区域空间发展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