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81篇
  免费   387篇
  国内免费   450篇
测绘学   51篇
大气科学   173篇
地球物理   933篇
地质学   1088篇
海洋学   575篇
天文学   1704篇
综合类   121篇
自然地理   473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7篇
  2022年   82篇
  2021年   102篇
  2020年   83篇
  2019年   108篇
  2018年   99篇
  2017年   100篇
  2016年   94篇
  2015年   102篇
  2014年   133篇
  2013年   157篇
  2012年   102篇
  2011年   164篇
  2010年   147篇
  2009年   321篇
  2008年   332篇
  2007年   360篇
  2006年   371篇
  2005年   278篇
  2004年   247篇
  2003年   260篇
  2002年   207篇
  2001年   178篇
  2000年   223篇
  1999年   214篇
  1998年   187篇
  1997年   82篇
  1996年   69篇
  1995年   76篇
  1994年   50篇
  1993年   38篇
  1992年   24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22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Eight periods of relativistic electron precipitation (REP) with electron energies of more than 300 keV are identified from VLF data (10/14 kHz) monitored along the Aldra (Norway) / Apatity (Kola peninsula) radio trace. In these cases, anomalous ionization below 55/50 km occurred without disturbing the higher layers of the ionosphere. The daily total ozone values in Murmansk for six days before and six days after the REP events are compared. In seven of eight events a decrease in the total ozone of about 20 DU is observed. In one event of 25 March, 1986, the mean total ozone value for six days before the REP is bigger han that for six days after, but this a case of an extremely high ozone increase (144 DU during the six days). However, on days 3 and 4 there was a minimum of about 47 DU with regard to REP days, so this case also confirms the concept of the ozone decrease after REP. The difference between mean ozone values for periods six days before and six days after the REPs was found also for 23 points in Arctic on TOMS data. The difference was negative only in Murmansk longitudinal sector. Along the meridian of the trace it was negative at high latitudes in both hemispheres and was near zero at low latitudes.  相似文献   
992.
A Lagrangian technique is developed and applied to calculate stratosphere-troposphere exchange in an extratropical cyclone. This exchange is computed from the potential vorticity or PV along trajectories, calculated from ECMWF circulation data. Special emphasis is put on the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results. The computed field of the cross-tropopause flux is dominated by elongated patterns of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large downward and small upward fluxes. The downward fluxes mainly occur in the lower part of the considered tropopause folds. The upward fluxes are found near the entrance of the folds, in the tropopause ridges. The ratio between the area averaged downward and upward cross-tropopause fluxes increases with increasing strength of the cyclone. Since the largest fluxes are shown to occur in the regions with the largest wind shear, where PV-mixing is thought to cause large cross-tropopause fluxes, the results are expected to be reliable, at least in a qualitative sense. The position of a tropopause fold along the northwest coast of Africa is confirmed by total ozone observations.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applied Lagrangian technique is an appropriate tool for diagnosing stratosphere-troposphere exchange.  相似文献   
993.
20世纪中国大陆6级以上地震活动图像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李献智  侯建盛 《地震研究》2000,23(3):263-268
1900年以来,中国大陆经历了5个地震活跃期和4个地震平静期,活跃期中Ms≥6.0地震为线性分布和块状分布。平静期中Ms≥6.0地震为线性分布。线性分布和块状分布形象地展示了每个活动期中作用力的传递方向和途径,以及地震活动区域所受到的严格约束。因此,为进一步探讨中国大陆地震动力学和地震活动区域提供了新的线索。  相似文献   
994.
刘丹  杨立中  李晓 《矿物岩石》2000,20(4):75-80
在分析秦岭隧道地区地质背景及水体水化学组成的变化规律的基础上,确定了平导地下水化学异常的基本特征及形成机理,研究表明水中硫根离子的审围岩中黄铁矿氧化所致钙离子的升高则归因于氧过程形成的大量氢离子促使含钙矿物水角或次生的碳酸盐矿物溶解,而两者浓度的增大导致地下水水化学类型的改变,矿化度及总硬度的异常。  相似文献   
995.
沙坡头地区固沙植被土壤水分动态研究   总被引:81,自引:26,他引:55  
沙坡头地区始建于1956年的无灌溉人工固沙植被,是我国交通干线防沙体系的成功模式。利用40余年的土壤水分定位观测数据,分析了不同期间建立的固沙植被土壤水分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对植被的影响。结果表明,固沙植被发展至9~10a后土壤含水量开始明显下降,特别是较深层(>100cm)的含水量下降明显;0~40cm层土壤水分含量与降水相关显著,而降水对40~300cm层土壤水分的含量影响不显著;深根系固沙植物对根际区域水分的利用,进一步恶化了固沙区土壤深层的水分状况,进而抑制了这些植物的生长和生存,间接地影响了原有固沙植被组成和稳定性;经过40多年的演变,固沙植被中优势灌木种的盖度从最大盖度47.6%降至6%~9%,群落中草本和微生物结皮层得到发育。当深根系灌木的盖度降低至6%~9%时,深层土壤可维持一个相对稳定的低含水量。  相似文献   
996.
