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6篇
  免费   42篇
  国内免费   66篇
测绘学   33篇
大气科学   43篇
地球物理   42篇
地质学   167篇
海洋学   47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40篇
自然地理   439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49篇
  2021年   38篇
  2020年   36篇
  2019年   37篇
  2018年   35篇
  2017年   44篇
  2016年   36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58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40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Papua New Guinea has sometimes been called the world's last frontier for relatively undamaged coral reefs and their resources. In 2007, the country joined its neighbours in the marine aquarium trade. By licensing a private company, Papua New Guinea tried an alternative approach to the introduction of this activity. Under the so-called SeaSmart Programme, over 100 fishers were trained in sustainable collection techniques and handling of organisms, until the programme was shut down in 2010, and replaced by its successor, EcoAquariums PNG. This article contains the first study on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marine aquarium trade into Papua New Guinea. It evaluates the overall outcomes of the SeaSmart Programme, lists targeted species, and their prices. The main focus is on the local collectors, and on the impacts of this new activity on them and their communities. Benefits from collecting marine ornamentals are assessed and their contribution to household income is quantified. Perceptions on non-financial benefits of the SeaSmart Programme are also gathered. The empirical work was carried out between September 2010 and February 2011 in the Central Province of Papua New Guinea. A total of 199 fishers including 44 aquarium fishers were interviewed in eight different communities in the Central Province of Papua New Guinea. The results show that marine aquarium fishing does provide benefits to local resource collectors, but also that this “sustainable” way of collecting of marine ornamentals might lead to some depletion.  相似文献   
82.
以翡翠原石投标为主体的缅甸珍宝玉石交易会(俗称“公盘”)一直是翡翠价格风向标,翡翠原石价格的上涨必然会推动成品价格的迅速跟进.通过对翡翠市场爆发式增长后的近几年原石交易特点的分析,发现所谓“原石价格上涨”完全是市场炒作的结果,一些玉商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聘请“枪手”投标,中标后又违约拒绝领标,造成原石投标交易现场火爆,价格屡创新高,但实际成交率却很低.从翡翠成品市场的反应来看,虽然价格有所上涨,但涨幅并不与媒体夸张的报道相适应.分析认为,玉商在翡翠原石交易中的行为需要进一步规范;在原石供应短缺和玉商极力维护自身利益的情况下,翡翠的价格不可能大幅度波动;高档翡翠因原料近于枯竭,价格还有进一步的上涨空间;在产能过剩的市场环境中,翡翠市场重归活跃尚待时日.  相似文献   
83.
中国稀土对外贸易格局演化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中美贸易摩擦到“科技冷战”以来,被誉为“高科技命脉”的稀土,日益成为国际博弈的前沿领域。在此背景下,厘清中国稀土进出口贸易流动态势、把握中国在国际稀土市场中的地位变动,对中国资源安全格局的整体优化和科技自立自强的长久维持具有一定意义。本文基于2008—2018年中国稀土进出口贸易数据、相关国家社会经济政治指标及联合国投票数据,借助相互依存指数、地缘亲和度模型、GIS空间技术以及负二项面板回归等手段,探讨了中国稀土产品对外贸易格局的演化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① 中国稀土贸易存在较大波动,出口额远大于进口额,整体呈现“升—降—升”发展态势。② 中国稀土进口市场高度集中且路径依赖增强,出口市场逐步多元且路径依赖减弱。中国主要出口具有较高附加值的中、下游产品,进口具有较低附加值的上游矿物类产品。③ 中国在全球稀土贸易相互依存格局中的优势地位整体强化。中国与多数友好型国家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呈现优化态势,但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分歧型国家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呈现恶化态势。④ 国家主体属性、国家间邻近性以及中国的贸易政策、贸易环境等对中国稀土对外贸易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84.
