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23篇
  免费   508篇
  国内免费   734篇
测绘学   772篇
大气科学   639篇
地球物理   582篇
地质学   1252篇
海洋学   234篇
天文学   524篇
综合类   394篇
自然地理   868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38篇
  2022年   85篇
  2021年   90篇
  2020年   144篇
  2019年   137篇
  2018年   96篇
  2017年   150篇
  2016年   158篇
  2015年   211篇
  2014年   270篇
  2013年   286篇
  2012年   203篇
  2011年   302篇
  2010年   239篇
  2009年   339篇
  2008年   290篇
  2007年   277篇
  2006年   276篇
  2005年   231篇
  2004年   184篇
  2003年   180篇
  2002年   165篇
  2001年   140篇
  2000年   129篇
  1999年   111篇
  1998年   102篇
  1997年   85篇
  1996年   64篇
  1995年   43篇
  1994年   47篇
  1993年   36篇
  1992年   33篇
  1991年   28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20篇
  1988年   15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5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09 毫秒
951.
峰丛洼地的基岩物质组成与土地退化差异分析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根据可溶岩层组中非可溶夹层的出露情况对我国西南岩溶山区峰丛洼地进行了划分,并对不同基岩物质组成的峰丛洼地的土壤、土地类型及植被、坡面形态和地表径流特征及其差异进行了论述。在此基础上对不同基岩物质组成的峰丛洼地土地退化的过程及其差异进行了分析,进而论证了各地貌部位合理的土地利用布局。   相似文献   
952.
柔性基础下群桩复合地基荷载传递规律及计算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刘杰  张可能 《岩土力学》2003,24(2):178-182
复合地基沉降及荷载传递规律的研究是复合地基理论中一项非常重要的研究内容,然而对群桩复合地基的沉降及荷载传递规律的研究,在理论上很不成熟。在采用文[1]推荐的竖向变形模式及文[2]推荐的径向变形模式的基础上,利用弹性理论及桩-土位移协调条件建立了桩及桩周土的控制微分方程,并由此推导出了柔性基础下群桩复合地基加固区内桩及桩周土压缩量计算的解析式,同时得出了桩、桩周土中竖向应力及桩侧剪应力计算的解析式。通过算例将该方法所得结果与有限元结果进行了对比,同时也与模型实验结果进行了比较。算例及模型实验结果均表明:该方法对分析柔性基础下群桩复合地基的荷载传递规律及加固区的变形具有足够的精度,且该法计算工作量小,便于工程应用。  相似文献   
953.
用有限单元法分析超长单桩的荷载传递   总被引:19,自引:6,他引:13  
曾友金  章为民 《岩土力学》2002,23(6):803-806
用描述桩侧摩阻力与桩-土相对位移关系的指数函数,推导出桩-土接触面本构模型,并设置了Goodman接触面单元来分析桩土相互作用。针对超长桩钢筋混凝土受应力大的特点,用混凝土的弹性非线性模型来分析受轴向荷载下钢筋混凝土的应力应变关系。编制的有限元程序能解决层状土及层状土导致沿桩身不同位置处桩-土相互作用不同特性,并针对工程实例桩变截面的特点,采用合理的计算手段使得按等截面桩计算分析结果与按实际变截面桩计算分析结果相同。用此程序对一工程实例进行了计算分析,计算结果与静载试验实测值较符合。  相似文献   
954.
洞庭湖区近20年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时空特征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7  
在中国资源与环境时空数据库的支持下,利用20世纪70年代末期、80年代末期和90年代末期获取的陆地资源卫星图像和GIS分析方法,对洞庭湖区近20年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时空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变化比较显著的地类有3种:耕地减少了1 97%,各类建设用地总计增加了14 88%,水域面积增加的幅度为8 77%。耕地与水域相互之间的转变比较频繁。以80年代末为界,前后2个10年间,建设用地、水域和草地的面积在2个时期均持续增加,耕地、林地的面积都持续减少。后期土地利用的动态度大于前期;前期动态度最大的县域有岳阳市、沅江县和汉寿县,后期动态度最大的则为石首市、津市和岳阳市,全部为市级行政区或县改市区。  相似文献   
955.
