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0篇
  免费   48篇
  国内免费   40篇
测绘学   36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25篇
地质学   98篇
海洋学   4篇
综合类   59篇
自然地理   234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33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39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城市绿地是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市民生活质量的公益性基础设施。武汉市城中村改造工作十分注重城市公共利益的保障,在改造规划中优先落实绿地、规划道路等强制控制用地的指标,因而必然对城市绿地空间格局产生影响。本研究以景观生态学基础理论为依据,利刚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武汉市中心城区城中村改造规划范闱内的绿地空间信息进行处理。然后进行景观格局分析,进而依据分析结果对城市绿地布局规划进行评价,以期为今后的城中村改造规划编制提供一定的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42.
吉林省村域尺度下居民点空间分布特征及优化重组模式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李静  张平宇  郭蒙 《地理科学》2021,41(5):842-850
乡村聚落的空间优化与重构是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乡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以吉林省为例,采用核密度估计方法和景观形状指数分析了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特征,基于农户调查数据估算了吉林省不同区域的农村宅基地闲置情况,将农村居民点长期存在的“破碎化”和日益突出的“空心化”相结合,提出了在行政村尺度下农村居民点优化重组的“整小填大”新模式。结果表明:① 吉林省农村居民点规模小且零散分布,尤其中部呈破碎化分布,形态不规则,具有较大的整治潜力;② 吉林省农村宅基地平均闲置率为18.32%,西部地区最高(24.48%),分别高于东部和中部地区约6%和12%;③“整小填大”模式可使农村居民点数量减少44.6%,增加有效耕地面积1 046.66 km2。  相似文献   
43.
44.
邓毛颖  邓策方 《热带地理》2021,41(4):760-768
存量建设土地再开发过程中对增值利益的合理分配是推动城市更新实施的关键,而多方参与主体为此进行的复杂利益博弈,则是城市更新工作的阻力。鉴于此,以广州城中村改造为例,基于利益主体博弈视角,分析城市更新政策演进中利益分配格局的转变,并从价值导向、权益认定和管理体系三方面阐释影响城市更新主体利益平衡难、博弈周期长的难点,进而从促进存量时代城市更新实施的目标出发,结合改造方案编制的技术要点、审批流程与制度设计,从“公共优先、权益共享、一体化实施”3个方面提出了利益统筹的对策,以及引导价值转变,到合理认定权益,并通过管理体系统筹利益分配的实施路径,以加快城市更新共识的达成,实现存量土地价值盘活。  相似文献   
45.
中国贫困村致贫因素分析及贫困类型划分   总被引:17,自引:4,他引:13  
精确度量行政村贫困特征是当前贫困精准识别及全面脱贫的国家战略需要。基于“十二五”期间全国“整村推进”贫困村数据,构建空间贫困视角下的多维贫困度量模型综合测算全国范围内贫困村的贫困程度,基于指标贡献度分解与线性回归方法挖掘贫困村的致贫因素,利用最小方差模型(LSE)区分贫困村的贫困类型,并结合空间计量分析技术揭示贫困村的空间分布分异特征,为面向2020年全面脱贫的国家战略提供辅助决策支撑。结果表明:① 中国贫困村近一半处于中度贫困,且贫困程度与贫困规模存在显著的地域性。② 通路情况较差、自然灾害频发、收入水平低下、劳动力状况不佳是中国贫困村的主要致贫因素,显著性指标包括通路率、地貌类型、遭受自然灾害频次、人均纯收入、劳动力比例、劳动力文化素质等。③ 中国贫困村整体呈多因素致贫,三因素支配型、四因素协同型、五因素联合型贫困分布相对较高。④ “整村推进”扶贫工作初见成效,对促进贫困村可持续发展起到了较好的推进作用,但贫困村具有各自贫困特征,需进一步地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开展针对性帮扶工作。  相似文献   
46.
