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8篇
  免费   27篇
  国内免费   90篇
大气科学   4篇
地球物理   22篇
地质学   39篇
海洋学   213篇
综合类   60篇
自然地理   47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1.
随着公众对富硒产品的关注,对富硒农作物中硒含量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针对现有方法测定农作物有机硒的基体效应和多原子离子质谱干扰问题,本研究利用液相色谱与抗干扰能力强的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相结合,建立了农产品中有机硒的形态分析方法.经优化以超声波辅助蛋白酶XIV提取农作物中有机硒,用Waters Symm...  相似文献   
312.
In this study, the influences of immersion bathing in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of Bacillus velezensis DY-6 on the body weight gain rate and non-specific immune enzyme activities of the coelom fluid of sea cucumber (Apostichopus japonicus) were determined in order to obtain the optimum bacterial concentration. The gut microbiota change in A. japonicus was then analyzed through high-throughput sequencing during the immersion bathing in B. velezensis DY-6 at the optimum concentration for 49 d. The results illustrate that the body weight growth rate of all bathing groups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The highest growth rate (25.3%) was achieved when the bacterial concentration was 1×10^3 CFU/mL. The activities of non-specific immune enzymes (ACP, AKP, SOD and LZM) of all bathing groups increased, and the activities of the enzymes of groups bathed with the bacterium at 1×10^3 and 1×10^4 CFU/mL reached the highest on day 21 and day 28. Taking the growth rate and economic cost into consideration, the optimum concentration of B. velezensis DY-6 was 1×10^3 CFU/mL. The influences of immersion bathing in B. velezensis DY-6 at 1×10^3 CFU/mL on the gut microbiota of A. japonicus were then evaluated through 16S rDNA sequencing analysis.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gut microbiota changed with the addition of B. velezensis DY-6, and the richness and diversity of the gut microbiota peaked twice on day 14 and day 21, respectively. In association with the non-specific immune enzyme activities and if day 28 was selected as the dividing point, the community structure of the gut microbiota could be obviously divided into two types. The correlation analysis revealed that the non-specific immune enzyme activities were correlated significantly to some gut bacteria (in the phyla Firmicutes, Proteobacteria, and Bacteroidetes) after immersion bathing in B. velezensis DY-6. Our findings will provide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probiotic application in sea cucumber farming.  相似文献   
313.
中草药含有多种活性物质,具有抗病助长无残留等特性,在国内外被广泛使用。本试验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方法,研究复方中草药(由黄芪、党参、大黄等12种中草药组合而成)不同剂量对珍珠龙胆石斑鱼(Epinephelus lanceolatus ♂×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生长性能、非特异性免疫及消化酶活性的影响。以初始体质量(19.16±0.25) g,体长为(10.63±0.56) cm的珍珠龙胆石斑鱼为试验对象,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0.4%、0.8%、1.2%、1.6%和2%复方中草药连续饲喂珍珠龙胆28 d。结果显示,该种复方中草药在添加剂量1.6%以内时,能有效降低石斑鱼的饵料系数(P<0.05),对石斑鱼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影响不显著(P>0.05),但能显著提高石斑鱼血清中总蛋白含量(TP)、碱性磷酸酶(AKP)、酸性磷酸酶(ACP)以及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性(P<0.05)。对血清中非特异性免疫酶活性影响结果表明,中草药添加剂量在0.8%和1.2%时能很好地提高石斑鱼的免疫能力。石斑鱼肠道中的脂肪酶、胰蛋白酶活性受该种复方中草药的影响显著(P<0.05),在添加量为1.2%以内显著提高了肠道中脂肪酶活性,胰蛋白酶活性和肠道总蛋白含量,而对淀粉酶活性影响不明显(P>0.05),中草药对珍珠龙胆石斑鱼肠道消化酶活性的影响在添加剂量为1.2%时尤为明显。综合石斑鱼的生长、非特异性免疫和消化性能结果,认为该种复方中草药的最适添加量为1.2%左右。  相似文献   
314.
单环刺螠耐硫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概述了硫化物的生理毒性,包括对生物体的有氧呼吸毒性,神经毒性,线粒体毒性,核酸和蛋白质毒性。总结了单环刺螠在硫化物胁迫下存在的应对机制,包括体壁分泌粘液,细胞凋亡过程中某些酶活性的升高和凋亡通路的放大;体内氧化酶活性的改变;体腔液某些成分含量及细胞器结构的变化,线粒体内相关酶系的氧化以及RNA、DNA结构和含量的变化等。  相似文献   
315.
