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8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27篇
测绘学   4篇
大气科学   18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44篇
海洋学   3篇
综合类   9篇
自然地理   180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3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91.
秋免耕是中国北方风蚀区农田保护性耕作的主要措施,对土壤风蚀的抑制作用已得到普遍验证,但对土壤性质的影响还缺乏足够认识,是否具有保墒作用还存在争议.以地处北方农牧交错带的河北坝上地区康保县作为典型研究区,采用野外调查取样和室内实验分析手段,通过比较秋免耕地与邻近秋翻耕地风蚀前后表层土壤理化性质变化的差异,研究秋免耕对土壤...  相似文献   
92.
风蚀对土壤养分及碳循环影响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土壤风蚀是土壤颗粒在风力作用下的剥蚀、搬运和沉积的过程。风蚀使土壤中的大量营养物质损失,导致土地生产力下降,促使地表养分的再分配,促进碳(C)循环。土壤颗粒团聚体稳定状况、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和人类活动都会影响土壤风蚀度的大小,从而进一步影响土壤中养分的分布及C在土壤圈、大气圈和生物圈中的循环。针对过去对土壤风蚀引起的土壤养分及碳循环研究的不足,提出今后的研究工作应当注重:(1)土壤风蚀环境效应;(2) 土壤的潜在风蚀微观机理;(3)风蚀物在土壤-植物-大气系统间的互馈机制研究。  相似文献   
93.
华北强沙尘暴的数值模拟及沙源分析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首先对2000~2002年春季东亚沙尘天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有明显的日变化,沙尘暴下午最多,凌晨最少.然后,采用集成的沙尘天气预测系统对2001年4月6~10日、2002年3月19~22日发生的2次强沙尘暴过程进行了预测试验,将沙尘浓度的模拟结果与实况观测进行了对比.对沙源和起沙过程的深入分析表明:2次过程主要的沙尘源地是蒙古国南部,内蒙古中西部、河北北部、山西东北部、甘肃和青海北部等地区;起沙中贡献最大是粒径为2~μm和11~22μm的粒子,华北北部的荒漠化地区2~11μm 和11~22μm的起尘量相当,而内蒙古西部和蒙古国南部沙地附近的起沙以2~11μm为主,总的起尘量中2~11μm粒径组的贡献占90%以上.  相似文献   
94.
盐尘暴及其生态效应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总结了盐尘暴的概念及其一般特征,系统分析了盐尘暴的发生条件、分布、扩散沉积和生态效应。盐尘暴是由干旱、半干旱地区干涸湖底蒸发盐风蚀所致的一种化学尘暴;大面积松散富盐沉积物和频繁的大风天气是其发生的基本条件;盐尘暴扩散过程中沉积通量和化学组分随迁移距离表现出明显的分异规律;盐尘暴扩散导致干旱区“盐随风来”,致使土壤盐渍化,加剧冰雪消融,抑制植物叶片对营养元素的正常吸收。系统认识盐尘暴对干旱区灾害防治和生态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5.
塔克拉玛干沙漠塔中地区春夏季风蚀起沙研究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利用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塔中地区的观测资料,对塔中地区春夏季地表土壤风蚀起沙的临界摩擦速度及其变化特征和起沙风速进行了分析研究,并计算了2008年4月19日和7月19日两次沙尘暴天气过程沙漠地表的风蚀起沙量。结果表明:塔中地区春夏季地表起沙的临界摩擦速度为0.26 m·s-1;2 m高度的临界起沙风速约为4.1 m·s-1;两次沙尘暴过程的顺风向沙粒通量和垂直尘粒通量的平均值分别为17.44×10-4 kg·m-1·s-1 、13.8×10-8 kg·m-2·s-1、164.69×10-4 kg·m-1·s-1和799.77×10-8 kg·m-2·s-1;沙尘通量的变化与风速及摩擦速度的变化具有一致性。  相似文献   
96.
景泰老龙湾砂砾岩峰林是世界罕见的地貌景观,时至今日,对老龙湾砂砾岩地貌的形成演化特征研究尚显薄弱。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多次现场考察和研究,探讨了老龙湾砂砾岩峰林地貌的形成演化过程。认为老龙湾砂砾岩峰林地貌是青藏高原东北缘边界地带对青藏高原隆升、黄河演化和气候变化响应的直接产物,老龙湾盆地沉积的上新世—早更新世砂砾构成了物质基础,海原断裂带是砂砾岩峰林形成的构造基础,黄河水系切割及风蚀作用是其外动力塑造条件。地貌、地层学证据表明,晚新生代以来老龙湾砂砾岩的形成演化可划分为物质基础形成阶段、流水地貌形成阶段、峰林地貌塑造成型三个阶段。老龙湾砂砾岩峰林发育演化过程的构建,为黄河石林国家地质公园的建设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7.
毛乌素沙地藓、藻结皮生态功能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物结皮在荒漠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生态功能,不同类型生物结皮有机体组成和比例不同,生态功能差异巨大.针对毛乌素沙地发育稳定阶段的藓、藻结皮,通过野外调查监测及室内指标测算,深入分析了两类生物结皮对土壤含水量、风蚀量和养分含量的影响尺度,并采用综合指标评价模型定量比较了二者的生态功能差异.结果表明:(1)两类生物结皮下...  相似文献   
98.
99.
土壤风蚀中有关土壤性质因子的研究历史与动向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国外土壤风蚀中有关土壤性质因子的研究历史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定性描述阶段;第二,定量实验研究阶段;第三,运用综合因子建立和完善“通用风蚀方程式”阶段;第四,土壤风蚀土壤亚模型和预测系统的建立和动态研究阶段。国内对土壤风蚀的研究起步较晚,对于不同土类的土壤物理化学性质对风蚀的影响尚没有作深入研究。其历史大致可分为二个阶段:第一,野外观测研究;第二,风蚀的半定量实验研究。目前正由半定量向定量化、标准化、国际化以及动态研究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00.
中国北方土壤风蚀问题研究的进展与趋势   总被引:70,自引:0,他引:70  
土壤风蚀是中国北方土地退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国内土壤风蚀的研究工作相对比较薄弱,所取得的进展主要包括区域性的土壤风蚀分布地带性规律和不同时间尺度的准周期性规律,描述性的风蚀强度分级与危害评价,单因子风蚀过程的风洞实验,农田风蚀防治等方面。今后的研究趋势主要表现在土壤风蚀的物理本质、影响因素及发展动态的综合研究,土壤理化性质与表面性质对抗蚀性的影响及其与风蚀的反馈关系,土壤风蚀的基本过程及防治原理,土壤风蚀预报方程与数字模拟,土壤风蚀影响评价模型,土壤风蚀与土地利用以及全球变化的关系,各种观测与实验设备的研究等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