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14篇
  免费   48篇
  国内免费   37篇
测绘学   197篇
大气科学   351篇
地球物理   52篇
地质学   240篇
海洋学   141篇
天文学   5篇
综合类   106篇
自然地理   607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50篇
  2021年   40篇
  2020年   47篇
  2019年   76篇
  2018年   70篇
  2017年   83篇
  2016年   80篇
  2015年   71篇
  2014年   66篇
  2013年   250篇
  2012年   68篇
  2011年   70篇
  2010年   65篇
  2009年   65篇
  2008年   66篇
  2007年   88篇
  2006年   52篇
  2005年   51篇
  2004年   41篇
  2003年   41篇
  2002年   36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40篇
  1999年   30篇
  1998年   26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0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史磊  宋毅宁  秦宏 《海洋科学》2021,45(4):40-50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出台了众多海洋捕捞相关政策,厘清这些政策变迁规律对海洋捕捞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1986年以来我国海洋捕捞业的政策文本展开量化分析,构建政策时间维度、政策工具维度、政策价值维度三维政策文本分析框架,梳理当前捕捞业政策变迁和结构特征,并深入分析了捕捞业政策与现实的匹配性。研究发现,海洋捕捞业的部分政策目标之间存在一定的冲突和矛盾;政策工具体系全面,但不同政策工具数量分布不均衡;早期政策的经济价值取向突出,社会、生态价值相对不足,需要适时调整政策价值取向。未来应明确政策目标,推动海洋捕捞管理范式由投入控制向产出控制的转变;优化政策工具组合,引导渔民自觉养护海洋渔业资源,提高海洋捕捞业政策的有效性;整合政策价值取向,协调产业发展、资源养护和渔民利益的关系,推动海洋捕捞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92.
北京市居民住房需求结构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高晓路 《地理学报》2008,63(10):1033-1044
住房需求结构分析是制定住房政策和相关技术标准的基础。根据家庭收入、当前居住条件等指标来界定具有不同需求的居民群体, 以及确定适合各个层次的合理的住宅供给目标, 是住房政策中的一个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课题。为此, 从住房消费行为的微观视角出发, 对城市住房需求层次的定量划分以及需求结构的定量模拟问题进行了研究。首先, 分析了家庭人口、收入、当前住房面积、职业、住房区位、投资倾向和家庭结构变更预期等住房需求的影响因子及其相互作用关系。在此基础上, 提出了由住房需求层次模型和住房面积需求模型 相互嵌套而构成的住房需求结构的空间相互作用模型。其次, 运用北京市家庭住房需求的调 查数据, 对模型进行了检验分析。分析结果较好地再现了居民的住房需求, 不仅定量地给出了划分住房需求层次的适当门槛, 还揭示了不同需求层次的家庭在期待住房面积方面的数值差异。由此证明了通过住房需求结构的微观分析来确定相关需求主体的划分标准和住房面积 标准的可行性, 为住房政策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993.
自欧盟共同渔业政策实施以来,英国遇到了严重的"捕捞配额蹦跳"问题。为解决此问题,英国通过立法改变了渔船取得英国国籍的条件,但却被欧盟法院和英国法院裁定违反欧盟法,并对由此给受害方造成的损失负有国家赔偿责任。此案是具有宪法性质的判例,揭示了欧盟法和成员国法的上下位关系、英国法院借助欧盟法院的初裁可偶尔挑战英国议会法、捕捞渔业权是一种特殊的物权类型、成员国承担国家赔偿责任的要件以及欧盟委员会作为欧共体条约守护者的重要地位。另外,该案也显示了西班牙渔业界应对世界海洋渔业管理体制变革和欧盟政治经济一体化的能力。  相似文献   
994.
我国主体功能区划的科学基础   总被引:166,自引:12,他引:154  
樊杰 《地理学报》2007,62(4):339-350
主体功能区划是构筑我国有序区域发展格局的依据,对经济地理学理论和方法创新提出了紧迫的需求。在分析地域功能基本属性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区域发展的空间均衡模型, 认为标识任何区域综合发展状态的人均水平值趋于大体相等。基于该结论,阐释了功能区形成应有利于实现空间均衡正向(差距缩小) 演变过程,空间均衡的前提是资源要素在区域间的合理流动。探讨了地域功能演替对空间均衡过程的影响,提出了区划方案效益最大化是同区域如何划分和对地域功能随时间变化的正确把握程度相关的。进而分析了主体功能区划的 “开发”与“保护”双重功能的复合、指标体系选择、时空属性相关问题的科学基础。探讨了通过立体流和立体空间均衡实现效率与公平并重目标的合理性。并从法律、规划和政策构成的空间管治制度安排层面,对主体功能区划的定位、实施和协调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95.
996.
