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8篇
  免费   69篇
  国内免费   106篇
测绘学   2篇
地球物理   37篇
地质学   260篇
海洋学   6篇
综合类   8篇
自然地理   10篇
  2024年   2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1.
胶南地块的隆升—伸展构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岩石学及同位素地质学研究均表明,含榴辉岩的胶南地块在高温高压变质后经历过快速降压过程。这一过程在构造上 表现为隆升-展构造。这种构造在胶南地块有两种形:其一为地块内部的垂向缩短、水平向伸展构造,以浅色脉体的变形为特征,并反映出从深层次向浅层次的转化;另一为地块为部的正型构造带,  相似文献   
12.
青藏高原隆升与环境效应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通过对青藏高原北缘库木库里盆地新生代沉积建造、孢粉、阶地热年龄、沉积响应的调查研究,得出青藏高原新生代的渐新世、上新世和更新世一全新世形成的三套磨拉石建造代表青藏高原最强烈的三次隆升作用;自渐新世以来到上新世晚期高原隆升幅度达1500~2000m,更新世、全新世高原隆升了约2500m,46.4Ka.Bp至今高原隆升了约44m;青藏高原的隆升速率由渐新世开始有愈来愈强烈的趋势,预示青藏高原的隆升是一个多阶段、不等速和非均变的复杂过程;根据库木库里盆地沉积演化揭示青藏高原的隆升经历了早中渐新世早期隆升期、晚渐新世——早中新世早期稳定剥蚀夷平期、早中新世中晚期小幅隆升期、中中新世较稳定剥蚀夷平期、晚中新世振荡隆升期、上新世快速隆升期、更新世一全新世强烈隆升期共七个隆升阶段;并探讨了高原隆升引起的气候干燥、生物灭绝、荒漠化等多种环境效应。  相似文献   
13.
矿床保存变化研究的热年代学技术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万明 《岩石学报》2016,32(8):2571-2578
成矿后矿床的保存与变化是矿床地质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研究程度不高,至今仍属于薄弱环节。矿床的保存与其隆升剥露密切相关,深入细致研究恢复矿区矿床的隆升和剥露历史,是揭示矿床保存变化的一种重要途径。本文重点论述研究矿床保存变化的技术方法,通过综合应用裂变径迹、(U-Th)/He、~(40)Ar-~(39)Ar年代学以及La-ICP-MS、锆石U-Pb定年等多种技术手段,研究成矿期次、构造活动期次以及二者间的联系,定量计算不同矿区、不同矿体、不同部位、不同时间的冷却隆升速率、隆升幅度、剥蚀速率和剥蚀量,探讨矿床保存深度与剥蚀量间的关系,总结不同时代、不同矿区矿床保存-变化过程,建立新的矿床地质-保存环境模型,完善矿床预测的综合示踪标志,最终预测不同矿区、不同地段隐伏矿床可能的产出深度,给出矿床可能已经被剥蚀殆尽的区段或地段,为深部找矿和区域成矿潜力评价提供依据。本文可为地质工作者的相关应用提供借鉴和手段。  相似文献   
14.
云南中甸地区位于西南三江铜钼铅锌金多金属矿集区的南端,是一个独具特色的Cu-Mo多金属复合叠加成矿带.本文采用裂变径迹低温热年代学技术对区内晚白垩世铜厂沟、休瓦促、热林成矿斑岩体,进行了锆石、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测试,开展了晚白垩世以来的构造热史演化模拟,揭示了区内构造-岩浆成矿事件及热史演化过程.研究表明,锆石裂变径迹年龄值变化于52±2~96±5 Ma;磷灰石裂变径迹的年龄值变化于15±1~48±3 Ma,总体变化幅度不大,中心年龄与池年龄在误差范围也基本一致.通过锆石、磷灰石的裂变径迹分析,揭示出云南中甸地区自晚白垩世以来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的构造热事件.第一阶段(96~60 Ma),主要为岩浆侵位后快速降温的热史演化阶段;第二阶段(52~39 Ma),为缓慢的降温作用过程;第三阶段(16~15 Ma),揭示了受中新世以来青藏高原隆升造山作用的影响,该区经历了快速降温的地质演化过程.综合锆石裂变径迹、磷灰石裂变径迹的热史反演结果,表明区内晚白垩世典型成矿斑岩体具有相似的隆升过程和剥蚀历史,并获得了剥蚀量与剥蚀速率的定量计算结果,为区内矿床的资源潜力评价及勘查工作提供了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5.
涂继耀  季建清  钟大赉  周晶 《地球科学》2021,46(12):4533-4545
为揭示东喜马拉雅构造结及其周边区域完整地质演化过程,对采集自雅鲁藏布江墨脱段10块基岩样品进行黑云母40Ar/39Ar测年,并利用“Pecube”软件对年龄代表隆升剥露速率进行定量计算.样品黑云母40Ar/39Ar年龄范围为11.25~24.04 Ma,对应隆升剥露速率范围为0.25~0.51 km/Ma.雅鲁藏布江墨脱段地壳隆升剥露速率存在明显南北差异,北段隆升剥露速率高出约0.2 km/Ma.年代学数据及计算结果表明,与东喜马拉雅构造结内部相比,雅鲁藏布江下游墨脱段为地壳隆升剥露活动相对较弱区域.与喜马拉雅地体向拉萨地体俯冲过程相关北西、北西西走向逆断层活动,不仅在东喜马拉雅构造结内部区域发育,在其东侧雅鲁藏布江墨脱段也可能发育.   相似文献   
16.
