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04篇
  免费   252篇
  国内免费   377篇
测绘学   152篇
大气科学   190篇
地球物理   541篇
地质学   631篇
海洋学   334篇
天文学   90篇
综合类   128篇
自然地理   167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31篇
  2022年   85篇
  2021年   88篇
  2020年   82篇
  2019年   106篇
  2018年   72篇
  2017年   72篇
  2016年   79篇
  2015年   83篇
  2014年   110篇
  2013年   129篇
  2012年   120篇
  2011年   119篇
  2010年   102篇
  2009年   96篇
  2008年   87篇
  2007年   104篇
  2006年   98篇
  2005年   98篇
  2004年   45篇
  2003年   69篇
  2002年   52篇
  2001年   53篇
  2000年   40篇
  1999年   31篇
  1998年   36篇
  1997年   27篇
  1996年   25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61.
县域空间贫困的地理识别研究——以宁夏泾源县为例   总被引:21,自引:7,他引:14  
空间贫困研究是对多维贫困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创新空间贫困度量方法是精准配置扶贫资源和提高农村扶贫质量的关键。本文借鉴国际空间贫困研究的基本理论思想,总结出了空间贫困三维结构分析框架,构建了县域空间贫困指标体系和地理识别方法,以宁夏泾源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为例,开展了空间贫困地理识别。研究发现:① 不同自然地理区SPI排序为侵蚀堆积河谷平川区(均值1.571)>剥蚀构造丘陵区(均值-0.199)>侵蚀构造石山区(均值-0.334),表明侵蚀构造石山区贫困程度最大,是减贫重点区域,其中3个自然地理区空间贫困的共同特点是存在经济劣势(C4~C7、C17),主要差异是侵蚀堆积河谷平川区生态劣势(C25、C16)>经济劣势(C5)>位置劣势(C20)>政治劣势(C8);剥蚀构造丘陵区经济劣势(C5~C7、C17)>位置劣势(C18~C20)>生态劣势(C16、C23~C25)>政治劣势(C8);侵蚀构造石山区经济劣势(C4~C7、C17)>政治劣势(C8)>位置劣势(C18~C20)>生态劣势(C16、C21~C25)。② 不同民族村SPI排序为汉族村(均值1.484)>回族村(均值1.262)>回汉混居村(均值-1.033),表明县域尺度上回汉混居村是减贫重点村。不同民族村空间贫困的共同特征是由于距离最近市场远(C17)形成的经济劣势,以及人均耕地面积(C23)和农作物特别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小(C24)形成的生态劣势。不同民族村空间贫困的主要差异在于汉族村人居环境差和灾损率高形成的生态劣势,以及贷款不足(C5)导致的经济劣势突出,回族村主要因文化知识素质较低(C12、C13)导致进入市场的机会成本高而形成经济劣势,回汉混居村因汉族和回族生产生活方式差异,造成扶贫资源配置困难,农户对扶贫政策满意率最低(C8),反映该类村空间贫困的政治劣势最为显著。③ 同一自然地理区域不同民族村空间贫困存在显著差异。侵蚀堆积河谷平川区汉族村、回族村和回汉混居村SPI均值分别为0.526、2.557和1.644,表明该类型区汉族村贫困程度高,经济劣势显著(C5);剥蚀构造丘陵区回族村和回汉混居村的SPI均值分别约为0.321和-1.934,表明该类型区回汉混居村贫困程度较高,经济劣势(C2、C6、C7)和生态劣势(C16)突出;侵蚀构造石山区汉族村、回族村和回汉混居村的SPI均值分别为1.031、-0.029和-0.842,表明该类型区回汉混居村贫困程度亦高,经济劣势(C5~C7、C17)、政治劣势(C8)、位置劣势(C18~C20)和生态劣势(C16、C25)并存。因此,侵蚀堆积河谷平川区的汉族村、剥蚀构造丘陵区和侵蚀构造石山区的回汉混居村是减贫重点村。  相似文献   
962.
粘孢子虫是海水养殖中常见的危害性原生动物类群之一.该文综合介绍一套适用于粘孢子虫研究及鉴定的方法;粘孢子虫的标本采集、标本保存、观察与描述、研究技术以及特征性鉴别与量度的图解式方法;若干现代技术,并作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963.
964.
紫菜无性系特异SCAR标记的获得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紫菜为我国重要的大型经济海藻,在开发利用紫菜种质资源的过程中,种质混杂问题,长期以来一直是困扰其应用的严重问题.分子标记技术,如RAPD技术、AFLP技术、SSR技术克服了传统的形态分类学方法的诸多缺点,已经广泛应用于农作物的种质资源鉴定中[1-5].但是在海藻种质鉴定中的应用刚刚起步[6].  相似文献   
965.