近年来,我国滩涂湿地退化十分严重,其中盘锦红海滩的翅碱蓬也呈现了大面积退化和死亡得现象。本文以盘锦红海滩不同时间、不同区域的土壤为例,对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酶进行研究,通过测定翅碱蓬生长的土壤中pH、盐度、氧化还原电位、总磷、总氮、氨氮、硝酸盐氮和土壤酶理化性质,来探查翅碱蓬退化的原因。实验结果表明:不同区域4月份土壤样品的pH、盐度、氧化还原电位、总氮、总磷和亚硝酸盐氮含量较3月份土壤样品相比均有所降低,其中总磷和亚硝酸盐氮下降明显;氨氮、硝酸盐氮变化无明显规律。翅碱蓬生长繁茂区土样的土壤酶与退化区相比差别不大;当气温升高时,各地区酶活性均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316.
为研究不同光照时长对尖吻鲈(Lates calcarifer)消化酶活力的影响,作者采用生物化学方法系统测定不同光周期(光照时长分别为13、16、19和24 h)下,对尖吻鲈仔鱼阶段和稚鱼阶段3种消化酶(胃蛋白酶PP、淀粉酶AMS、脂肪酶LPS)活性变化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 16 h光照时长PP的活力最高,过长的光照时长会抑制PP的活性;增加光照时长对AMS的活性有抑制作用,而对于LPS的活性呈现先抑制后促进的现象。在24 h光照时长时LPS活性增加;在19 h光照时长时对PP活性抑制;对淀粉酶影响不明显。16h光照时长能有效提高尖吻鲈仔、稚鱼的生长速度,更长的光照时长反而抑制其生长。研究表明,不同光照周期对尖吻鲈同种消化酶的影响不同;同一光照周期对不同消化酶产生的影响不同;尖吻鲈稚鱼阶段消化酶对光照时长变化的反应小于仔鱼期,适当地延长光照时长有助于提高尖吻鲈的生长速度。研究结果有助于选择特定的光周期促进某消化酶的活性,达到提高对特定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能力,提高生产实践中仔、稚鱼的生长速度。  相似文献   
317.
为了研究密度胁迫对卵形鲳鲹(Trachinotus ovatus)鱼苗运输水质、存活率、免疫酶活力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确定适宜的运输密度,为卵形鲳鲹鱼苗的科学运输提供参考依据。对卵形鲳鲹鱼苗(体长为5.36cm±0.60cm,质量为3.04g±0.71g)采用塑料袋密闭充氧运输方式,在3个不同运输密度下(D1=9 kg/m~3、D2=12 kg/m~3、D3=15 kg/m~3)模拟运输8 h,对比运输不同密度卵形鲳鲹鱼苗对运输水质、鱼苗存活率、肝脏免疫酶活力和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 3个密度组的卵形鲳鲹鱼苗的存活率均为100%,经运输后暂养72 h的存活率仍为100%。经塑料袋密闭充氧运输8 h后, 3个密度组的运输水体的DO含量无显著变化,运输水体温度(T)和pH值随运输密度的增加而降低, NH_4-N含量随运输密度的增加而上升,其中NH_4-N的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肝脏组织中, D1、D2、D3的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力无显著差异(P0.05,下同),而高运输密度组(D3)对比对照组,两组的T-SOD活力变化存在显著差异(P0.05)。密度运输胁迫组乳酸脱氢酶(LDH)活力显著高于对照组水平,D2、D3无显著差异,显著差异于D1组。过氧化物酶(POD)活力D1、D2、D3组无显著差异,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3组实验组的过氧化氢酶(CAT)活力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组间无显著差异。血清中, D1、D2组的CRE活力显著低于对照组,但D3组又显著高于对照组。D1、D2、D3的血清中皮质醇(COR)活力无显著差异,但显著高于对照组。D2、D3的葡萄糖(GLU)含量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 D1显著低于对照组。D1、D2、D3 3个运输密度组的谷丙转氨酶(GPT)与谷草转氨酶(GOT)活力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同时, D1与D2组的GPT活力显著低于于D3组,但GOT活力显著高于D3组。密度胁迫对卵形鲳鲹鱼苗的运输存活率无影响,但对运输其的水质、免疫酶活力及血清生化指标均有影响。在实际运输中,采用塑料袋密闭充氧运输,运输时间时长为8 h以内,运输密度设定为15 kg/m~3的卵形鲳鲹鱼苗为宜。  相似文献   
318.
