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3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27篇
测绘学   5篇
大气科学   16篇
地球物理   22篇
地质学   35篇
海洋学   31篇
天文学   10篇
综合类   16篇
自然地理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采用β统计对汶川地震前后鄂尔多斯块体周缘地区的地震活动率进行了空间扫描分析,并采用JiChen的震源破裂模型计算了汶川地震产生的库仑破裂应力变化,以研究鄂尔多斯块体周缘地区近期地震活动性与汶川地震应力触发作用的关系。结果发现,鄂尔多斯块体西南缘弧形断裂束的南东段与南缘渭河盆地的地震活动率在汶川地震后提高显著,其他区域的地震活动率没有明显提高,库仑破裂应力计算得到两个区域的应力变化范围分别为0.005~0.02 MPa和0.001~0.01 MPa,表明汶川地震有可能触发了这两个区域的地震活动。鄂尔多斯块体东缘的山西断陷带处于库仑破裂应力计算的应力增加区,应力变化范围为0~0.012 MPa,2009年3月以来发生的4次ML4.5~5.2级强有感至微破坏地震有可能被汶川地震所延迟触发。b值、地震能量释放率与空间相关距离SCL等地震活动性参数随时间变化扫描结果显示,该区域可能处于不断趋近高应力累积的状态,其未来大震有可能提前发生。西缘地区为应力减小区,其目前的地震活动处于正常水平状态。  相似文献   
62.
东尼日尔盆地海侵的微体古生物和地球化学证据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东尼日尔盆地是中西非裂谷系中典型的中—新生代裂谷盆地,位于尼日尔东部,包括Termit、Tefidet、Tenere、Grein、Bilma等5个坳陷。在对位于Tenere坳陷的Saha-1井和位于Termit坳陷的Helit-1井的上白垩统泥岩岩屑样品的微体古生物分布和地球化学特征分析的基础上,论证了东尼日尔盆地晚白垩世发生海侵。Saha-1井上白垩统泥岩岩屑样品微体古生物鉴定结果显示,样品中含有海相沟鞭藻、介形类、钙质超微、有孔虫等化石;地球化学特征表现为具有高丰度的伽马蜡烷、β-胡萝卜烷,且指示海相沉积环境的标志物甲藻甾烷丰富。微体古生物分布和地球化学特征均表明,晚白垩世地层沉积于海相环境。晚白垩世为全球海平面高位期,东尼日尔盆地发生大规模海侵。在早白垩世,东尼日尔盆地以陆相沉积为主;在晚白垩世热沉降和海侵的背景下,东尼日尔各坳陷成为一个统一的海相盆地,沉积了巨厚的海相地层。  相似文献   
63.
为了探讨对虾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EC3.2.1.52,NAGase)的分离纯化及其酶学性质,作者以中国明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体壁为材料,通过硫酸铵沉淀分级分离、SephadexG-100柱层析和DEAE-32离子交换柱层析纯化,获得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纯的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酶制剂,纯化酶比活力为3938.56U/mg。通过SDS-PAGE凝胶电泳,测得该酶亚基分子量为48.88 kD。酶的最适pH为6.0,最适温度为45℃;该酶在pH 6.0~9.0区域较稳定,温度稳定性范围是20~35℃,45℃下处理1 h酶活力丧失65.04%。酶水解对硝基苯-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的Km为0.229 mmol/L,Vmax为5.00μmol/(L·min)。进一步研究金属离子对酶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Li+、Na+和Ba2+对酶没有明显影响,Mg2+、Ca2+、Mn2+、Co2+、Fe3+和Al3+对酶均有不同程度的激活作用,Cu2+、Zn2+和Pb2+对酶呈抑制作用,1.0 mmol/L Hg2+对酶呈激活作用,而10 mmol/L Hg2+使酶活力降低42.37%。  相似文献   
64.
两次不同类型暖区暴雨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4年5月8-12日,华南发生了连续暴雨天气过程,为了探究回流暖区暴雨和锋前暖区暴雨的成因,加深这两类不同类型暴雨的认识,利用NCEP/,NCAR的1°×1°再分析资料、多普勒天气雷达、风廓线仪、自动站资料等,分析了回流暴雨与锋前暖区暴雨的特征及主要物理差异。得出:(1)8日暴雨发生在变性高压脊后部,未受冷空气影响,属于回流型暖区暴雨过程,10-11日暴雨发生在锋面低槽中,属于锋前型暖区暴雨。(2)两种类型暴雨不仅降水的分布、中尺度云团活动、雷达特征等存在明显的差异,而且在天气形势、水汽输送、动力机制、中尺度环境条件以及与暴雨的触发机制存在着不同点,这些差异可能是造成两类暖区暴雨降水落区及量级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5.