Village-level multidimensional poverty measurement in China: Where and how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Village is an important implementation unit of national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development strategies of rural China, and identifying the poverty degree, poverty type and poverty contributing factors of each poverty-stricken village is the precondition and guarantee of taking targeted measures in poverty alleviation strategies of China. To respond it, we construct a village-level multidimensional poverty measuring model, and use indicator contribution degree indices and linear regression method to explore poverty factors, while adopting Least Square Error (LSE) model and spatial econometric analysis model to identify the villages’ poverty types and poverty difference. The case study shows that: (1) Spatially, there is obvious territoriality in the distribution of poverty-stricken villages, and the poverty-stricken villages are concentrated in contiguous poverty-stricken areas. The areas with the highest VPI, in a descending order, are Gansu, Yunnan, Guizhou, Guangxi, Hunan, Qinghai, Sichuan, and Xinjiang. (2) The main factors contributing to the poverty of poverty-stricken villages in rural China include road construction, terrain type, frequency of natural disasters, per capita net income, labor force ratio, and cultural quality of labor force. The main causes of poverty include underdeveloped road construction conditions, frequent natural disasters, low level of income, and labor conditions. (3) Chinese poverty-stricken villages include six main subtypes, and most poverty-stricken villages are affected by multiple poverty-forming factors, reflected by a relatively high proportion of the three-factor dominant type, four-factor coordinative type, and five-factor combinative type. (4) There exist significant poverty differences in terms of geographical location and policy support, and the governments still need to carry out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measures according to local conditions. The research can not only draw a macro overall poverty-reduction outline of impoverished villages in China, but also depict the specific poverty characteristics of each village, helping the government departments of poverty alleviation at all levels to mobilize all kinds of anti-poverty resources.  相似文献   
47.
中国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传统村落是中国传统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本文以2012年以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布的3批共2555个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通过GIS技术与方法,分析中国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探讨传统村落分布与地形、人口、经济、交通、城市格局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①中国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的区域差异明显,并已形成四大集聚区;②不同海拔高程地区传统村落的留存保护情况有所不同,高海拔地区传统村落分布较多;③地区人口是传统村落保护和传承的基础,但并不具有明显的相关关系;④地区经济发展与传统村落的保护在理论上并不矛盾,各地应寻找保护传统村落的合适路径;⑤交通发达程度与传统村落数量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负相关关系;⑥现存的传统村落多分布在城市边缘或远离城市中心的地区。  相似文献   
48.
宁波市村镇自建住宅抗震设防对策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宁波地区农村新的自建住宅进行广泛调查后发现,许多方面不符合抗震设防要求。从规划、设计、管理等几方面提出了农村自建住宅的抗震设防措施。  相似文献   
49.
远震接收函数已广泛用于反演台站下方的结构,然而由于地球的非弹性衰减作用,远震数据较难获得高频接收函数,对浅地表结构约束不足.为了克服这一问题,我们使用近震数据的高频接收函数来研究浅表速度结构,并应用于四川理县西山村滑坡体上3个宽频带地震仪记录到的近震事件.本文发展了接收函数V_P-k(V_P/V_S)叠加方法,结合接收函数H-k叠加和波形反演方法获得了台站下方滑坡体的厚度、S波速度和平均V_P/V_S比,并与钻孔得到的滑坡体厚度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滑坡体具有小尺度的横向不均匀性,台站下方滑坡体的平均V_P/V_S比在2.4~3.1之间变化并且在底层存在78~143m·s~(-1)左右的S波低速层.本文观测到的高V_P/V_S比和底层低的S波速度结构,与电磁法获得的滑坡体底层低的电阻率和底部富水特征一致,表明滑坡体h1底界面的抗剪强度相对较弱,是潜在的滑坡危险区域.本文研究结果表明,利用近震接收函数能有效约束浅表的速度结构,进而能为滑坡灾害治理提供一定的地震学参考.  相似文献   
50.
为探讨村镇建筑低层砌体结构在大震下的动力响应及损伤分布情况,基于农居结构性能实地调查与检测,在有限元软件ABAQUS中建立了不同抗震构造措施的砌体结构有限元模型,并进行结构动力特性及大震下弹塑性时程的分析,对比它们的自振特性参数、位移响应参数及损伤破坏形态。分析表明,低层砌体结构合理设置构造柱后结构自振周期略有减小,但振型不变;在弹性变形阶段构造柱能有效约束结构的动力位移响应,进入塑性变形后构造柱可提高砌体结构的耗能能力,但值得注意的是,结构刚度退化后构造柱会加剧纵横向抗侧刚度的不均衡性;低层砌体结构合理设置圈梁构造柱可有效抑制承重横墙的裂缝发展及楼屋盖发生支座失效破坏,且可以明显削弱结构的扭转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