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34篇
  免费   305篇
  国内免费   446篇
测绘学   19篇
大气科学   41篇
地球物理   197篇
地质学   1626篇
海洋学   182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93篇
自然地理   124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33篇
  2022年   57篇
  2021年   72篇
  2020年   56篇
  2019年   77篇
  2018年   67篇
  2017年   74篇
  2016年   79篇
  2015年   72篇
  2014年   101篇
  2013年   98篇
  2012年   118篇
  2011年   115篇
  2010年   106篇
  2009年   138篇
  2008年   134篇
  2007年   109篇
  2006年   122篇
  2005年   97篇
  2004年   85篇
  2003年   63篇
  2002年   59篇
  2001年   44篇
  2000年   51篇
  1999年   32篇
  1998年   52篇
  1997年   31篇
  1996年   29篇
  1995年   27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91.
准噶尔盆地北东向构造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郑孟林  金之钧 《地球科学》2004,29(4):467-472
准噶尔盆地深、浅层构造存在差异, 通过地震、地质资料分析了准噶尔盆地发育在中、晚二叠世、三叠纪的北东向构造特征, 认为中、晚二叠世、三叠纪地层沉积受北东和北西向正断裂控制, 由北东向正断裂控制的沉积中心构成了雁列组合特征.地质力学和大地构造背景分析认为, 盆地形成期的北东向构造与边缘断裂的左旋走滑作用有关.北东向的逆冲断裂形成于或主要活动于三叠纪末的盆地挤压反转作用.成盆拉张和反转挤压作用都使得北东向构造成为有利的油气聚集带, 上叠盆地的披盖沉积对北东向油气聚集带的保存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92.
川西地区须家河组异常压力演化与天然气成藏模式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川西地区须家河组发育异常高的流体压力, 组内构成了互层式的生、储、盖组合, 探讨异常高压背景下的天然气运移成藏特点及其规律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大量实测压力数据, 得出了川西地区异常压力在纵向和平面上的分布规律.以现今实测压力、压实研究和包裹体测试获得的古压力为约束条件, 应用所建立的异常压力数学模型恢复异常压力的演化历史. 研究发现, 地层压力的纵向分布可概括为南部地区的“两段式”和北部地区的“三段式”, 北部的超压幅度最大, 平面上超压中心位于梓潼凹陷.早侏罗世—古近纪须家河组内发育沉积型超压, 新近纪—现今则新增构造型超压.以流体压力的分布及其演化为主线, 结合其他主要成藏要素, 建立了3种典型的天然气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993.
库车坳陷迪那2构造油气运聚模拟实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研究油气运聚过程, 以迪那2构造为地质模型, 在构造特征、储盖组合、油气来源分析的基础上建立油气运聚过程物理模拟的二维实验模型.通过模拟实验, 揭示: (1)断层是迪那2构造中油气运移的主要通道; (2)泄压区是油气运移的有利指向区; (3)毛管力及浮力在渗透性相近的砂岩中起重要作用; (4)油气总是选择优势通道运移, 在沿断层运移的同时, 也向两侧砂体中扩散; (5)油驱水之后的气驱油运移通道具有继承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994.
川北阆中地区大安寨段构造应力场与油气成藏预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构造分析的基础上,对川北阆中地区大安寨段中生代以来构造应力场基本特征进行研究,利用构造应力场驱油理论和方法,进行大安寨段油气成藏预测的尝试,进而指明了现今有利的油气分布地区,为川北阆中地区油气滚动勘探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95.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中生界成藏动力学系统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中生界油气运移的主要动力上部和下部分别以静水压力和差异压实所产生的流体压力为主,据动力学特征、油源发育状况、封闭条件等因素,可将成藏动力学系统划分为四类:(1)它源超压成藏动力学系统;(2)自源超压成藏动力学系统;(3)自源常压成藏动力学系统;(4)它源常压成藏动力学系统.并指出镇原-泾川地区应加强自源超压和自源常压成藏动力学系统的油气勘探,而宜君-旬邑地区则以它源超压、自源超压成藏动力学系统为主要勘探对象.   相似文献   
996.
