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0篇
  免费   48篇
  国内免费   40篇
测绘学   36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25篇
地质学   98篇
海洋学   4篇
综合类   59篇
自然地理   234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33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39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51.
村镇规划国土GIS数据是村镇规划国土信息系统的数据基础,因为其涉及规划、国土、建设等多个行业,数据来源多样、结构复杂,因此不能简单地照搬城市领域的相关建设经验,而需对其数据组织方法进行深入的研究。本文首先分析了村镇规划国土GIS数据的特点,然后从数据分类编码、数据集成、异构数据融合和数据的专题化管理等几个方面对其进行了探讨研究。其对我国新农村建设中村镇信息的规范化组织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52.
伴随着"生态文明"、"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的提出,地质文化村成为拓展服务领域、促进地质工作与社会经济发展融合的重要抓手。本文以地质文化村的六维属性为切入点,探讨了地质文化村的空间载体、建设主题、利益主体、主要功能、行为准则、价值导向等内涵,提出地质文化村是以村域为空间载体,以突出"地质+"或"+地质"文化为主题,以共建共享为发展模式,以多元化功能为特征,以"轻质建设"和"生态旅游"为基准,以人地关系和谐为目标的特色村落。建设重点应以乡村五大振兴为总纲,围绕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地质文化产品IP、高效产业及项目、多元人才体系、地质保护措施、文化村管理机构等方面开展;未来应通过强化规划衔接、制定行业标准、开展全国试点、加大资金投入、搭建宣传营销平台和进行系统培训等路径,促进地质文化村的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3.
近年来突发性高位滑塌灾害日益频发,造成恶劣影响。这类地质灾害调查难度高、隐蔽性强,单靠群测群防和地质调查难以解决灾害的防治问题。随着雷达遥感卫星数据质量的不断提升,合成孔径干涉雷达测量(InSAR)中的SBAS-InSAR技术为特大型老滑坡灾前形变探测提供了新的技术途径。利用SBAS-InSAR技术对金沙江流域沃达村滑坡进行地表形变监测,获取了2017年3月30日至2019年9月28日内的形变结果,划定了强烈形变区(Ⅰ雷达)、均匀形变区(Ⅱ雷达),分析了滑坡复活区整体和局部滑塌地表形变速率、累积位移变化趋势和主裂缝形变情况。同时实地进行了工程地质调查和复核,发现老滑坡复活区变形迹象与SBAS-InSAR技术解译成果有着较好的一致性。表明SBAS-InSAR技术在复杂山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领域有较为广阔的应用前景,为类似老滑坡监测预警提供了新的思路与借鉴。  相似文献   
54.
城中村有序改造的群决策——以广州市城中村改造为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陶海燕  周淑丽  卓莉 《地理研究》2014,33(7):1207-1216
公众参与已成为城市规划过程中的法定程序之一,因此研究公众参与下的城中村有序改造,对于探索中国城中村改造实施机制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公民个体由于信息的缺乏以及受到自身知识、阅历等的限制,通常只能对一定范围内的部分空间环境进行有效地观察,形成一定的感知,即仅仅能给出各自偏好下的对部分方案的评估序列,而传统的群决策方法不能很好地处理较大比例数据的缺失问题。采用基于马尔科夫链的MC 4 启发式算法,对多个部分序进行融合,得到一个初始序列,然后对该初始序列进行Kemeny 局部优化形成群决策结果。以广州市52 个全面改造的城中村改造为例,首先构造三种不同类型的城中村居民决策者和一类环境保护决策者;其次四类决策者个体分别从各自不同的利益角度出发,对其感知空间内的部分城中村改造的迫切程度进行评估并排序;然后采用Python 编程实现了Kemeny局部优化算法对四类决策者的评估序列进行融合,得到52 个城中村改造的群决策结果;群决策结果与个体决策方案之间的Kendall tau 距离为0.2873,说明该方法得到的群决策结果与个体决策者之间的决策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研究表明,该方法摒弃传统的个案剔除法以及各种各样的数据插补方法,充分利用隐藏在这些数据中的信息,保证数据的客观性和结果的正确性,可以为公众参与的民主决策提供定量化的方法,为公共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的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55.