利用中国自动站与CMORPH降水产品融合的逐时降水量0.1°×0.1°网格数据集、1°×1°NCEP再分析气象资料、常规观测资料和高分辨率的WRF数值模拟资料对2016年4月13日前后发生在华南的一次飑线升尺度增长过程进行了动力和热力环境条件分析。飑线形成前,对流层高层有急流,华南位于急流入口区右侧,有利于高空辐散。高空有弱槽存在,并且温度槽落后于高度槽,有利于槽发展。近地面上有低压系统控制,并且有风场的辐合,加强了抬升运动。模拟的结果表明:WRF模式成功模拟了此次飑线升尺度过程,飑线的降水量和落区较为接近实况。与以往的飑线过程相比,此次飑线过程中,升尺度阶段有效位能较初始对流阶段要高,但是整个华南地区对流有效位能始终处于中低水平。除了天气尺度系统的影响,多种中尺条件的配合对这次飑线升尺度发展很有利。低层的垂直风切变、低位涡和较高温度递减率是触发条件,提供了一定的不稳定条件和抬升条件。低层风场转向加强,垂直风切变的方向改变,充足的水汽供应和后部入流的加深加剧了不稳定和垂直抬升运动,是促进β中尺度飑线升尺度的重要条件。冷池在升尺度阶段不明显,但冷池对维持成熟阶段的α中尺度飑线结构很重要。  相似文献   
66.
Abstract

We study a class of vortex dipoles consisting of two patches of uniform potential vorticity in an otherwise quiescent flow on a β-plane. Steadily propagating solutions that are desingularised analogues of point vortex dipoles are found and compared with the point vortex solutions. Like the point vortex dipoles, both rapidly and slowly propagating solutions exist. Numerical simulations show that the slow solutions are unstable and break up under the influence of weak external perturbations. The fast solutions are more robust. The minimum dipole strength necessary for the existence of a steadily propagating solution is less than that found for point vortex dipoles.  相似文献   
67.
对济宁何岗煤矿16上、17煤水文地质条件进行补充勘探。研究认为济宁何岗煤矿井田内主要含水层有第四纪砂砾层,山西组3上、3下煤层顶底板砂岩、太原组三灰、十下灰、十三灰及奥陶纪灰岩。16上、17煤的主要水害是太原组下部灰岩水和奥灰水,16上、17煤水文地质条件属中等局部复杂类型,开采时的矿井最大涌水量为816m3/h。断层和裂隙是诱发突水的主要因素,生产中必须采取有效的安全防水措施。  相似文献   
68.
We present Doppler imaging and a Balmer line analysis of the weak-line T Tauri star TWA 17. Spectra were taken in 2006 with the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Echelle Spectrograph on the Anglo-Australian Telescope. Using least-squares deconvolution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 signal-to-noise ratio, we produced a Doppler map of the surface spot distribution. This shows similar features to maps of other rapidly rotating T Tauri stars, i.e. a polar spot with more spots extending out of it down to the equator.
In addition to the photospheric variability, the chromospheric variability was studied using the Balmer emission. The mean Hα profile has a narrow component consistent with rotational broadening and a broad component extending out to 220 km s−1. The variability in Hα suggests that the chromosphere has at least one slingshot prominence  3 R *  above the surface.  相似文献   
69.
一次梅雨期暴雨与中层锋生、β中尺度小高压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利用实况资料和中尺度WRF模式对2007年7月9—10日一次江淮梅雨期暴雨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与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过程中,在雨带的北部有β中尺度小高压的维持及破坏过程。在小高压维持时,暴雨相对较小,被破坏时,降水加强,同时中层有明显的锋生过程。β中尺度高压产生与消失的原因与高空急流的非地转质量调整有关。小高压存在时有利于梅雨锋切变线的维持,但其南部的偏东气流,没有为暴雨提供较强的辐合场,且阻挡了北方的冷空气南下,因此不利于强降水的产生。当其减弱消失时,使得北方的动量直接指向暴雨区,有利于辐合上升运动的加强,从而强降水发展加强。最强锋生、降水以及有效位能出现在小高压被破坏后。利用锋生函数计算得出,暴雨时,中层的水平辐散项与变形项对锋生的影响明显。通过湿位涡的计算发现其对低层锋生和降水的预报有着一定的指示和预报意义。  相似文献   
70.
利用WRF中尺度数值模式,模拟2008年6月20-21日江淮一次β中尺度切变线、低涡降水过程。分析发现:低层大尺度的0.5×10 -6m2·S-1·K·kg-1的大值位涡为切变线暴雨提供了背景场,在其南部边缘,低层的切变辐合及云水形成的非绝热加热,导致了正位涡的增长,使低层正涡度加大引起降水加强。低层的正位涡通过上升运动向上传递,导致了高层位涡正异常,高层位涡的正异常又可导致低层的气旋性涡度进一步加大并使降水加大;β中尺度低涡的生成与大别山地形关系不大,主要是由对流层高层正位涡异常引起,但是低涡的维持及降水与大别山的地形坡度密切相关,当地形平坦时,不利于低涡维持和降水加强,当具有大别山的地形坡度时,不论山脉的高低都有利于低涡维持和降水加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