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48篇
  免费   812篇
  国内免费   975篇
测绘学   578篇
大气科学   684篇
地球物理   1282篇
地质学   1494篇
海洋学   680篇
天文学   46篇
综合类   271篇
自然地理   200篇
  2024年   26篇
  2023年   151篇
  2022年   149篇
  2021年   140篇
  2020年   111篇
  2019年   164篇
  2018年   120篇
  2017年   137篇
  2016年   127篇
  2015年   155篇
  2014年   229篇
  2013年   207篇
  2012年   199篇
  2011年   215篇
  2010年   218篇
  2009年   230篇
  2008年   226篇
  2007年   236篇
  2006年   225篇
  2005年   198篇
  2004年   190篇
  2003年   179篇
  2002年   154篇
  2001年   119篇
  2000年   120篇
  1999年   122篇
  1998年   99篇
  1997年   103篇
  1996年   113篇
  1995年   109篇
  1994年   99篇
  1993年   80篇
  1992年   65篇
  1991年   45篇
  1990年   55篇
  1989年   44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7篇
  1961年   2篇
  1957年   2篇
  1955年   1篇
  1954年   2篇
  193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53 毫秒
91.
分析了求解变分不等式Newton方法的半局部收敛性,建立了类似于Kantorovich定理的收敛性结果。该结果不仅为判断Newton方法的收敛性提供了可计算的充分条件,也给出了Newton方法的收敛域以及问题解的存在区域。同时,文章也得到了Newton方法的若干收敛性质,包含收敛阶以及可计算的误差估计式等。  相似文献   
92.
地裂缝灾害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927年美国首先发现地裂缝以来,各国学者对地裂缝的发生、发展进行了细致的研究。美国学者首先从地震研究入手,认为地裂缝的形成受构造因素影响。后逐渐加强研究地下水超采对地裂缝的影响,形成了构造与地下水开采复合成因观点。我国学者重点对汾渭地堑地裂缝成因问题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提出几种成因机理模型,并用GIS技术建立简单的预测预报系统。文章在详细介绍国内、外对地裂缝成因机理和水文特性的研究以及预测、预报工作的同时,对今后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目前,地裂缝的研究正从以往的定性静态描述转向以过程为目标的精确定量动力学研究。利用相似材料模拟地裂缝的形成与发展,以非线性理论(如分形)对地裂缝系统进行定量的数学描述,建立准确的预测、预报模型(如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并与GIS相结合,建立完善的预测、预报系统,减少地裂缝灾害对环境的影响,进而对它加以利用,是今后地裂缝研究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93.
梯度法在水文地质参数估值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根据地下水的抽水试验求含水层的导水系数和储水系数时,传统的计算方法是配线法和直线图解法。这两种方法比较繁琐,且人为误差较大。本文运用数学模型的最优化方法即梯度法,并借助于计算机编程,实现了水文地质参数的数值求解。计算结果能消除人为误差,准确反映含水层的参数特征。  相似文献   
94.
针对强夯法加固地基机理的流固动力耦合分析问题,本文考虑土体的几何非线性,建立土体非线性动力平衡方程和整体流固动力耦合方程,给出土体非线性动力平衡方程的迭代计算格式和流固动力耦合方程的解耦计算方法,并对一具体算例进行了数值分析,得到了地基位移、应力等在强夯作用下的变化规律和在空间上的分布特征,为精确模拟分析强夯加固机理提供了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5.
根据宜兴抽水蓄能站的地应力资料以及厂房区的地质构造条件,通过边界位移的大量调整,模拟出构造应力以及厂房区的三维地应力场,运用Ansys软件单元的生与死,模拟洞室开挖效应引起的围岩稳定性,然后运用等效概化原理,考虑锚杆的作用,对围岩进行加固,结果表明锚固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96.
以累计频度定量计算方法,分区讨论了河南及邻区1970年以来地震活动非线性度ZL值的时间进程曲线,系统计算了M≥5.0级地震前的ZL值,结果表明:开始出现活跃(平静)异常的时间集中在地震前1—2年,结束异常的时间在地震前一年内,集中于0—4个月。同时提出了异常的定量指标以及发震类型。  相似文献   
97.
李树菁 《中国地震》2003,19(1):77-83
地球为宇宙星体之一 ,地球上的大断裂有线性的 ,也有非线性的或环形的。由于视野不同 ,有时难以区分这两类断裂。在百公里量级内是线性的 ,在千公里量级内则表现为非线性或环形的一部分。以前的研究多以线性为主。目前 ,从断裂研究史上对此进行综述 ,将有利于对断裂研究的持续和发展。作者在 1 990年前后 ,对国家地震局的线性构造研究给予很大关注 ,查阅了大量世界上关于线性构造研究的文献 ,现在 ,虽然这方面的研究有了深入发展 ,但许多资料仍有价值。今汇而总之 ,给予发表 ,会对相关研究有所裨益。1 天体构造线的研究根据地球上的宇宙物…  相似文献   
98.
慕士塔格峰洋布拉克冰川消融的观测分析   总被引:6,自引:11,他引:6  
2001年7月4日至8月8日,在慕士塔格峰西侧的洋布拉克冰川海拔4600~4460m区间的冰舌段,进行了短期的冰面消融观测.慕士塔格峰冰川区暖期短,冰面强消融时期比较集中.观测期间,冰面纯消融厚度为640~1260mm水层,日平均消融厚度达26~39.6mm,推算冰舌区年消融量不低于1700~2000mm,比青藏高原内部的冰川消融强烈的多.7月21-22日出现最大消融值,在海拔4460m和4600m,日消融量分别为144.5mm和59.5mm.冰面消融随海拔上升而减小,日平均消融梯度:在裸露冰区为0.40~0.55mm·10m-1;在表碛覆盖区为0.21~3.53mm·10m-1,变幅较裸露冰区大.按裸露冰区的消融梯度计算出海拔4800m处的日平均消融量,和过去的研究资料比较,2001年冰面日平均消融量较1987年和1960年的消融量大,反映出慕士塔格峰区影响冰川消融的气候与全球气候变暖的特点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99.
分形学:现代地图学的非线性数学分析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了地图学的传统数学分析方法,讨论了对象复杂性与方法简单化的矛盾,阐述了分形几何学,为现代地图学研究的定量化、系统化提供了新的数学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100.
论述了高精度推求正高的两种方法 ,并对正高精度的推估及其在模型上的试算也作了讨论 ,对于海拔为 5 0 0 0m的高山 ,正高的误差一般不超过± 1 0cm ,这与距青岛水准原点达数千公里的西部高山 (原 )处正常高的精度也比较接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