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149篇
  免费   2447篇
  国内免费   2600篇
测绘学   970篇
大气科学   1688篇
地球物理   1730篇
地质学   5670篇
海洋学   846篇
天文学   75篇
综合类   1805篇
自然地理   2412篇
  2024年   41篇
  2023年   137篇
  2022年   343篇
  2021年   405篇
  2020年   371篇
  2019年   454篇
  2018年   388篇
  2017年   523篇
  2016年   492篇
  2015年   555篇
  2014年   694篇
  2013年   656篇
  2012年   800篇
  2011年   841篇
  2010年   763篇
  2009年   671篇
  2008年   662篇
  2007年   736篇
  2006年   744篇
  2005年   661篇
  2004年   570篇
  2003年   501篇
  2002年   425篇
  2001年   440篇
  2000年   340篇
  1999年   346篇
  1998年   277篇
  1997年   248篇
  1996年   195篇
  1995年   173篇
  1994年   150篇
  1993年   149篇
  1992年   106篇
  1991年   78篇
  1990年   59篇
  1989年   48篇
  1988年   43篇
  1987年   25篇
  1986年   15篇
  1985年   16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9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11篇
  1977年   13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11.
Metropolises are centers of politics, economy, culture and information, and also economic growth poles in comparatively large areas. After 1949, China's urban structure have changed greatly, from original "pyramid" shape into "upside -down pyramid" shape, that is, more megalopolises and metropolises, fewer medium-sized and small cities. The most distinguishing feature of urban population growth was the remarkable increase of population in megalopolises and metropolises. The key reason for urban population expansion is to want to obtain the benefits of scale -agglomeration economy of metropolises. The number of urban functions directly determines the quality and quantity of urban population. Metropolises appeal not only agricultural population but also the population of medium-sized and small cities, which put much more population pressure on metropolises. The ideal goals of scale-control of metropolitan population are discussed in terms of economy, society and ecollogy. In order to control the metropoli  相似文献   
112.
耿元生 《地质学报》2022,96(9):2955-2966
程裕淇院士是我国著名的变质岩石学家、矿床学家和前寒武纪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四届、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第六届、第七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会委员。程裕淇先生开拓了我国变质岩研究领域,提出了矿床成矿系列理论,发展了我国前寒武纪地质学。他在管理上积极推进地质行业的对外开放,促进国际合作交流,为建立中央直属的野战军队伍建言献策;在政协多次提案,推动了我国矿产资源法的立法和实施。  相似文献   
113.
在山东省德州市首次探明国内稀有含碘饮用用天然矿泉水--“中华碘泉”,研究表明,矿泉水是在新生代断陷盆地的构造背景和弱碱氧化的水文地球化学环境条件下,地下水与含水介南长期水-岩反应中经溶滤形成的,矿泉水水量丰富,水质优良,为含碘水苏打型矿泉水,但氟含量偏讥;为合理开发这一富足资源,可选用电渗析,倾析方法降低氟含量,并将其作为规模化含碘矿泉水生产的技术工艺。  相似文献   
114.
TOWARD ESTABLISHING THE CONCEPT OF PHYSICAL URBAN AREA IN CHINA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I.IntroduchollWiulegeOgraphystudiestheterritoria1systemsabouttherelationsbforeenhumanbeingSandthenature[I4],urbanmpaphyfocusesspecificallyonthespatialoopltizationandprocessofurbanterritory,anditsinteraCtionwiti1Otherterritorialsystems.Usually,wedoresearch…  相似文献   
115.
太行山南段沟谷杂木林的群落学特征及起源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鸿雁 《地理科学》1995,15(2):188-195
  相似文献   
116.
关于地震预报科学思路,方法论及难点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立德 《地震研究》1992,15(2):186-192
中国地震预报的科学思路为整体观指导下的异常群体阶段性追踪预报模式。在方法论方面强调了宏观唯象方法的重要性,认为利用地震学、地球物理、地壳形变和地球化学等资料,采用统计识别的方法来寻找地震前兆、进行三要素预报是解决孕震过程这类复杂系统的较好方法。同时指出,地震成因、震源孕育物理力学过程、前兆成因机制、临震阶段起主宰作用的变量等是地震预报的难关所在。临震阶段潮汐力、气压、降水等这些平时视为干扰因素的变化,可能成为发震的触发调制因素。从而增加了前兆的复杂性,在排除干扰时应特别注意。  相似文献   
117.
大理州2005年初夏出现了严重干旱气象事件.从500pHa高空环流特征、500pHa距平场特征、西太平洋副高特征量及北太平洋中低纬海温距平场、OLR距平场对这次干旱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2005年初夏(4月1日~6月10日)降水异常偏少气温明显偏高是发生干旱的主要原因,高空大气环流异常、西太平洋副高持续偏强偏西、冷空气活动偏北是导致干旱的直接原因;孟加拉湾南部4月OLR场呈明显正距平,抑制低值系统的发展和东北移影响云南,是影响2005年大理初夏干旱重要原因;北太平洋中低纬海温特征与大理州初夏干旱有一定的遥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8.
运用景观生态学、旅游规划学、城市规划理论来认识城市生态景观并分析其具有和谐性、整体性、多样性、畅达性、安全性、可持续性等特点,阐述以人为本、尊重地域和历史文化、生态、满足市民休闲与游憩需求等构建原则,认为重点抓好自然廊道和斑块等自然生态景观的建设、重视人工廊道和城市建筑密集区的景观效果、完善城市生态景观的空间结构体系等是构建和谐城市生态景观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19.
西安南郊丰水年秋季土壤水分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艳花  赵景波 《中国沙漠》2006,26(1):113-116
 通过对西安南郊丰水年秋季土壤含水量的测定,研究了地下0~6 m之间土壤含水量的变化与土壤干层的恢复问题。研究结果表明,丰水年西安南郊人工林下2~3 m的土壤含水量在20%左右,远远高于正常年份的土壤含水量,而且大于表层和深层的土壤含水量。分析得出,土壤干层发育较弱的地区在降水丰富的年份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西安地区基本适合进行人工造林;通过人工措施,增强降水入渗和土壤含水量,对树木成活和长期的生长应当具有明显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0.
近50 a渭河流域洪水成因分析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张琼华  赵景波 《中国沙漠》2006,26(1):117-121
 通过对近50 a渭河流域洪水的年际变化、月际变化和潼关高程变化的综合分析得出,造成该流域洪水灾害的原因有降水量年内分配不均和年际变化大,滩面淤积加重,支流河口淤塞以及河势、流态的恶化等。针对这些原因,根据渭河流域洪水灾害的特点,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即降低下游高程,减少河道的淤积,增大河道泄洪能力;利用水库进行调水调沙,引进客水冲刷渭河下游;防洪工程要除险加固,提高防洪标准与抗洪能力;恢复林草植被,遏止水土流失,从源头上控制泥沙入河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