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3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58篇
地球物理   19篇
地质学   5篇
海洋学   281篇
综合类   60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71.
李军  徐怀恕 《海洋与湖沼》1998,29(4):353-361
于1996年4—5月,在青岛丰城地区一些对虾育苗场发生大规模爆发性传染病,主要感染中国对虾幼体,尤其是蚤状幼体。死亡率高达80%以上。从自然发病及人工感染患病濒死中国对虾幼体中分离出38株细菌,研究其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及对中国对虾幼体的致病性。结果表明,38株分离物均为革兰氏阴性杆菌,菌体为杆状或短杆状,极生单鞭毛运动,不发光,氧化酶呈阳性,发酵葡萄糖产酸,TCBS平板上生长,菌落呈黄色或绿色,对弧菌抑制剂0/129(150g/ml)敏感,此均为弧菌属的典型特征,属于弧菌。其中26株细菌被归为同一类群,参照伯杰氏细菌学鉴定手册(1994年,第9版)鉴定表明,该菌同哈维氏弧菌(Vibrioharveyi)最为接近;另外,Biolog系统鉴定表明也为哈维氏弧菌,因此定名为哈维氏弧菌。利用浸泡感染法以2.5×103—2.5×107cfu/ml浓度的细菌感染不同发育时期(无节幼体期、蚤状期、糠虾期和仔虾期)的中国对虾幼体。结果表明,该病原菌主要感染中国对虾幼体的无节幼体晚期、蚤状期和糠虾早期并导致其大量死亡,而在仔虾期感染死亡率较低,并且2.5×104cfu/ml以上浓度的病原菌即可导致蚤状幼体严重感染死亡,由此可见,所分离的致病菌对中国对虾蚤状期幼体具有较强的致病力。人工感染试验结果  相似文献   
272.
渤海涟虫类和软体动物幼虫食性的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纪明 《海洋科学》1998,22(6):36-38
根据消化道内食物分析结果得出:涟虫类、三叶针尾涟虫和驼背涟虫、瓣锶类后期幼虫和腹足类后期幼虫都营浮游植物食性,以硅藻类为主要食物。细长涟虫以星脐圆筛藻、未查明的圆筛藻和辐射圆筛藻为主要摄食对象;三叶针尾涟虫以舟形藻和新月菱形藻为主要摄食对象;驼背涟虫以辐射圆筛为主要摄食对象。鳃类后期幼虫以辐射圆筛藻和未查明的圆筛藻为主要摄食对象;腹足类后期幼虫以未查明的圆筛藻、辐射圆筛藻和中心圆筛藻为主要摄食对象  相似文献   
273.
274.
白玉  邓增安 《海洋通报》2023,(2):138-150
日本鲭是一种重要的经济鱼类,广泛分布于西北太平洋沿岸海域,其资源和补充很容易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尤其是在鱼类的早期生活阶段,即卵和幼体阶段。本文建立了一个基于个体的模型(Individual-Based Model,IBM)用以研究典型大弯曲期间黑潮主流、周围环流以及中尺度涡对日本鲭早期生命活动的影响。数值模拟及研究结果表明:(1)在深度分布方面,大部分个体(鱼卵或仔稚鱼)位于75 m以浅水层中,只有少部分被垂直湍流带入更深的水域。(2)在产卵场和育幼场之间的连通性方面,3-5月来自主要产卵场的个体随黑潮主流进入黑潮延伸区的渔场;6月份,主要产卵场中的个体受到黑潮大弯曲东侧的小型冷涡的影响,该冷涡阻止了其进入黑潮延伸区的渔场,并留在纪伊半岛和伊豆群岛的沿海水域。在昼夜垂直迁移(Diel Vertical Migration,DVM)这一输运方式的影响下,停留在四国岛和纪伊半岛附近的个体数量增加,处于DVM输运方式下的个体受冷涡的影响更大,增加了在海洋表面漂流的时间,无法跟随黑潮主流输送到更远的育幼场。(3)在输送距离方面,90%以内的个体进行短距离到中距离输运,在DVM输运方式下,长距...  相似文献   
275.
2016-2018年长江下游安庆江段四大家鱼仔稚鱼资源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长江安庆江段四大家鱼仔稚鱼资源现状及其丰度变化与水文因子之间的关系,于2016-2018年4-8月对该江段进行早期资源调查.调查期间共采集到四大家鱼仔稚鱼3178尾,其中以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和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为主,分别占家鱼捕捞总数的67.97%和23.03%.估算2016-2018年通过安庆江段的四大家鱼仔稚鱼径流量分别为21.70×108、14.62×108、12.05×108尾,呈现出逐年减少的趋势.家鱼仔稚鱼丰度自4月中旬呈波动性上升趋势,在7月中上旬达到高峰期.Kruskal-Wallis检验表明采样断面空间分布存在显著性差异,平均漂流密度为北岸(16.09 ind./100 m3) > 南岸(5.40 ind./100 m3) > 江心(3.43 ind./100 m3).GAM模型结果显示,对四大家鱼仔稚鱼丰度影响显著的水文因子为水温、透明度、水位日上涨率和径流量日上涨率,各因子相对重要性依次为水位日上涨率 > 透明度 > 水温 > 径流量日上涨率.其丰度与透明度呈负相关,与水温(24.0~27.3℃)、水位日上涨率和径流量日上涨率均呈正相关关系.本研究中GAM模型累积偏差解释率达到69.8%,较高程度上揭示了水文条件对家鱼仔稚鱼资源丰度的影响,为长江下游四大家鱼的苗汛预测及资源保护策略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76.