村落遗产地社区居民旅游发展态度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纯阳  屈海林 《地理学报》2014,69(2):278-288
构建了社区依恋、社区关注、社区参与、旅游影响感知和社区居民旅游发展态度的结构关系模型,并以村落遗产地——福建土楼为例,采用结构方程模型(SEM) 验证社区居民旅游发展态度的影响因素,并引入个人获益作为调节变量,剖析在获益居民和没有获益的居民中,各种旅游感知对旅游发展态度的影响是否存在显著差异。研究结果表明:① 经济获益感知、社会文化获益感知和环境获益感知均对态度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而经济成本感知对态度具有显著负向影响;② 社区依恋通过社会文化获益感知和环境获益感知对态度产生间接影响;③ 社区关注通过经济获益感知和环境获益感知间接影响态度,并通过经济成本感知间接影响态度;④ 社区参与通过经济获益感知、社会文化获益感知和环境获益感知对态度产生间接正向影响,并通过经济成本感知对态度产生间接负向影响;⑤ 经济获益感知、社会文化获益感知和环境获益感知对态度的影响对获益居民比没有获益的居民要大,而经济成本感知、社会文化成本感知与环境成本感知对态度的影响对没有获益的居民比获益居民要大。  相似文献   
56.
历史村镇的旅游商业化控制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保继刚  林敏慧 《地理学报》2014,69(2):268-277
在实地调查西递主要街道沿街门面的基础上,通过历时性研究,对比2003 年、2008 年及2009 年的数据,发现西递的旅游商业化已经得到有效的控制。运用质性研究方法,通过对地方政府、村委会(旅游公司)、管理人员、当地村民、店铺业主及游客等的深度访谈,追溯其旅游商业化控制过程中各利益相关者的态度以及博弈过程,总结出历史村镇旅游商业化控制的内在逻辑。最后揭示地方政府预见性的干预是历史村镇旅游商业化得到有效控制的决定性力量。在历史村镇旅游发展的利益相关者中,政府最有能力也最有动力对旅游商业化进行有效的控制。  相似文献   
57.
苏州城郊村镇分布特征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3  
王跃  陈亚莉 《地理学报》2005,60(2):229-236
苏州市郊区村镇密布,基本上呈一里一村。在近20年的地区城市化快速发展带动下,村镇面积也逐步扩大,但众多村镇的空间分布格局一直未变。在苏州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以及保护耕地,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要求下,村镇的传统分布格局必须有所调整,否则会影响小康目标以及可持续发展在整个地区的顺利实现。为此,利用遥感和GIS技术提取了苏州城郊390个村镇的空间分布特征参数,主要包括村镇面积、面积等级、密度以及村镇之间距离。通过对这些参数的统计分析,探讨了本区村镇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和基本表现规律,分析了进行苏州郊区村镇布局调整的可能性与意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进行村镇布局调整的决策方法,从地理科学角度为苏州地区耕地保护和城乡统筹科学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58.
在充分搜集资料的基础上,对招远市北截村民采空区进行实地勘查,从地质条件、灾害发育程度及采空区特征3个影响因素入手,选取了9个评判因子进行两级模糊综合评判,采取最大隶属度原则确定采空区危险性等级,并进行了评估分区。评判结果能较准确地反应实际情况,为该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及开发建设规划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59.
农村居民点整合作为乡村治理的重要内容,在时间上,既要与农村居民点建设相联系,又要真实反映未农户的居住意愿、需求与偏好;在空间上,既要满足不同农户的生产、生活需求,还要考虑农户所在村落的空间层次;尊重农户的整合意愿与发挥农村居民点整合效应间的耦合,已成为农村居民点整合和解决民生的重心。研究选取重庆市沙坪坝区曾家镇白林村为样点,采取“PRA(Participatory Rural Appraisal)+3S(GIS+RS+GPS)”的方法建立“农户—土地”空间特征与属性特征一体化数据库,按农户生计资产配置结构和未来生计发展趋势,剖析不同类型农户对农村居民点整合的意愿及其驱动机制。结果表明:农户农村居民点整合意愿各异,非农专业化发展型(72.82%)>非农多样化发展型(49.66%)>兼业发展型(44.44%)>农业专业化发展型(36.84%)>农业多样化发展型(37.33%)。农户农村居民点整合意愿受家庭经济、居住环境、社会交往及政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农户后顾生计来源及其收入变化、居住条件、邻里关系、社会地位感知是农户农村居民点整合意愿形成的重要驱动机制。  相似文献   
60.
句法视角下广州传统村落空间形态及认知研究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陶伟  陈红叶  林杰勇 《地理学报》2013,68(2):209-218
本研究在句法视角下,选择广州小洲村为案例地,以轴线图结合意象图的分析方法,探讨村落空间形态与不同使用者空间认知的关系,得出以下结论:① 空间组构中具有高数值的某些变量,可被认为是地标性的显著空间元素,在使用者认知图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连续性极大地影响了空间认知;② 不同使用者的空间认知模式存在差异,本地居民能够更加容易认知村落深层次的空间格局;③ 城市化改变了传统村落具有的防御性及内聚性的原本形态特征,空间集聚中心由内部转向边缘,这是导致本地居民与其他使用者认知差异的重要原因.本研究为快速城市化进程中传统村落的发展与规划提供了重要启示,也是一种以新方法研究传统村落空间形态及空间认知的尝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