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地质文化村建设是积极响应"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的地质实践,其理论体系构建与实践模式探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乡村振兴视角,以"生态振兴"、"文化振兴"、"产业振兴"、"人才振兴"和"组织振兴"五个方面为总纲,以"两山理论"、"乡村治理理论"等为指导,提出地质文化村建设应以"地质保护优先"+"科学合理利用"为核心宗旨,以...  相似文献   

2.
曾鑫  叶长盛  杨庆坤  郭福生  刘毅轩  刘勇  齐子瑞 《地质论评》2023,69(2):2023020029-2023020029
响应乡村振兴战略的地质文化村建设正如火如荼地开展,而地质文化村规划却滞后于地质文化村建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规划先行,以地质文化村规划引领地质文化村建设是必要的。本研究将地质文化村规划定位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的专项规划,并提出构建地质背景下的自然文化资源保护专项规划体系的建议。针对范围划定,提出了先划定地质资源范围,再综合划定地质文化村规划范围的方法。在比较分析地质文化村规划、地质公园规划、村庄规划主要内容的基础上,结合江西大洲塘地质文化村规划实践探索,提出地质文化村规划的15项主要内容,包括9项强制性内容和6项引导性内容。在规划内容中,注重突出地质产业、彰显地质特色、融入地学文化和衔接好空间规划。  相似文献   

3.
响应乡村振兴战略的地质文化村建设正如火如荼地开展,而地质文化村规划却滞后于地质文化村建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规划先行,以地质文化村规划引领地质文化村建设是必要的。本研究将地质文化村规划定位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的专项规划,并提出构建地质背景下的自然文化资源保护专项规划体系的建议。针对范围划定,提出了先划定地质资源范围,再综合划定地质文化村规划范围的方法。在比较分析地质文化村规划、地质公园规划、村庄规划主要内容的基础上,结合江西大洲塘地质文化村规划实践探索,提出地质文化村规划的15项主要内容,包括9项强制性内容和6项引导性内容。在规划内容中,注重突出地质产业、彰显地质特色、融入地学文化和衔接好空间规划。  相似文献   

4.
丁华  丁辉  陈鑫源  陈姗姗  廖文强 《地质论评》2022,68(1):2022020002-2022020002
地质文化村建设是积极响应“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的地质实践,其理论体系构建与实践模式探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乡村振兴视角,以“生态振兴”、“文化振兴”、“产业振兴”、“人才振兴”和“组织振兴”五个方面为总纲,以“两山理论”、“乡村治理理论”等为指导,提出地质文化村建设应以“地质保护优先”+“科学合理利用”为核心宗旨,以“讲好地质故事”+“传承乡村文化”为发展动力,以“产业体系构建”+“村民增收致富”为重点内容,以“人才队伍建设”+“共建共享共赢”为建设方式,以“地质价值认同”+“基层组织建设”为根本保证,形成地质文化村的理论框架体系。在实践模式方面,体现了“三生一体”、“近景、近园”、“多元融合发展”、“村支两委+村民”主导等模式。在未来发展中,应大力开展全国创建试点,加大地质文化村理论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构建服务地方工作机制。  相似文献   

5.
丁华  丁辉  张悦  廖文强  陈鑫源 《地质论评》2021,67(1):67020010-67020010
区域综合地质调查是助力乡村振兴的基础性工作和重要技术支撑。本研究基于地质视角解读乡村振兴,围绕乡村人地安全、产业发展、地质文化、环境保护等方面进行剖析,提出地质灾害调查、工程地质评价、水文地质调查、农业地质调查、旅游地质遗迹调查等区域综合地质调查助力乡村振兴的关键内容;为提高助力效率效果,需做好项目顶层设计、制定乡村地区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等标准、构建服务地方工作机制、开展系统人才培训培养等战略路径。未来乡村发展中,应进一步解决区域统筹部署与重点发展村镇选择、综合地质调查与乡村规划建设空间尺度匹配、综合地质调查和纵向专业性调查配合使用、工程地质评价与乡村地下空间集约利用、地质文化村建设与乡村规划建设衔接等问题,不断提高区域综合地质调查技术方法的服务能力,为乡村可持续振兴提供解决思路和方案。  相似文献   

6.
丁华  丁辉  张悦  廖文强  陈鑫源 《地质论评》2021,67(2):467-474
区域综合地质调查是助力乡村振兴的基础性工作和重要技术支撑。本研究基于地质视角解读乡村振兴,围绕乡村人地安全、产业发展、地质文化、环境保护等方面进行剖析,提出地质灾害调查、工程地质评价、水文地质调查、农业地质调查、旅游地质遗迹调查等区域综合地质调查助力乡村振兴的关键内容;为提高助力效率效果,需做好项目顶层设计、制定乡村地区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等标准、构建服务地方工作机制、开展系统人才培训培养等战略路径。未来乡村发展中,应进一步解决区域统筹部署与重点发展村镇选择、综合地质调查与乡村规划建设空间尺度匹配、综合地质调查和纵向专业性调查配合使用、工程地质评价与乡村地下空间集约利用、地质文化村建设与乡村规划建设衔接等问题,不断提高区域综合地质调查技术方法的服务能力,为乡村可持续振兴提供解决思路和方案。  相似文献   