以中线工程河北段主干线为例,讲述了虚拟技术在南水北调工程中的应用设计,并利用虚拟三维模型在三维景观显示、最佳路线选择、缓冲分析、土方计算、分析表面形态、计算坡度、坡向、长度等方面进行了可行性分析。并指出今后需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956.
Atmospheric hydrological budget with its effects over Tibetan Plateau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IntroductionThe Tibetan Plateau is the most prominent feature located at unique latitudes in the world and shows special dynamic and thermal effects, thus responsible for a conspicuous hydrological cycle in the atmosphere within Asian monsoon areas, and an extremely sensitive region of land-air interactions in East Asia. A lot of researches have dealt with Tibetan dynamic and thermal effects on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Ye and Gao, 1979; Zhang etal., 1988; Ye and Fang, 1999; Zheng etal., 2…  相似文献   
957.
长江中游退田还湖地区农业劳动力转移特征与途径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宋金平  张同升 《地理研究》2003,22(1):123-130
本文在对洞庭湖退田还湖地区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退田还湖地区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特征与制约因素。结果发现,该地区总体劳动力转移的比重很低,以青壮年为主,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不能满足城市劳务市场的需要,另外,农民外出打工就业信息不畅、成本较高也是重要的制约因素。最后针对该地区农村经济发展与劳动力的就业状况,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资料,认为农业劳动力转移途径有:调整农业内部结构与布局,挖掘农业内部就业潜力,加强农业产业化发展,对乡镇企业进行战略性调整,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促进农村城镇化进程,发展湿地生态旅游业,采取积极的措施,促进农业劳动力的异地转移  相似文献   
958.
基于融合技术的结构性栅格时空数据平台的构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时空数据融合是当前研究地理现象空间格局的数据存储、处理方法与有效途径。在构建国家资源环境时空数据平台过程中 ,我们设计了基于 1 km栅格单元的土地利用现状与变化数据库。这种时空数据表达方式的优点 :(1 )在保持面积信息不损失情况下明显减少了数据存储量 ,并且满足区域分析的空间尺度要求 ;(2 )便于多时间序列的数据存储与变化分析 ,以及变化专题信息提取与结果显示 ;(3)有利于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环境背景与驱动力分析 ,可以实现与其他多源数据的有效融合 ;(4 )从小尺度到大尺度的空间尺度转换非常便利 ,在空间聚合的基础上能够快速实现从区域分析扩大至国家尺度、全球尺度的分析。  相似文献   
959.
Two land surface schemes, one the standard Biosphere / Atmosphere Transfer Scheme Version le (B0Z) and the other B1Z based on B0Z and heterogeneously-treated by ‘combined approach’ , were coupled to the meso-scale model MM4, respectively. Through the calculations of equations from the companion paper, parameters representing land surface heterogeneity and suitable for the coupling models were found out. Three cases were simulated for heavy rainfalls during 36 hours, and the sensitivity of short-term weath-er modeling to the land surface heterogeneity was tested.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simulations of the three heavy rainfalls, it was demonstrated that B1Z, compared with B0Z, could more realistically reflect the features of the land surface heterogeneity, therefore could more realistically reproduce the circulation and precipitation amount in the heavy rainfall processes of the three cases. This shows that even short-term weather is sensitive to the land surface heterogeneity, which is more obvious with time passing, and whose influence is more pronounced in the lower layer and gradually extends to the middle and upper layer.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se simulations with B1Z,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bulk effect of smaller-scale fluxes (i.e., the momentum, water vapor and sensible heat fluxes) near the significantly-heterogeneous Land surface is to change the larger-scale (i.e., meso-scale) circulation, and then to influenc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low-level jets and precipitation. And also, the complexity of the land-atmosphere interaction was shown in these simulations.  相似文献   
960.
土层地震反应传递函数的模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探讨了用单一土层模型替换复杂场地求解土层场地传递函数的方法,并用SMART-1台阵地震记录对这一方法的可行性进行了研究和讨论,结果表明,只要选取适当的地震波入射角Ψ和土介质的滞回阻尼比d,简化模型的传递函数与实际传递函数能符合得较好,这一方法可用来近似估计缺少详细土质勘测资料地区的土层地震反应的传递函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