尾亚—天湖地区位于新疆中亚造山带东南部的中天山地块内,晚古生代—中生代岩浆活动强烈,产出了战略性关键矿产尾亚钒铁磁铁矿。在详细岩相学观察的基础上,对尾亚、天湖和沙泉子南岩体中的角闪石和黑云母进行了电子探针(EMPA)测试分析,限定了3个岩体结晶的温压条件、氧逸度、含水量和含铁指数等要素,为解析中天山地块的岩浆-成矿物化条件及其区域找矿勘查工作提供参考。测试结果表明,该区花岗岩类中的角闪石富镁、钙、钠,贫钾,属于钙角闪石族;黑云母有高镁、钛、铝、钾和低硅、钠的特征为镁质黑云母。角闪石和黑云母的化学成分揭示其寄主岩浆为钙碱性造山带岩系,具有壳幔混源的特征,推测可能是板块俯冲背景下由地幔楔与大陆地壳物质混熔形成。根据角闪石-黑云母矿物温压计,估算出沙泉子南石英闪长岩的结晶温度为651~753 ℃,压力为31~79 MPa,尾亚二长花岗岩和钾长花岗岩的结晶温度为762~833 ℃,压力为85~215 MPa,天湖花岗闪长岩的结晶温度为668~812 ℃,压力为31~117 MPa。3个岩体岩浆结晶时的氧逸度lgf(O2)范围为-15.7~-9.4,而且在角闪石结晶时岩浆具有较高的含水量。综合分析,认为该区的花岗岩类具有高温、低压、高氧逸度、富水和高含铁指数的特点,有利于Fe等成矿元素在流体中富集,具有良好的铁矿成矿条件。进一步利用角闪石-黑云母压力计,计算了花岗岩类岩体的侵位深度,从而估算出岩体的剥蚀程度处于2.2~5.5 km,且区域的隆升剥蚀量差异明显;结合现有的矿产地表展布特征,推测天湖岩体一带深部仍具有较好的铁矿找矿潜力。  相似文献   
17.
青藏高原的形成和隆升机制综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刘燊  迟效国  李才  杨日红 《世界地质》2001,20(2):105-112
青藏高原的形成和降升问题是十分复杂的热点问题,受到了全球地质学者的普遍关注。高原的形成是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碰撞挤压导致地壳增厚、挤压抬升、地面剥蚀均衡和深部热作用的共同结果。目前青藏高原隆升过程是多阶段、非均一、隆升速率由慢到快、更新世(约3Ma)以来进入快速隆升期的认识日趋达成共识,但在隆升机制方面存在着多种模式(三阶段模式、叠加压扁热动力模式、拆沉模式、陆内俯冲模式和人隆升模式等)。随着来自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等方面的资料积累、测量仪器精度的提高以及数学模拟方法的改进,以高原的形成和隆升机制将会有更为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18.
青藏高原的剥蚀与构造抬升*   总被引:8,自引:5,他引:8  
利用宇宙成因核素10 Be和26 Al对西昆仑和可可西里北部地表基岩的剥蚀速率进行了测定,得到的结果是:西昆仑的平均剥蚀速率为12m/Ma, 可可西里北部的平均剥蚀速率为15m/Ma。裂变径迹和宇宙成因核素这两种手段所得到的平均剥蚀速率的时间尺度是不同的,前者得到的是几个至数十百万年的平均剥蚀速率,而后者得到的是十几至几十万年的平均剥蚀速率。比较通过这两种手段得到的青藏高原北部和中部的平均剥蚀速率可以发现其平均剥蚀速率从20Ma以来的100m/Ma以上减少到了最近几十万年以来的10m/Ma,我们认为这一剥蚀速率下降的趋势反映了青藏高原从中新世到第四纪晚期构造活动的减弱,据此推断青藏高原北部和中部的隆升应该主要发生在第四纪晚期之前,而不是在最近的几十万年。  相似文献   
19.
青藏高原的隆升:青藏高原的岩石圈结构和构造地貌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笔者回顾青藏高原隆升研究的历史,剖析各种隆升动力学模式,依据着青藏高原岩石圈组成的构的强烈不均一性和、三分性”,“对称性”构造地貌格局,提出了青藏高原隆升是印度地块和塔里木一可拉善地块双向不均一俯冲和青藏腹地深层热隆扩展联合作用的结果,俯冲是高原隆升的重要机制,而热隆扩展是高原隆升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20.
颜茂都 《中国科学D辑》2001,31(Z1):182-186
对甘孜详细的黄土磁性地层学研究表明, 甘孜黄土底部的年龄大约在1.13 Ma, 在0.95~0.92和0.65~0.5 Ma期间有两次显著的气候事件. 它们共同说明青藏高原大气环流在约1.13 Ma产生了显著的变化, 青藏高原进入冰冻圈; 在0.65~0.5 Ma左右青藏高原冰川作用可能达到最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