7.
正九居谷地质文化村位于甘肃漳县三岔镇朱家庄,是全国首批、甘肃唯一挂牌建设的地质文化村。九居谷地质文化村依托独特的丹霞地质、地貌优势和淳朴的乡土风情,以"地质观园·康养福地"为总体定位。建设地质文化村(镇)是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具体实践和探索,是落实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目标、建设美丽乡村、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要,是推进地质调查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是普及地球科学知识、提高全民文化素质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高梦瑶  殷小艳 《地质论评》2020,66(3):66030610-66030610
正为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和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助力新时代地质工作转型发展,促进地质文化村(镇)建设,规范和加强天然富硒土地认定管理,中国地质学会会同中国地质调查局有关部门和直属单位编制《地质文化村(镇)建设工作指南(试行)》、《地质文化村(镇)评审授牌和监督管理办法(试行)》和《天然富硒土地认定和标识管理办法(试行)》并于近日正式印发,这标志着地质文化村(镇)评审授牌、天然富硒土地认定与标识管理工作即将启动。地质文化村(镇)是指依托地质资源  相似文献   

9.
《四川地质学报》2022,(Z2):161-164
本文以"川渝·红色研学乡情五日游"为例,从产品设计、产品特色、可行性分析等方面展开论述,以期在乡村振兴重大战略背景下,以乡村地学旅游为主线,统筹自然生态资源、人文历史资源等乡村旅游资源,立足旅游资源整合、多主题融合的角度进行旅游产品开发,充分发挥旅游资源组合优势,促进旅游产品配套升级,优化乡村生态地质环境,拓宽地学旅游发展空间,发挥地质技术优势,以实际行动践行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助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10.
张博 《地质论评》2023,69(1):2023010012-2023010012
地质文化村是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背景下衍生出的乡村地质遗迹保护和开发利用相结合的新概念,目前正在全国多地推广设立,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内涵分析和规划设计方面,其具体建设过程中缺乏科学的路径参考。本研究从乡村人居环境治理的视角出发,首先,在讨论的基础上将地质文化村归类于人居环境“景区化治理”的一种形式;其次,基于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将筛选的39篇“人居环境治理”主题文献作为研究资料,利用NVivo11对文献内容进行编码,构建了“人居环境治理”主题分析框架;最后,在归纳和借鉴人居环境领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响应国家战略”、“建设思路”、“保障措施”“建设手段”四个方面提出了地质文化村的建设路径。  相似文献   

11.
张博 《地质论评》2023,69(4):1415-1422
地质文化村是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背景下衍生出的乡村地质遗迹保护和开发利用相结合的新概念,目前正在全国多地推广设立,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内涵分析和规划设计方面,其具体建设过程中缺乏科学的路径参考。本研究从乡村人居环境治理的视角出发,首先,在讨论的基础上将地质文化村归类于人居环境“景区化治理”的一种形式;其次,基于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将筛选的39篇“人居环境治理”主题文献作为研究资料,利用NVivo11对文献内容进行编码,构建了“人居环境治理”主题分析框架;最后,在归纳和借鉴人居环境领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响应国家战略”、“建设思路”、“保障措施”“建设手段”四个方面提出了地质文化村的建设路径。  相似文献   

12.
李秋金  白涛  李金梅 《江苏地质》2023,47(3):339-344
乡村综合地质调查是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工作。以江苏仪征月塘为例,结合乡村发展规划与需求,在研究区开展了国土空间利用现状调查、水土环境地质调查、特色自然资源调查、工程地质调查等综合地质调查工作,为乡村农田建设、特色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地质环境保护等提供地质依据与支撑,探索乡村地质调查路径,为今后构建乡村地质调查工作体系提供思路,延伸地质工作服务领域。  相似文献   

13.
地质遗迹已成为经济区和城市群规划发展、宜居城市建设、生态文明、乡村振兴、脱贫攻坚以及地质文化村建设中不可或缺的因素。通过关中盆地城市群地质遗迹专项调查,共发现地质遗迹点429处,其中具有价值的地质遗迹146处;整体上类型多样、内涵独特,以地层剖面、古生物化石、地质地貌、水体景观等为主;空间分布范围广泛,空间结构类型呈现凝聚型不均匀分布,新构造活动与地貌、水系、第四纪沉积、温泉、地震和地质灾害的空间分布及其变化具有良好的一致性。根据资源赋存属性、地质遗迹完整性及交通便捷性等原则,将地质遗迹区域划分为3个地质遗迹景观带、10个地质遗迹景观亚带、22个地质遗迹景观区。针对经济区和城市群、宜居城市、生态文明、乡村振兴建设与地质遗迹开发利用及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应建设一批国省地质公园、研学基地、旅游度假区、旅游风景道、特色小镇以及地质文化村,形成多层次、多样化的开发利用和保护路径。  相似文献   

