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26篇
  免费   702篇
  国内免费   601篇
测绘学   694篇
大气科学   729篇
地球物理   1822篇
地质学   521篇
海洋学   509篇
天文学   192篇
综合类   415篇
自然地理   147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52篇
  2022年   129篇
  2021年   180篇
  2020年   197篇
  2019年   234篇
  2018年   156篇
  2017年   191篇
  2016年   178篇
  2015年   226篇
  2014年   261篇
  2013年   239篇
  2012年   237篇
  2011年   300篇
  2010年   226篇
  2009年   260篇
  2008年   205篇
  2007年   250篇
  2006年   199篇
  2005年   193篇
  2004年   180篇
  2003年   140篇
  2002年   116篇
  2001年   94篇
  2000年   67篇
  1999年   66篇
  1998年   69篇
  1997年   77篇
  1996年   47篇
  1995年   44篇
  1994年   63篇
  1993年   39篇
  1992年   33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2篇
  1954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84 毫秒
941.
The paper presents a method of estimating parameters in two competitive functional models. The models considered here are concerned with the same observation set and are based on the assumption that an observation may result from a realization of either of two different random variables. These variables differ from one another at least in the main characteristic (for example, outliers can be realizations of one variable). A quantity that describes the opportunity of identifying a single observation with one random variable is assumed to be known. That quantity, called the elementary split potential, is strictly referred to the amount of information that an observation can provide about two competitive assumptions concerning the observation distribution. Parameter assessments that maximize the global elementary split potential (concerning all observations), are called M split estimators. A generalization of M split estimation presented in the paper refers to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of M-estimation. An erratum to this article can be found at  相似文献   
942.
基于全站仪观测数据的三维平差模型及数据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珍  徐景田  孙华 《测绘工程》2009,18(3):40-44
建立基于全站仪多维观测数据的三维网平差模型,用VisualBasic语言编制计算程序,使其自动完成控制网的平差,解决实际应用中全站仪采集数据和成果处理中存在的问题,指导测绘生产,使全站仪更方便地用于地形控制测量、工程控制测量等测绘工程中。  相似文献   
943.
建筑物沉降观测技术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城市建设的迅猛发展,城市规模越来越大,建筑物越来越高,由此带来的安全隐患越来越大,由于高层建筑一般采用桩基基础,且荷载较大,对高层建筑的内部基础和设备的位置关系有很高的精度要求,其施工安装阶段将给高层建筑本身及周边建筑群体带来复杂的形变影响。为了保障建筑物施工和运营的安全,就必须对其进行沉降观测。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实际工作经验,并结合具体的实例,对高层建筑物沉降原因、沉降观测前的准备工作及沉降观测的实施过程和观测数据的处理方法等进行了论述,最后指出如何通过沉降观测技术准确地反映出高层建筑物的沉降情况。  相似文献   
944.
信息融合技术中,在各局部传感器的有色观测噪声为一阶AR模型的情况下,可以利用观测扩增方法消除有色噪声的影响,得到最优加权观测融合方程,从而实现状态的最优滤波解。对于有色观测噪声为MA或ARMA模型的情况,观测扩增方法不再适用。提出了基于有色观测噪声随机模型级数展开的方法,求解出各局部传感器有色观测噪声的方差,并利用该方差对加权观测融合滤波器进行了构造。通过计算实例证明,该方法不仅适用于观测噪声为AR模型,同时适用于噪声MA或ARMA模型。  相似文献   
945.
基于地面试验的植被覆盖率估算模型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植被覆盖率的遥感反演为研究主线,以玉米作物为例,在基于地面试验获得作物光谱、叶面积指数和多角度覆盖率的基础上,对目前普遍采用的两种基于植被指数的植被覆盖率估算模型进行了精度比较,同时对植被覆盖率反演的影响因子(叶面积指数、植被空间分布和观测角度)进行了分析.由此得到:估算植被覆盖率的最优植被指数为归一化植被指数;叶面积指数对植被指数与植被覆盖率间关系的影响随植被的生长不断增大;植被空间分布对垂直覆盖率的估算影响很小.对于多角度覆盖率有这样的规律,即在4种空间分布下,以0°观测天顶角(VZA)为中心,在相反方位角上随VZA的增加,覆盖率值基本呈对称分布;在玉米刚出苗时,覆盖率随VZA的增加而增加,当VZA=0°时达到最小值,而随着玉米的进一步生长,4种分布条件下覆盖率随VZA的增加反而降低,在VZA=0°时达到最大值.  相似文献   
946.
李新武  郭华东  李震  陈权 《遥感学报》2009,13(3):430-444
从理论和试验方面对图像的噪声评估方法进行了分析。结合北京1号小卫星特性, 进行了该类方法应用效能的评价, 讨论了分块评估噪声方法的最佳参数设置。选取满足噪声评估环境的图像, 实现了综合不同地表覆盖条件的北京1号小卫星图像噪声的评估。噪声评估结果与在轨测试情况的对比表明, 北京1号小卫星经过近3年的运行, 仍保持了较好的性能。  相似文献   
947.
针对合成孔径雷达(SAR)图像斑点噪声滤波的重要性以及存在的问题,对Frost滤波算法参数进行分析,指出了该算法等权滤波器在处理含有细节结构特征时存在盲目平滑的缺点,进而提出了改进方法。利用灰度差值计算权值,综合考虑滤波窗口内的强度信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盲目平滑的问题。实验验证了改进算法的有效性,并以斑点噪声指数和边缘保持指数为评价准则,通过与Frost算法比较,对改进算法在去除噪声和边缘保持方面的性能做了客观评价。  相似文献   
948.
数字检波器在地震勘探中的应用效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地震勘探精度的要求和发展,对地震仪器和检波器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只有接收到来自地下的有效反射信号,尤其是深层的高频弱反射信号,才能通过室内处理达到提高勘探精度的目的。数字检波器具有直接输出数字、高保真矢量场、感应器倾斜校正等特点,其动态范围与目前最先进的地震仪器相匹配,对来自地下的地震波没有改造,真实地记录了地震波的特性。针对数字检波器的特性进行了系统试验,通过试验效果分析认为:在信噪比方面,单个数字检波器与单个普通检波器无明显的差别,但单个数字检波器的信噪比明显低于多个普通检波器组合的信噪比;在能量方面,单个数字检波器的能量相当于多个普通检波器组合的能量;在频率方面,教字检波器比普通检波器的频带宽,可以预测,数字检波器将广泛地应用于高分辨率地震勘探中。  相似文献   
949.
海水拌养混凝土耐久性试验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海水拌养混凝土耐海水侵蚀试验和海水中化学成分对水泥胶砂与骨料的影响分析,以及海水拌养混凝土的工程应用与调查结合长龄期强度跟踪观测,研究了海水拌养素混凝土的耐久性.旨在为淡水资源匮乏的海岛工程建设应用海水拌养混凝土,减少从大陆船运施工用淡水,节省工程投资提供资料.  相似文献   
95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