王少剑  王婕妤 《地理学报》2022,77(5):1072-1085
随着区域间的连通性不断增强,土地资源通过商品和服务贸易的间接使用在土地资源利用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有关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且研究成果十分匮乏。本文利用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从区域贸易的视角核算了中国2012年30个省份和8大区域的隐含土地的使用情况,并进一步分析了隐含土地流动的空间格局特征。结果显示,中国区域间贸易所占据的隐含土地量占全国土地总量的21.39%,各省平均38.54%的土地需求是通过其他省份土地满足的,其中北京、天津和上海80%以上的土地资源消耗来自外省。黑龙江、内蒙古、新疆和河北分别是最大的耕地、林地和牧业用地、渔业用地和建设用地净流出省份(流出量占全省相应土地类型面积的42.26%、27.53%、38.66%和35.28%),而广东、山东和浙江是主要的土地净流入省份。农业土地(耕地、林地、牧业用地及渔业用地)的流动总体上呈现由西向东和由北向南的趋势,东北和西北地区的农业用地流失规模最大,其主要流入华东和华南区域;此外,中国8.43%的耕地、7.47%的林地、6.41%的牧业用地、6.88%的渔业用地和18.35%的建设用地都通过国际贸易供给国外使用。本文的分析为解决中国土地利用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及实现土地可持续发展提供可行的思路和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5.
冯锐  高菠阳  闫佳琪  胡桢培 《地理研究》2022,41(4):1054-1071
在经济全球化和全球产业转移不断深化的背景下,不同国家在国际分工生产中所处的全球价值链(GVC)地位不同。一国能否从参与全球化中获益,日益取决于能否成功融入全球价值链,并在某一特定环节占据竞争优势。明确全球制造业大国的GVC地位,认识其国际分工及影响规律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利用TiVA数据库,测算世界59个国家及地区1995—2014年制造业GVC地位指数并分析其演变特征。结果显示:全球价值链地位较高的国家及地区主要分布在美洲、欧洲及东亚,位于中亚、西亚、非洲和大洋洲的国家参与极少,近年来高附加值生产环节呈现不断向少数国家及地区集中的趋势。大部分国家及地区劳动密集型行业地位较高,技术密集型地位指数较低,技术密集型行业的贸易附加值主要被少数掌握核心技术和价值链两端的国家及地区获得。从细分行业上看,核心国家及地区均呈现了分阶段演化的特征。在空间相关关系上,制造业整体和劳动密集型行业GVC地位指数均呈显著的空间集聚分布特征,且集聚程度先降低后升高,资本密集型行业GVC地位指数空间集聚分布最为显著且集聚程度不断增强,而技术密集型行业GVC地位指数空间集聚效应不明显。从空间集聚形式来看,大部分国家及地区GVC地位指数较低,贸易附加值被少数GVC地位较高的国家及地区获得。此外,外商直接投资、资本投入会抑制一国GVC地位的提升,科研创新能力对于一国GVC地位的提升起促进作用,出口规模与一国GVC地位呈明显的正向关系,行政效能对于一国GVC地位无明显影响,但是行政效能会促进外商直接投资对于GVC地位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86.
王淑芳  闫语欣  孟广文 《地理科学》2022,42(7):1187-1195
中国境外经贸合作区的建设是国内特殊经济区发展经验在空间上的延展。基于东道国独特的发展条件,需要将国内园区的建设经验进行调整,再运用到中国境外经贸合作区以适应东道国本地化发展。构建政策移动的理论框架,采用案例分析和比较研究法,以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与中埃·泰达苏伊士经贸合作区为例,将国内园区与境外经贸合作区的相关政策进行对比分析,验证政策在不同国家“土壤环境”中的适应性。研究发现:① 根据政策施行的影响因素和不同作用,政策移动可以分为政策移植、政策调试和政策创新;② 规划建设经验、运营管理经验、环保政策、人才政策等可直接进行政策移植;发展模式和文化政策要进行政策调试;法规政策、晋升政策和优惠政策需要进行政策创新;③ 园区的共性体现在国内园区成熟经验的借鉴、人才的培育与储备、园区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的完善;④ 园区的个性体现在文化的求同尊异、园区品牌的打造、晋升制度的创新和协调机制的建立等。创新性地运用政策移动性理论将国内和国外园区进行关联研究,揭示了境外经贸合作区的移植、调试和创新国内园区政策的过程,深化了政策移动理论的内涵,丰富了境外经贸合作区的理论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87.