孙旭  何晓云  杨柳燕 《湖泊科学》2018,30(4):1019-1026
底栖动物是湖泊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泥水界面氮循环中扮演着重要的作用,是一个潜在的N_2O排放源,但其在富营养化湖泊中N_2O排放机制还不清楚.通过室内微宇宙实验,采用气相色谱和现代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技术,研究蓝藻存在时底栖动物摇蚊幼虫排放N_2O特征及其内在生物学机制.结果显示底栖动物羽摇蚊幼虫(Chironomus plumosus)肠道是N_2O排放的主要场所,约占活体释放通量的77%.蓝藻存在时羽摇蚊幼虫的N_2O排放通量减少60%左右,肠道内细菌多样性明显下降,肠道中β-变形菌相对丰度增加21%,δ-变形菌相对丰度减少62%,从而改变肠道内细菌群落结构;同时肠道内nir S基因多样性显著增加,出现较多的nir S型反硝化菌的表型,硝酸盐的还原作用得到增强.研究结果有助于揭示富营养化湖泊底栖动物摇蚊幼虫的环境效应,丰富湖泊氮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新过程.  相似文献   
277.
海蜇苗种培育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论述了海蜇(RhopilemaesculentaKishinouye)苗种培育技术的操作要求 ,海蜇的繁殖经过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两个阶段 ,海蜇苗种培育时间长达9~11个月 ,着重强调了螅状幼体的越冬保存、大规格苗种培育的技术要求 ,阐述了碟状幼体变态发育到幼蜇的特征。在3年研究过程中 ,共成功越冬保存螅状幼体3×106 万个 ,培育伞径10mm幼体3300万尾 ,20mm幼体1000万尾 ,30~50mm大规格海蜇幼体200万尾。  相似文献   
278.
中国对虾幼体消化系统的组织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采用组织化学方法对中国对虾幼体消化系统中几种酶的变化进行了研究。比较分析了饱食和饥饿状态下,消化系统的结构和组织化学变化。前肠仅呈现PAS阳性反应。中肠和中肠腺除呈现PAS阳性反应外,其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KP)、酯酶(EST)和磷旨酸A(EC)等均呈阳性。随着幼体发育,除EC阳性反应逐渐减弱外,其它均呈逐渐增强的趋势。另外在饥饿状态下,其酶活性均较饱食状态下的要弱。  相似文献   
279.
为了深入研究鞍带石斑鱼(Epinephelus lanceolatus) (♀)×蓝身大斑石斑鱼(E. tukula) (♂)杂交F1代的变态发育及生长特征,本研究对杂交组和纯种鞍带石斑鱼胚胎发育时间、受精率、畸形率、孵化率和仔稚幼鱼生长性状(全长、体长、体高、肛前距),以及杂交组卵黄囊和油球吸收过程,第二背鳍棘和腹鳍棘生长和收缩,口径和眼裂的变化等进行了详细的观察描述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在水温28℃条件下,杂交组和鞍带石斑鱼受精卵分别经21 h 24 min和21 h 32 min完成胚胎发育;杂交F1代受精率、畸形率和孵化率分别是89.09%±0.08%、35.16%±5.05%和62.59%±10.70%,与纯种鞍带石斑鱼无显著性差异。根据卵黄囊、第二背鳍棘、腹鳍棘、鳞片、体色等形态变化,将其胚后变态发育分为前期仔鱼(孵化后0~6 d)、后期仔鱼(孵化后7~34 d)、稚鱼期(孵化后35~46 d)和幼鱼期(孵化后47~86 d),前期仔鱼生长较缓慢,后期仔鱼到幼鱼期生长逐渐加快,86 d时杂交组和对照组体长分别达(60.80±0.50) mm和(51.80±0.47) mm,杂交组生长速度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在胚胎发育时期卵黄囊消耗量为29.45%,油球消耗量为20.75%,卵黄囊在孵化后1 d消耗最快,达58.70%。油球在孵化后3 d消耗最快,达32.08%,孵化后第5 d仔鱼卵黄囊和油球基本吸收完毕。第二背鳍棘、腹鳍棘在孵化后29 d达到最长,分别是(8.15±0.02) mm和(5.80±0.10) mm,至47 d完全退化,变态发育完成。第一天仔鱼眼径为(0.16±0.01) mm,至86 d眼径增大22倍,第四天口裂长为(0.09±0.02) mm,至86 d增大99倍。结果表明,鞍带石斑鱼(♀)×蓝身大斑石斑鱼(♂)杂交F1代胚胎和仔稚幼鱼发育正常,而且杂交F1代与母本相比具有较显著的生长优势,本研究为两种石斑鱼杂交苗种培育、发育研究和品种改良提供了丰富的数据。  相似文献   
280.
本研究确定了獐子岛集团虾夷扇贝Patinopecten yessoensis育苗过程中幼体大规模死亡的病原菌。采用TCBS培养基从患病幼体中分离弧菌,其数量为1.12×104 CFU/g,以V1菌株和V2菌株为优势菌,占总弧菌数的64.3%和32.1%。用血琼脂平板测定V1菌株和V2菌株的溶血性,2株菌分别呈β溶血和α溶血。用2株菌分别感染扇贝幼体,幼体的死亡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症状与自然状态下的发病症状一致,并且从感染死亡的幼体中分离到原感染菌株,确定V1菌株和V2菌株是造成扇贝幼体大规模死亡的病原菌。对2株病原菌进行致病基因分析,结果发现V1菌株含有胞外金属蛋白酶基因。经16S rRNA基因测序分析,V1菌株(GenBank登录号KR232924)和V2菌株(GenBank登录号KR232925)与Vibrio splendidus ctt 31/5 和 Vibrio tasmaniensis 007的相似度分别为99.9%和99.2%。用药敏纸片扩散法检测病原菌对常见抗生素的敏感性,结果表明利福平、氟苯尼考和磺胺异恶唑均能有效抑制病原菌的生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