14.
董常颖 《地质论评》2024,70(1):403-404
为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支撑自然资源和地质调查工作发展,普及地球科学知识,科学、规范、有序推进全国地质文化村(镇)建设管理,中国地质学会对《地质文化村(镇)评定授牌和监督管理办法》(附件)进行了修订。新修订的办法已经中国地质学会第40届理事会第55次常务理事会议(通讯)审议通过,现予以印发,请遵照执行。  相似文献   

15.
胡清清  杨晓霞 《地质论评》2024,70(1):277-286
地质文化村(镇)是地质文化科普的重要窗口,也是所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依托,对其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的研究对我国地质文化村(镇)的进一步评定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运用最邻近指数、不平衡指数、核密度分析和地理探测器方法,对我国50个地质文化村(镇)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研究表明:①地质文化村(镇)的空间分布类型为随机分布型;②各省(市、区)地质文化村(镇)数量差异明显,空间分布不均衡,呈“东多西少”格局;③地质文化村(镇)形成1个高密度核心区、2个次高密度集聚区、1条核心延长带;④影响我国地质文化村(镇)空间分布格局的因素由特色地质资源、自然条件以及社会经济与人文资源3个一级指标构成,其中社会经济与人文资源对地质文化村(镇)空间分布影响最大且效果显著。在今后地质文化村(镇)的评定建设中,应加强中西部地区地质文化村(镇)的建设和申报;适当给予中西部地区地质文化村(镇)评定倾斜;加大地质文化村(镇)宣传力度;充分发掘地质特色及民俗文化,加强地质文化村(镇)与文化的融合。  相似文献   

16.
胡清清  杨晓霞 《地质论评》2023,69(4):2023040003-2023040003
地质文化村(镇)是地质文化科普的重要窗口,也是所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依托,对其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的研究对我国地质文化村(镇)的进一步评定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运用最邻近指数、不平衡指数、核密度分析和地理探测器方法,对我国50个地质文化村(镇)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研究表明:①地质文化村(镇)的空间分布类型为随机分布型;②各省(市、区)地质文化村(镇)数量差异明显,空间分布不均衡,呈“东多西少”格局;③地质文化村(镇)形成1个高密度核心区、2个次高密度集聚区、1条核心延长带;④影响我国地质文化村(镇)空间分布格局的因素由特色地质资源、自然条件以及社会经济与人文资源3个一级指标构成,其中社会经济与人文资源对地质文化村(镇)空间分布影响最大且效果显著。在今后地质文化村(镇)的评定建设中,应加强中西部地区地质文化村(镇)的建设和申报;适当给予中西部地区地质文化村(镇)评定倾斜;加大地质文化村(镇)宣传力度;充分发掘地质特色及民俗文化,加强地质文化村(镇)与文化的融合。  相似文献   

17.
正近期,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住建部下发《关于开展引导和支持设计下乡工作的通知》,"乡村振兴"与"设计下乡"成为行业关注热点,也为美丽乡村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呼应"设计下乡"的中央号召,传统乡村尝试着以功能重组转型和空间重构的方式来激活乡村发展与重生,从城乡规划层面和建筑改造层面统筹激活乡村活力,以延续历史、保留生活、适应变化,助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8.
正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第一个五年工作作出具体部署。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也于近期发布了《关于开展引导和支持设计下乡工作的通知》,充分诠释了设计下乡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乡村高质量发展和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等方面的重要意义。中国最大的问题是三农问题。而农村是农业和农民的载体,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因素是对载体的建设,即乡村建设。  相似文献   

19.
殷小艳  张丽华 《地质论评》2021,67(4):67040917-67040917
正2021年7月7日,中国地质学会公布了首批地质文化村(镇)。根据《地质文化村(镇)建设工作指南(试行)》《地质文化村(镇)评审授牌和监督管理办法(试行)》和《地质文化村(镇)星级评定标准(试行)》等有关规定,由各省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省级地质学会推荐,在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业务指导下,中国地质学会组织对首批申报地质文化村(镇)进行了评审和公示,决定授予浙江省嵊州市白雁坑地质文化村等8个村(镇)三星级地质文化村(镇),  相似文献   

20.
殷小艳 《地质论评》2022,68(6):2073-2074
根据《地质文化村(镇)建设工作指南(试行)》《地质文化村(镇)评审授牌和监督管理办法(试行)》和《地质文化村(镇)星级评定标准(试行)》等有关规定,中国地质学会组织了第二批地质文化村(镇)评定工作,经公示和复议,决定授予浙江省湖州市红里山山水平原地质文化村等8个村(镇)三星级地质文化村(镇),授予天津市蓟州区常州砂岩峰林地貌地质文化村等16个村(镇)挂牌筹建地质文化村(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