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37篇
  免费   127篇
  国内免费   258篇
测绘学   106篇
大气科学   145篇
地球物理   204篇
地质学   690篇
海洋学   135篇
天文学   59篇
综合类   200篇
自然地理   83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30篇
  2020年   42篇
  2019年   37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275篇
  2013年   188篇
  2012年   172篇
  2011年   138篇
  2010年   140篇
  2009年   130篇
  2008年   77篇
  2007年   37篇
  2006年   32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非连续变形分析方法(DDA)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数值计算方法,其以新颖的思想、先进的数值技术,得到了学术界的认可和广泛关注。针对宁明高速公路膨胀土路堑边坡破坏的特点,建立地质模型和计算模型,编制了二维DDA程序,对DDA理论模型进行了推广和发展,将非饱和土的本构模型引入程序。对非连续变形分析方法中的控制参数设置进行了探讨,应用DDA程序模拟了膨胀土边坡破坏特征。程序计算结果与工程实际情况比较吻合,验证了程序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分析成果可为设计、施工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92.
在电镜扫描和高精度的粒度分析试验的基础上,讨论了西安至禹门口高速公路路基黄土采用强夯处理前后的粒度组成变化,并分析了这种变化及其对黄土湿陷性的影响。得出了“强夯的冲击能破坏了黄土的初始颗粒骨架,黄土中集粒、团块表面的胶结物剥落,颗粒变细,并填充到孔隙中,使得孔隙减小,土体结构变密,黄土湿陷性减弱甚至消失”的重要结论。揭示了强夯处理黄土湿陷性的机理。  相似文献   
993.
On the capillary stress tensor in wet granular materials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This paper presents a micromechanical study of unsaturated granular media in the pendular regime, based on numerical experiments using the discrete element method, compared with a microstructural elastoplastic model. Water effects are taken into account by adding capillary menisci at contacts and their consequences in terms of force and water volume are studied. Simulations of triaxial compression tests are used to investigate both macro and micro‐effects of a partial saturation. The results provided by the two methods appear to be in good agreement, reproducing the major trends of a partially saturated granular assembly, such as the increase in the shear strength and the hardening with suction. Moreover, a capillary stress tensor is exhibited from capillary forces by using homogenization techniques. Both macroscopic and microscopic considerations emphasize an induced anisotropy of the capillary stress tensor in relation with the pore fluid distribution inside the material. Insofar as the tensorial nature of this fluid fabric implies shear effects on the solid phase associated with suction, a comparison has been made with the standard equivalent pore pressure assumption. It is shown that water effects induce microstructural phenomena that cannot be considered at the macro level, particularly when dealing with material history. Thus, the study points out that unsaturated soil stress definitions should include, besides the macroscopic stresses such as the total stress, the microscopic interparticle stresses such as the ones resulting from capillary forces, in order to interpret more precisely the implications of the pore fluid on the mechanical behaviour of granular materials. Copyright © 2009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994.
对长江口吴淞-浏河滨岸带37个站位沉积物中酸可挥发性硫化物(AVS)和同时可提取态重金属(SEM)含量及其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SEM在37个站位沉积物中浓度范围为0.20~1.37μmol/g,平均值为0.74μmol/g;AVS的浓度范围为0.20—0.80μmol/g,平均值为0.23μmol/g;沉积物中AVS含量与总有机碳(TOC)和含水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而SEM分别与TOC和含水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沉积物中值粒径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依据SEM/AVS比值评价方法以及美国EPA(SEM—AVS)差值评价方法对沉积物中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的判断表明,除了B2站点无显著生物毒性外,吴淞-浏河滨岸带沉积物中重金属对水生生物均处于中等毒性水平。  相似文献   
995.
南海地区潜热输送与长江流域夏季降水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美国NCEP的1958--2006年高斯网格月平均再分析资料,以及国家气象中心的全国160站1958—2006年月平均降水资料,使用奇异值分解(SVD)方法,分析了南海及周边地区(简称南海地区,0°-20°N、100°-125°E)夏季潜热输送和长江流域夏季降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南海地区夏季潜热输送与长江流域夏季降水呈显著负相关,显著相关的区域分别是南海中部和长江以北的川北、陕南地区以及以南的东部地区,潜热输送和降水都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出现突变。典型旱、涝年潜热通量合成分析表明,南海中部潜热输送与降水也呈明显的负相关。  相似文献   
996.