在0、5、10、15、20、25和30这7个盐度下比较研究了初始体重分别为(3.55±0.03)g陆封型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和(3.57±0.07)g溯河型硬头鳟(Oncorhynchus mykiss)的渗透压生理及能量平衡。40天的研究显示:(1)随盐度的升高虹鳟和硬头鳟的血清渗透压和离子浓度均升高,且S30组的数值显著高于其余各组(P<0.05);在S15、S20、S25和S30组,虹鳟血清渗透压、离子浓度均显著高于硬头鳟(P<0.05)。(2)虹鳟和硬头鳟分别在S5和S10组的Na+-K+-ATP酶(NKA)和Ca2+-Mg2+-ATP酶(CMA)活性最低;在S10、S15、S20、S25和S30组,虹鳟的NKA和CMA均显著高于硬头鳟(P<0.05)。(3)虹鳟和硬头鳟分别在S5和S10组的肌肉和鳃组织ATP含量最高;在S10、S15、S20和S25组,硬头鳟ATP均显著高于虹鳟(P<0.05)。(4)虹鳟和硬头鳟分别在S5和S10组的肌肉和鳃组织AMP/ATP和ADP/ATP最低,在S10、S15、S20、S25和S30组,虹鳟AMP/ATP和ADP/ATP均显著高于硬头鳟(P<0.05)。研究结果表明,3.6g左右硬头鳟渗透调节能力强于虹鳟,经过逐渐驯化它们最适生长盐度分别为10和5。  相似文献   
319.
土壤酶活性是衡量荒漠区生态恢复程度的重要生物学指标。为揭示人为踩踏生物土壤结皮对土壤质量的影响,分别采集腾格里沙漠植被固沙区未踩踏、中度踩踏和重度踩踏结皮下0~5 cm和5~15 cm土样并测定土壤脲酶、转化酶、过氧化氢酶、脱氢酶、碱性磷酸酶和蛋白酶的活性,通过土壤酶活性反映人为踩踏对荒漠区土壤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人为踩踏藻-地衣和藓类结皮可导致土壤脲酶、转化酶、过氧化氢酶、脱氢酶、碱性磷酸酶和蛋白酶活性的降低,且这些土壤酶活性与踩踏程度呈线性负相关。除踩踏程度外,土壤酶活性也受结皮发育阶段和土壤深度的影响;人为踩踏的藓类结皮下6种土壤酶的活性显著高于踩踏藻-地衣结皮(P<0.05),表明演替晚期的藓类结皮比早期的藻-地衣结皮具有更强的抗踩踏干扰能力;踩踏生物土壤结皮下0~5 cm土层的土壤酶活性显著高于5~15 cm土层(P<0.05)。此外,无论季节更替,土壤酶活性均表现为未踩踏>中度踩踏>重度踩踏,且踩踏或未踩踏结皮下土壤酶活性均表现明显的季节变化,夏季最高、秋季次之、春季再次之、冬季最低。腾格里沙漠人工植被区和天然植被区人为踩踏生物土壤结皮可降低土壤酶活性,表明踩踏生物土壤结皮可导致土壤质量下降和荒漠生态系统的退化。保护荒漠区的生物土壤结皮将有利于该区土壤及荒漠生态系统的恢复。  相似文献   
320.
腾格里沙漠东南缘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微生物量及酶活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马晓俊  李云飞 《中国沙漠》2019,39(6):159-166
土壤微生物量和酶活性是反映土壤功能的关键指标,也是土壤恢复和环境变化的指示器。以流动沙丘为对照,研究了腾格里沙漠东南缘人工固沙植被区表层0~5、5~10、10~20 cm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和酶活性随植被恢复的变化特征。结果显示:土壤微生物碳氮含量和脲酶、多酚氧化酶、碱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淀粉酶、纤维素酶、蔗糖酶活性均随植被恢复年限延长而增大,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小,不同年代植被区及不同土层间差异均显著(P<0.05)。其中0~5 cm土层变化最明显,经过62年植被恢复后土壤微生物碳氮量和脲酶、多酚氧化酶、碱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淀粉酶、纤维素酶、蔗糖酶活性分别增加了16.44、8.79、3.99、3.01、2.54、19.35、0.77、0.65、16.61倍,年平均变化速率分别为1.55、0.21 mg·kg-1和6.14×10-4、1.25×10-2、9.32×10-4、6.05×10-2、8.22×10-5、9.07×10-5、4.24×10-3 mg·g-1·h-1。土壤微生物量和酶活性与土壤理化性质高度相关,除与沙粒、容重呈负相关关系外,与土壤粉粒、黏粒、pH、电导率、有机碳、无机碳、全氮、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呈正相关关系。这表明种植旱生灌木能够有效促进沙地土壤功能恢复并改善沙区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