厦门地区近海温泉嗜热菌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波  陈新华 《台湾海峡》2007,26(1):61-70
嗜热菌是一类特殊的极端环境微生物.本文所用的实验样品采集于厦门地区两个近海温泉的4个不同位点,通过16SrDNA序列分析对所分离到的312株细菌进行了归类总结,鉴定出嗜热栖热菌、嗜热脂肪泥土芽孢杆菌、嗜高温纤维分解菌、泥土芽孢杆菌属、水生栖热菌、假单胞菌属、木糖氧化无色杆菌、uncultured sheep mite bacte-rium、uncultured gamma proteobacterium等9种嗜热菌株,其中嗜高温纤维分解菌和嗜热栖热菌是主要的可培养优势菌群.其生长温度均在60-85℃,中性pH值.从而得出厦门地区近海温泉样品中的微生物生长类群信息,并发现了某些可能的新菌群,有助于了解该地区近海温泉特有环境下的可培养的微生物群落类型.  相似文献   
966.
Biochemicalgeneticstructureandidentificationofhairtailfish(Trichiurus)populationsinChinesecoastalwaters¥WangKeling;ZhangPeiju...  相似文献   
967.
王任一  梅廉夫 《沉积学报》2008,26(6):947-956
首次提出了利用测井曲线不同形态识别沉积微相方法(算法)必须要满足三个前提条件,即平移和尺度缩放的不变性以及旋转可变性的认识,并提出了一种满足这三个前提条件的利用测井曲线形态识别沉积微相的新方法。主要通过求取不同测井曲线形态的边界方向概率密度后,再对其进行小波变换,可用少数几个对其方向概率密度可以近视重构的低频小波描述子进行沉积微相识别,同时建立了不同沉积微相小波描述子识别模式。对反映不同沉积微相的测井曲线形态方向概率密度函数进行小波分析,使沉积微相信息从高维特征空间被映射到由少数几个低频小波描述子组成低维特征向量空间,使不同沉积微相间差异信息得到放大突出。该方法不仅使利用测井曲线形态对沉积微相识别的这一较复杂问题,简化为对少数几个低频小波描述子进行判断的简单问题,而且还可利用这些小波描述子对其进行一定程度上沉积学分析。  相似文献   
968.
在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东斜坡开展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识别出三种准层序类型,对应三种短期基准面旋回:基准面上升型、基准面下降型、基准面下降半旋回和上升半旋回两部分构成的复合型准层序。两种中期基准面旋回:中期基准面下降旋回,由多个进积式的短期旋回组成;中期基准面上升旋回,地层堆叠样式则呈退积结构。研究区梧桐沟组可划分为5个准层序组(中期基准面旋回),自下而上依次为 S1、S2、S3、S4、S5,基准面上升期形成S1、S2,基准面下降期形成S3、S4、S5。吉7井和吉17井梧桐沟组出油砂层属于不同的准层序组,成因不同,因而不是同一砂组。  相似文献   
969.
吉林省资源型城市转型阶段识别及其特征成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分析、界定资源型城市不同转型阶段内涵及特征,构建吉林省资源型城市转型阶段识别体系。引入具有隶属函数性质的分段函数模型,识别转型阶段、分析转型特征及成因。结果表明,吉林省资源型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污染治理等方面转型效果均有所提升,总体进入基本转型阶段,经济转型特征最为明显,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较落后。不同类型资源型城市转型效果差异显著,其中石油类城市转型较好,森工类、煤炭类城市转型较差,资源枯竭型城市较其他城市转型难度大;同时城市的资源依赖特征仍然突出。评价结果符合吉林省资源型城市实际情况。最后从中央政策、产业基础与空间区位、资源禀赋、地方财政等方面分析吉林省资源型城市转型特征成因,并提出了吉林省资源型城市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与路径。  相似文献   
970.
城市腹地定量识别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城市与其腹地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对城市腹地的准确识别有助于科学评估城市发展实力与潜力,已成为当前城市(群)空间发展战略制定的重要决策支撑。本文系统梳理了城市腹地概念内涵,从流度辐射区、城市吸引区,到中心地与腹地互动,再到中心地与腹地一体化的历史变化。在此基础上重点探讨了城市腹地定量识别的研究进展:识别对象从单一城市腹地转为城市群腹地,识别内容则从宽泛的综合腹地转向具体产业、金融、信息腹地等,识别方法为对传统场强模型的多要素修正。最后,将城市腹地定量识别研究展望概括为网络城市腹地与虚拟腹地识别、经济—生态—人文腹地的综合识别、遥感数据与非参数化模型的应用等3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