首先测算1987-2001年间太湖流域水环境变化货币化成本,结果表明,1987-2001年间全太湖流域水环境呈现阶段性恶化的特征,15年间水环境变化的货币化成本增长了约1251亿元,年均增长速度达6.67 %,其中,太湖流域苏南地区2001年的水环境货币化成本已经占到该地区GDP的19%. 其次,通过构建太湖流域水环境变化政策驱动力模型,检验了太湖流域环境治理政策的运行效果,结果表明,1996年以来实施的环境政策,使得太湖流域的水环境污染货币化成本下降了61.79%,因此,太湖流域的环境治理政策是有效的. 据此,文章最后从流域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循环经济以及建立多元的环境治理投融资体系等几个方面,提出了进一步推进太湖流域环境治理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97.
ABSTRACT

Rural–urban migration is an adaptive response to location-specific environmental or socio-economic stressors. Jiangsu Province, China is witnessing rapid economic growth fuelled by manufacturing and services sector. Rural–urban migration in Jiangsu, which brings higher stress to resource-carrying capacity of urban areas, is driven by rural “push” factors, principally labour surplus and unemployment in agriculture.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possible policy interventions aimed at relieving the rapid rural–urban migration in Jiangsu based on a sensitivity analysis of driving factors in rural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It shows that rural–urban migration is sensitive to input elasticities of precipitation and labour. Two groups of scenario analysis corresponding to possible policy interventions are implemented. The first policy focuses on providing government subsidies to rural non-agricultural industries then compensate for the shrinking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other policy supports education in rural areas to provide more skilled labour resource which can be absorbed by non-agricultural industries. Both two policies are effective in reducing rural unemployment and alleviating rural–urban migration.  相似文献   
998.
黄真理  王鲁海 《湖泊科学》2020,32(5):1320-1332
长江水生生物保护面临巨大挑战,加强长江水生生物保护是当前国家的战略需求.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是长江的旗舰物种,也是1980s葛洲坝救鱼的唯一物种.经过近40年努力和数以亿计的投入,中华鲟的种群数量持续衰退,走到濒临灭绝的边缘.如果不能很好汲取中华鲟保护的教训,长江水生生物保护将难以走出困境.本文回顾了葛洲坝救鱼以来中华鲟保护的历程并进行评价,我们认为:回避或轻视长江梯级水坝的影响,就难以准确认识中华鲟种群衰退的定量影响机制,也不可能采取针对性措施.因此,要避免重蹈中华鲟的覆辙,对中华鲟保护工作进行全面反思、改革和创新,是长江水生生物保护面临的重大战略问题.  相似文献   
999.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旅游业发展的地理格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城铭  翁时秀  保继刚 《地理学报》2019,74(10):1980-2000
运用基尼系数、首位度分析、热点分析和Pearson相关分析,从全国和地区两种尺度对1978年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旅游业发展格局进行了研究。分析发现:① 旅游业发展格局的整体特征是东高西低,南高北低;入境旅游长期呈现极化分布的特征,广东是入境旅游的“极核”,京—沪处于第二梯队,甘—新—青—藏—宁发展滞后;国内旅游经历了极化分布到均衡分布的过程。② 旅游业发展格局阶段性特征:现代旅游起始阶段——入境旅游极化严重,广东地位举足轻重;国内旅游培育阶段——入境旅游空间结构未变(广东第一,北京第二,上海第三),国内旅游总体极化分布;旅游大发展阶段——北京入境旅游地位逐渐被上海取代,国内旅游总体均衡分布;旅游新常态阶段——入境旅游空间结构改善,国内旅游第一层级省份明显增加,出境旅游稳步快速增长,北京、上海引领出境旅游人均消费。③ 影响中国旅游业发展的因素比较多元:政策、管理制度、旅游需求、旅游吸引物、经济水平、消费水平、产业发展、投资状况、交通条件、食宿服务、中介服务和对外开放程度等因素对中国国内旅游和入境旅游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00.
中蒙俄高铁建设的影响机理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蒙俄高铁建设是促进中蒙俄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打造国际陆上交通走廊的重要举措,是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重要突破口。科学合理地布局中蒙俄高铁线路、规避高铁建设面临的不利影响和风险,急需理清高铁建设的影响因子,揭示其作用机理和空间分布格局,制定针对性强的防控对策。本文分析了中蒙俄高铁建设的主要影响因子,阐明了各类因子对高铁建设的影响机理,通过构建一种综合集成的影响指数评估模型(IIIEM),量化评估了不同地区各类影响因子的影响指数,揭示了其空间分布格局,并据此制定了消除影响的中蒙俄高铁东线和西线的线路布局建议方案。提出通过“高铁换资源、高铁换市场”等互利共赢创新合作模式,消除经济影响;加强沟通和技术展示,降低社会影响;通过设置缓冲区及高科技手段,规避生态风险;构建中蒙俄跨境地区三大生态风险跨国联合防控体系,加强政策对接,促进中蒙俄经济一体化等防控对策及保障措施。本研究将为中蒙俄高铁建设线路科学合理布局、风险防控提供科技支撑和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