对油气藏中的断层进行封堵或不封堵风险评价的技术中,目前以泥岩断层泥比(SGR)方法最为常用,效果也最好,主要软件有TrapTester5。应用SGR方法对一个具体地区断层的封堵性进行评价,必须用被钻井资料证实了封堵能力的油藏断层对SGR值进行标定。介绍了SGR方法的原理,并以中国东部G断块为例作了烃柱高度估算。运用TrapTester5软件可以对断层封堵性进行定量研究,能降低断层圈闭的勘探风险。  相似文献   
997.
油气的运移、聚集与地下水动力场的形成与演化紧密相关。含油气沉积盆地地下水动力场的理想模式可以归纳为两种,即对称型和不对称型,其中局部地下水动力单元可以划分为:(1)泥岩压水离心流;(2)大气水下渗向心流;(3)越流、越流-蒸发泄水;(4)滞留4种类型。本文试通过讨论鄂尔多斯盆地现今地下水动力场的特征,推断其油气的运移和聚集,这对分析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气田的形成,以及资源评价和勘探决策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98.
毛志强 《地球科学》2003,28(2):196-200
根据毛细管压力理论, 分析了具有复杂孔隙结构的非均质储层油气聚集和分布规律.提出了非均质储层夹层对油气聚集和分布有重要控制作用的观点.分析表明, 物性较差的非均质储层一般具有较长的油-水或气-水过渡段, 形成油气藏的必要条件是要具备较大的圈闭高度.圈闭高度有限的非均质储层中夹层对油气流体有遮挡作用, 储层纵向上容易形成大段的不饱和含油(气) 水层或油水同层、气水同层.根据相对渗透率数据, 这类储层的有效产液能力受两相渗流的影响和本身渗透能力差的限制, 往往表现为低产甚至偏干的事实.导致气测录井、测井和试油测试之间存在矛盾.对非均质储层测井响应规律和特点进行了分析, 复杂孔隙结构非均质储层中含油性与储层物性的相关关系变得模糊.储层纵向上含油性及物性的复杂变化导致其油气层和水层的测井特征不易区分, 测井油气识别与评价面临很多困难和挑战.结合我国西部M盆地一个非均质油气藏的典型实例, 实际分析了非均质储层油气聚集和分布规律及测井响应特征.   相似文献   
999.
电渗的电荷累积理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庄艳峰  王钊 《岩土力学》2005,26(4):629-632
基于模型试验中所观测到的电荷累积现象,提出了电渗的电荷累积理论。该理论以电荷守恒原理代替电流连续性原理,建立了电荷累积模型的微分方程。微分方程的解析解表明:电势在空间的分布是线性函数和三角函数的叠加,该分布最终趋近于Esrig理论所假定的线形分布。电势梯度随时间以指数形式消减,最终稳定于一个常数,电流和土体电导率随时间的消减形式与能级梯度理论近似一致。最后,通过观测电渗电流随时间的变化过程,对电荷累积理论进行了试验验证。  相似文献   
1000.
Snow accumulation in mountain headwater basins is a major water source, particularly in semi‐arid environments such as southern Alberta where water resources are stressed and snowmelt supplies more than 80% of downstream runoff. Relationships between landscape predictor variables and snow water equivalent (SWE) were quantified by combining field and LiDar measurements with classification and regression tree analysis over two winter seasons (2010 and 2011) in a small, montane watershed. 2010 was a below average snow accumulation year, while 2011 was well above normal. In both the field and regression tree data, elevation was the dominant control on snow distribution in both years, although snow distribution was driven by melt processes in 2010 and accumulation processes in 2011. The importance of solar radiation and wind exposure was represented in the regression trees in both years. The regression trees also noted the lower importance of canopy closure, slope, and aspect, which was not observed in the field data. This technique could provide an additional method of forecasting annual water supply from melting snow. However, further research is required to address the lack of data collected above treeline, to provide a full‐basin estimate of SWE. Copyright © 2012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