中国华东地区夏季高温的时空特征和年际变化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7  
利用中国华东地区1961-2004年夏季(7-8月)气温观测资料,分析了该区域夏季气温的总体变化特征,指出华东地区夏季气温具有降低的长期趋势。定义3项判别标准,得出该区域44a来有10个异常高温夏季。旋转经验正交函数(REOF)展开表明,华东地区夏季平均气温场可分为3个区域:北区气温在21世纪初有明显上升,中区和南区气温无显著突变;各区域气温以2a、3~4a的周期振荡为主;20世纪90年代以来,异常高温年出现频繁。  相似文献   
997.
利用与绿松石化学成分相近的无机结合剂Al(H2PO4)3溶液及相关辅助材料,通过压制再造的方法对小颗粒绿松石废弃料进行了改善处理,提高了绿松石废弃料的品质,使其宝石学特征、工艺和力学性质得到了明显改善。为了研究压制再造绿松石的结构和Al(H2PO4)3结合剂对其的改善机理,采用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红外吸收光谱、X射线粉末衍射和单矿物化学成分分析等方法对处理前、后绿松石样品的宝石学特征及结构物相等特征进行了测试与分析。结果显示,处理后的绿松石样品中P2O5和MgO的质量分数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其它的主要化学成分则变化不大;Al(H2PO4)3结合剂呈凝胶状分布于绿松石微孔隙间,部分绿松石样品微晶可能发生了微弱的溶解重结晶反应;处理后绿松石样品的矿物组构和分子结构与处理前的一致。由于添加了Al(HPO)结合剂,促进了绿松石微晶面网(120)的发育。  相似文献   
998.
采用化学共沉淀法将天然红辉沸石与铝镁改性剂合成,制备了改性红辉沸石,并用改性红辉沸石对摸拟含重金属Cr^6+的废水进行了实验研究。探讨了改性剂用量、活化温度及活化时间等因素对除Cr^6+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改性时红辉沸石、氯化镁、氯化铝三者质量比为2∶1∶1,处理100mL含Cr^6+废水时活化温度240℃,活化时间1h,废水含Cr^6+100mg/L时,Cr^6+去除率为99.2%。  相似文献   
999.
文章研究了pH值、改性剂用量和改性时间对聚合氯化铝改性膨润土去除水溶液中Cr^6+效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1)在不同pH值条件下改性得到的聚合氯化铝改性膨润土对水溶液中Cr^6+的去除效果明显不同。在80℃反应5 h制得的聚合氯化铝改性膨润土,在pH值=7的中性条件下改性得到的改性膨润土对水溶液中Cr^6+(取0.5g聚合氯化铝改性膨润土处理5mg/L重铬酸钾溶液100ml)的去除率达到最大值(98.35%)。(2)改性剂用量对聚合氯化铝改性膨润土去除水溶液中Cr^6+影响很大。当pH值=7,在80℃反应5 h的条件下改性膨润土,改性剂聚合氯化铝选用13mmol/g膨润土为宜。(3)改性时间对聚合氯化铝改性信阳膨润土去除Cr^6+有一定的影响。当改性剂的用量为15mmol/g,pH值=9,反应温度为80℃条件下,最佳改性反应时间是4 h。  相似文献   
1000.
基于大孔径闪烁仪(LAS)测定农田显热通量的不确定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显热通量是反映地-气间能量交换强度的重要指标.随着涡度相关(EC)技术的快速发展,点尺度的显热通量测量已经变得比较容易和准确可靠,像元尺度(公里尺度)的显热通量的地面测量成为连接遥感反演和地面验证尺度扩展的一个重要环节.大孔径闪烁仪(LAS)是目前唯一一种可直接用于像元尺度上显热通量测量的仪器.为了研究该仪器在使用过程的问题,比较了用2种方法同时在禹城农田上观测的显热通量,重点分析了两者之间产生误差或不确定性的原因.初步研究表明:①无论白天还是夜间,用大孔径闪烁仪(LAS)测量像元尺度上的显热通量是可行的,与涡度相关方法得到的结果总体相关性比较好,日变化趋势非常一致.②LAS与EC对比观测表明:白天显热通量较小时,HLAS比HEC偏大,白天显热通量较大时,HLAS比HEC小;当显热通量由小变大时,其平均绝对误差越来越大,相对误差越来越小.③由于下垫面的非均匀性,风速风向变化将会改变通量贡献区(footprint),从而造成2种结果出现偏差.另外,波文比、零平面位移和地表粗糙度等的不确定性都可能影响LAS的观测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