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61篇
  免费   231篇
  国内免费   468篇
测绘学   8篇
大气科学   16篇
地球物理   105篇
地质学   1685篇
海洋学   174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52篇
自然地理   18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9篇
  2022年   49篇
  2021年   60篇
  2020年   44篇
  2019年   43篇
  2018年   43篇
  2017年   37篇
  2016年   64篇
  2015年   68篇
  2014年   97篇
  2013年   71篇
  2012年   121篇
  2011年   116篇
  2010年   104篇
  2009年   101篇
  2008年   137篇
  2007年   123篇
  2006年   93篇
  2005年   95篇
  2004年   83篇
  2003年   71篇
  2002年   57篇
  2001年   45篇
  2000年   59篇
  1999年   49篇
  1998年   38篇
  1997年   39篇
  1996年   30篇
  1995年   28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01.
Understanding the dynamics of organic matter in modern marine water columns greatly favors the geobiological evaluation of hydrocarbon source rocks. Biolipids could make great contribution to petroleum hydrocarbons due to their comparable chemical components and the slightly refractory characteristics of biolipids during the microbial/thermal degradation. A variety of environmental factors such as temperature, CO2 and salinity could affect the biochemical contents in microorganisms. As a result, microorganisms living in a changing environmental condition might have a different contribution to the petroleum formation. Organic carbon flux is shown to bear a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the primary productivity only within a certain range of biomass volumes in a specific biohabitat. Furthermore, organic matter is degraded much quickly in a water column with oxic conditions. Therefore, the anoxic condition, along with the enhanced biological productivity, would be one of the significant factors in the formation of high-quality hydrocarbon source rocks. The formation of biofilms and microbial mats favors the preservation of sedimentary organic matter by decreasing the degradation rate of organic matter. Identification of biofilms and microbial mats in sedimentary rocks will thus greatly help to understand the depositional processes of organic matter finally preserved in hydrocarbon source rocks. __________ Translated from Earth Science—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2007, 32(6): 748–754 [译自: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相似文献   
102.
柴达木盆地北缘地区在中侏罗世晚期,即大煤沟组七段(J2d7)时演化至最大湖侵期,发育了一套湖相泥页岩。通过对区内鱼卡煤矿井下样品的实测分析,结合先前报道的研究成果,确认了这套湖相泥页岩为优质烃源岩,藻类体、角质体和孢子体是这套源岩的主要生烃显微组分,有机质类型最好可达II1型。热演化研究表明,该套源岩在不同构造单元处于差异热演化阶段,既可生油亦可生气。虽然J2d7段烃源岩在平面上不同凹陷区具有一定的非均质性,但其生烃潜力,特别是在赛什腾—鱼卡凹陷地区,完全可与我国西北地区其它侏罗系优质烃源岩相媲美。长期以来,下侏罗统烃源岩被认为是柴北缘地区的主要油气源,J2d7段优质烃源岩的确认,对于深化柴北缘地区的油气勘探和地质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3.
柴达木盆地北缘冷湖地区的侏罗系—古近系储层是柴北缘地区的重点勘探对象,通过对采自该区7口典型钻井中的储层岩心样品进行流体包裹体分析,揭示了油气运移的一些基本特征。首先,根据储层含油气包裹体丰度的差异,认为冷湖地区并不存在从五号→四号→三号构造的顺层油气运移指向,油气主要自昆特依凹陷呈放射状向构造带运移。其次,储层油气包裹体类型的差异表明,深部侏罗系储层中曾经接受过一期成熟度较低的石油充注,但规模可能有限;冷湖地区可能并不存在大规模的天然气聚集;原油普遍遭受过水洗降解等次生变化。最后,综合包裹体岩相学和显微测温结果,提出本区侏罗系—古近系储层中目前所发现的油气大多为中新世后形成。这些认识为区域油气深入勘探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104.
运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技术对大兴安岭摩天岭(47°22′23″N,120°38′45″E)雨养泥炭沼泽泥炭柱中的多环芳烃(PAHs)污染物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雨养泥炭沼泽表层PAHs总含量的质量比为1 874.4 ng/g,与国内外雨养泥炭沼泽表层相比,其污染水平相对较高。由于研究区气候冷湿,雨养泥炭沼泽中的有机质腐殖化程度较低,有机碳含量较高,这和其PAHs含量的相关性较小。研究区样品中检测出的PAHs主要以2~3环的多环芳烃为主;由PAHs分子标志物指标分析结果可知,研究区雨养泥炭沼泽PAHs污染物的主要来源是当地森林火灾与大气远距离沉降;沉降的PAHs污染物是原油开采、石油生产和化石燃料燃烧的共同贡献。在距地表15~34 cm处,柱状剖面层的PAHs含量显著增加,这是由于1987年和1998年大兴安岭发生森林火灾树木燃烧所致。  相似文献   
105.