离心模拟技术中运动学的物理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雷国辉  施建勇 《岩土力学》2003,24(2):188-193
研究离心模拟中的运动学,有助于提高对离心模型试验结果的认识。笔者推导了描述离心模型中任一质点运动的整体速度和加速度的数学表达式。按照牛顿第二定律,在离心模拟中的加速度是连接运动学与动力学的重要因素。笔者描述了整体加速度表达式中各项的物理意义,指出了离心机稳定运转时的向心加速度、由角加速度效应引起的切向加速度、互补(复合向心)加速度分量、径向(原型的竖向)、环向和轴向(原型的两个水平方向)振动效应以及离心机臂伸长效应对整体加速度的贡献。分析结果表明,对于单向振动的动力离心模拟试验,选轴向(平行于转轴)为振动方向便于理解试验结果。另外,仔细检查了Schofield[1]对离心模拟中运动学的描述并发现其混淆之处。  相似文献   
997.
地质系统的复杂性—地质科学的基本问题(Ⅰ)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於崇文 《地球科学》2002,27(5):509-519
笔者根据其所提出的“地质作用与时空结构是一切地质现象的本质与核心”的自然哲学理念将地质科学的学科体系划分为地球物质的成分与结构、地质作用、地质学场与地质系统的演化等四大基本领域, 它与9个重大基础地质问题以及与其相关的基础理论问题相对应(表 2).笔者将其已发表的地质科学的复杂性理论“地质作用的临界过程动力学——地质系统在混沌边缘分形生长”应用于研究9个重大基础地质问题, 着重对于其中所包含的主要基础理论问题的实质及其理论与研究方法作较深入而简要的剖析.目的是通过将地质系统的复杂性作为地质科学的基本问题的新视角对古老而常新的地质科学进行再认识, 将重大基础地质问题的研究提高到非线性科学和复杂性理论的层次, 并实现地质科学向精确科学的跨越, 取得突破性进展   相似文献   
998.
PHC管桩动力特性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石振明  陈建峰  祝龙根 《岩土力学》2004,25(10):1622-1626
系统地阐述了竖向/水平-回转耦合强迫振动和扭转自由振动等动力特性测试的原理和计算方法,并对某新建火力发电厂PHC管桩进行了动力特性试验。试验分析计算所得的抗压刚度Kz、抗剪刚度Kx、抗弯刚度Kj、抗扭刚度Ky和竖向振动阻尼比zz、水平-回转耦合振动第1振型阻尼比zxj1、扭转振动阻尼比zy 离散性小,有很好的规律性。试验是在桩头自由条件下进行的,实际桩头嵌固在桩基承台中,增加了桩头的嵌固条件和承台侧面填土抗力的影响,故具体应用时可根据承台结构、承台侧面填土、承台底面与地基土接触等具体情况酌情予以提高。  相似文献   
999.
石羊河流域及其典型绿洲景观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根据1986年和2000年的TM影像数据,利用GIS技术和景观结构分析软件FRAGSTATS,分别在类型和景观两个水平上分析了石羊河流域及武威和民勤两个典型绿洲近15a来的景观结构变化.结果表明:在整个流域水平上,虽然发生了景观结构的空间变化,但总体上相对稳定.在典型绿洲区,特别是民勤绿洲景观格局的变化较大,表现为景观的破碎化,形状的简单化和景观多样性的降低,以及耕地、沙地的增加和林地、草地的显著减少,沙漠化趋势加剧.  相似文献   
1000.
地质流体状态方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几乎所有的地球化学过程都有地质流体参加, 定量地了解地质流体的物理化学性质是定量研究地球化学过程的基础.100多年以来, 广大化学和实验地球化学工作者做了大量的实验测定工作, 可是所有这些工作之和, 仅仅覆盖地球范围内一个不大的温压空间, 远远不能满足地球化学研究的需要.近年来, 我们试图通过分子水平上的研究, 结合热力学和统计力学方面的知识, 在重现前人实验结果的基础上, 研究实验工作者没有或不能研究的温压和成分空间, 得到了一系列能够精确预测地质流体在广阔的温压范围内的物理化学性质的状态方程.这些状态方程不仅能够重现实验数据, 而且具有良好的外延能力, 可以应用于地球化学领域诸多方面的研究.重点讨论了几个状态方程(包括纯流体状态方程含水溶液状态方程和含盐-水-气的状态方程) 在预测流体的溶解度、相平衡、化学位和PVT性质方面的应用.简要介绍了近年来笔者应用分子动力学和蒙特卡罗模拟在地质流体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