对商业设施的商圈进行科学识别与划分是分析其商业前景、优化商业空间结构的基础。本研究首先提炼和界定了商圈划分的两种类型、四种市场域方法,分别是基于到访比例的邻近型与份额型市场域、基于出行概率的共享型和首位型市场域,通过比较其优劣发现这四种视角仅能反映商圈的某一特征,无法刻画出商圈空间分布全貌。据此,尝试提出了一种新的复合型市场域模型,并应用手机信令数据,以上海市商业中心为例,对其商圈划分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复合型市场域模型可以综合反映空间距离、客流规模和惠顾概率等要素对商圈的影响,可以弥补单一市场域视角下商圈划分方法的不足。与传统邻近型相比,基于复合市场域模型识别划分的商圈不仅重叠度低,而且其空间分布更加符合实际。  相似文献   
88.
信息产业是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也关乎国家未来的发展前景。目前,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新兴工业化经济体,都将提升信息产业竞争力作为关注焦点。中国和印度均高度重视信息产业,但在促进产业发展的策略和模式上截然不同。基于全球价值链的视角,运用附加值贸易数据测算中、印两国信息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参与程度和分工地位,并从国家产业政策和区位条件的角度比较两国信息产业融入全球价值链的机制和效果。研究发现:加强“硬件”制造能显著提升中国信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而“软件”优先的政策导向并未改善印度信息产业的整体实力,中国优先发展“硬件”并兼顾“软件”的产业政策更有利于信息产业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从区位条件来看,印度缺乏全面发展“硬件”制造的基础条件,中国则为“硬件”制造和“软件”服务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89.
作为跨行政等级主体的澳门,与大湾区其他城市之间存在制度与地理双重边界,跨珠海-澳门(珠澳)边界活动更具复杂性。以珠海拱北口岸的跨边界大湾区居民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身份属性将其分为内地访澳旅客、内地通勤劳工、来陆娱购澳人以及在陆居住澳人四大类。通过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采用时空路径和2-模社会网络分析的方法,探究在边界效应作用下居民跨边界活动的时空特征及社会交往特征,并对跨边界活动的影响机制进行分析。研究发现:边界效应下大湾区居民跨珠澳边界活动空间的交互性不足,个人活动主要集中在局部空间。在局部空间下,内地访澳旅客与来陆娱购澳人跨边界活动内容和交往对象单一,活动交往以工具性联系为主,缺乏信息与感情的传递;内地通勤劳工跨边界交往对象多样化,社会网络密度较大,但社会网络往往是由“强关系”创造的人情网,社会文化边界仍有待消融;在陆居住澳人跨边界社会网络密度以及联系多样性较大,具有良好的社会交互预期。居民的跨珠澳边界活动受到一国两制与通行制度制约、异质文化与梯度经济吸引以及社会心理与差异性政策调节的共同作用。  相似文献   
90.
RCEP自贸区是目前全球体量最大的自由贸易区,是中国推动多边贸易体制发展、引领包容性全球化的重要平台和载体。推动RCEP自贸区建设对中国对外贸易格局优化、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梳理RCEP自贸区建立过程,解析RCEP成员国间贸易格局演变态势,以期为中国引领RCEP自贸区发展提供支撑。研究认为:①RCEP自贸区的建立可划分为构思、谈判和建设三个阶段,东盟发挥了核心引领作用,但中国的作用逐步增强;②2001—2019年,RCEP成员国间的贸易联系快速提升,总体经历了快速增长、平稳发展、波动上升三个时期,RCEP在世界贸易格局中的地位不断上升;③2001年以来,RCEP贸易网络由以日本为核心的单核结构逐渐转变为以中国、日本为核心的双核结构,再转变为以中国为核心的单核结构;④RCEP成员国间的贸易关系演化呈多样化特征,综合贸易规模和贸易集中度,可将各国演化模式划分为6类。其中,中国、越南、澳大利亚等国均属于快速增长型,在RCEP自贸区中的贸易地位明显上升;文莱、日本、新加坡等国家的贸易地位则下降比较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