对流层氮氧化物光化学转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朱彬  孙照渤  安俊岭 《大气科学》2002,26(4):487-495
应用大气光化学模式研究了日间影响NOx光化学转化率的主要物理化学因子.探讨了在不同NMHC/NOx比值时,NOx光化学特征及其转化产物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影响NOx转化率的主要因子是阳光辐射强度和NMHC/NOx比值.但在NMHC/NOx比值很低时,光强的增加并不能显著提高NOx转化率.温度和初始臭氧浓度对NOx转化率的影响次之.相对湿度对NOx转化率的影响较小.在不同NMHC/NOx比值下,NOx转化特征和产物有很大区别.NMHC/NOx比值高时,产物中PAN>HNO3.NMHC/NOx比值中(低)时,产物主要是HNO3,PAN等有机氮不到10%(1%).最后初步比较了模拟和观测的NOy组成.  相似文献   
106.
苏浙皖地区海相油气地质特征及勘探目标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晚震旦世开始至中三叠世,苏浙皖(下扬子)地区沉积了三套巨厚的海相烃源岩系,即:上震旦统一上奥陶统,石炭系-二叠系,下三叠统海相烃源岩,三套烃源岩热演化特点不同,下古生界烃源岩经历了加里东、印支-燕山期构造阶段的热演化,已达过成熟干气阶段,上古生界烃源岩基本处于生油阶段晚期;大部分三叠系烃源岩处于成熟生油阶段,少数处于未成熟阶段,区内下古生界烃源岩经历了两次成油过程,第一次发生在加里东运动前的盆地沉降阶段,第二次发生在加里东运动后晚古生代陆表海代积阶段,全区海相油气储盖条件发育,配置有利,经多年油气勘探证实,下古生界油气勘探应立足于苏北地区,上古生界油气勘探除苏北地区外,尚有皖南与浙西地区,中生界海相油气勘探应集中在区内几个发育较好的中生代盆地,如常州、句容,无为,望江盆地等。  相似文献   
107.
塔里木盆地满西地区海相油气成藏规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满西地区是塔里木盆地海相油气藏的主要富集区之一,侧向运移是该区油气成藏的一个重要特征。该区油气藏的形成和分布主要受控干古隆起背景、东河砂岩优质输导层的展布以及中一新生代(尤其是晚喜马拉雅期)构造变动等三大因素。古隆起背景的存在是该区油气藏形成和富集的关键。研究表明,哈得逊古隆起及其斜坡上倾部位是满西地区油气聚集成藏的最有利地区,石炭系东河砂岩是油气富集的主要层位,东河砂岩地层圈闭和地层一构造复合型圈闭是油气藏形成的主要类型。认为满西地区大中型油气田的勘探应以哈得逊古隆起及其西斜坡为重点。  相似文献   
108.
从已发现的油气田看中国海相油气勘探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中国海相油气勘探的主要目标是古生界碳酸盐岩,在漫长的演化历程中它的主要成藏类型是准原生型。对形成保存至今的工业油气藏来说,碳酸盐岩中有效烃源岩的总有机碳含量下限应≥0.5%,滨海相或海陆交互相煤系可对生烃作出重大贡献。碳酸盐岩中的储集体受裂缝—岩溶发育程度的控制而分为三种基本类型:(1)以孤立的缝洞储集体为主者称纳溪型,各储集体内的流体性质、压力均可有不同;(2)各储集体间相互连通从而有统一的压力和气、油、水界面,若其似块状者称任丘型,若其似层状者则称威远型;(3)居于这两个端元间的过渡类型为塔河型,其各部分之间的流体性质和压力可有一定差别,无统一油水界面。应注意对似层状储集体的勘探研究,保存条件的好坏对海相油气田有决定性的意义。在分析复杂的多期成藏史中,要注意古隆起和晚期成藏的辩证关系。我国的海相油气勘探有难度,要重新评价有效和高效烃源岩,从较浅部和次生油气蒇入手逼近油气源,寻找主力油气藏,要重视岩性圈闭和各构造(形变)层间的不吻合性。中国的海相油气勘探方向可分为优先勘探、立争突破、劣中选优三个层次。  相似文献   
109.
春晓构造是近年来东海油气勘探与开发的重点靶区之一,目前开发工作已准备就续。该区现有钻井5口,但测试结果各井差异较大。如何评价其含油气性特征?本文应用测井、地震和试油等资料进行了综合分析,并提出了春晓构造上的另一个有利于油气聚集和保存的区块--春晓构造南高点断层上盘。  相似文献   
110.
激光热裂解-色谱-质谱分析方法具有从技术层面上融合分子地球化学方法和有机岩石学方法的潜能。通过抚顺煤镜质组分和树脂体的研究实例,介绍了激光热裂解-色谱-质谱探针分析的基本原理及测试方法。抚顺煤显微组分的微区热裂解产物特征中,镜质组和树脂体热解产物的正烷烃、烷基萘和四氢化萘的总体面貌相似,但树脂体中正烷烃含量较低,而烷基四氢化萘明显较高,这可能反映显微组分形成过程中发生过低分子烃类在各显微组分之间的混合作用。除此之外,还把激光热裂解-色谱-质谱探针技术与传统的分子地球化学方法、有机岩石学方法进行比较。探讨了激光热裂解-色谱-质谱探针技术的应用前景以及尚待解决的技术问题。落射到样品表面的激光束能量(温度)和控制和激光辐射时间的,激光束斑大小、热解产物量、色谱-质谱检验灵敏度极限三者关系等,都是限制新技术应用的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