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45篇
  免费   236篇
  国内免费   209篇
测绘学   346篇
大气科学   13篇
地球物理   154篇
地质学   1075篇
海洋学   69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167篇
自然地理   6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39篇
  2021年   51篇
  2020年   54篇
  2019年   65篇
  2018年   47篇
  2017年   66篇
  2016年   78篇
  2015年   65篇
  2014年   99篇
  2013年   90篇
  2012年   106篇
  2011年   84篇
  2010年   96篇
  2009年   95篇
  2008年   88篇
  2007年   108篇
  2006年   100篇
  2005年   88篇
  2004年   66篇
  2003年   55篇
  2002年   44篇
  2001年   46篇
  2000年   35篇
  1999年   34篇
  1998年   31篇
  1997年   31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31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20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神经网络技术在地面沉降区划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武建强  余勤 《江苏地质》2003,27(3):171-174
复杂的第四系沉积环境构成地面沉降的地质背景,在对比分析第四系厚度、地下水位、含水层以及软土层发育程度的基础上,尝试性地运用人工神经网络技术对苏锡常地区地面沉降易发区进行识别。除基岩出露区外全区共被划分成4类块段,这种分布与第四系条件具有很强的空间相关性,经检验具有较高的可信度。  相似文献   
42.
台湾地面沉降现状与防治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台湾地面沉降始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的台北地区。随着地下水开发利用的普及与养殖渔业和相关耗水产业的移入,西部沿海平原区地面沉降现象普遍,尤以彰化、云林、嘉义、屏东等地显著,总沉降面积达1165km^2。约占台湾平原区的1/100其中屏东地区1970—2001年的累积沉降量达3.20m,最大沉降速率曾超过40cm/a(1979-1981年)。目前彰化地区的沉降速率最大,2000—2001年达17.6cm/a。其它绝大部分地区沉降速率在5cm/a以下。台湾地面沉降的主要原因系开采地下水引起的。仅屏东地区就有4000余口深井,地下水年均开采量1.65亿m^3,最高达3.2亿m^3以上。该岛第四纪地层厚800—1000m,沉降主要发生在60-300m土层内。目前沉降发展态势可分为暂时稳定、渐趋稳定、显著沉降和潜在沉降4类。台湾目前采用一等水准测量、GPS及一孔多标感应分层监测技术进行地面沉降监测。在主要沉降区均设有多处GPS固定站实行自动化监测,一孔多标土层分层监测共有19组。采用数值模拟对地面沉降进行分析与预测。通过用水规划的制定、督导和实施地面沉降的控制与管理。1995—2000年实施第一期地面沉降防治执行方案,2001-2004年实施第二期,针对不同地区沉降发展的不同态势采取相应对策,已取得良好的社会成效。  相似文献   
43.
针对因地基条件复杂或处理不当引起地基不均匀沉降而造成的建筑物倾斜,提出了注浆、抽水、掏土法,对建筑物进行纠偏加固处理,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44.
黄土湿陷性的微结构不平衡吸力成因论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分析了黄土粒间吸力的基本特性及其湿陷的微观过程,探讨了黄土在应力状态作用下由于浸水增湿而产生的微结构单元体滑移动力和阻力随饱和度、上覆土压力的变化规律,提出了微结构与广义吸力综合效应的湿陷性控制机理---微结构不平衡吸力成因论及其定量模型,从理论上分析了湿陷性与增湿水量、压力及深度的关系,揭示了土湿陷效应的内在规律。文中认为,湿陷过程就是水的楔入导致小孔隙广义吸力的逐渐丧失和大孔隙湿吸力的逐渐增大引起的微结构重建动力与重建阻力间的动态对抗过程。最后,讨论了湿陷的基本条件及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45.
灰色系统在地面沉降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该文将灰色系统理论引入地面沉降的研究之中。根据上海地面沉降的历史数据建立了上海地面沉降发展的GM(1,1)模型以及地面沉降与地下水位变化的映射GM(1,2)模型,最后运用所建立的模型对地面沉降的发展态势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46.
南京市玄武湖水下交通隧道环境地质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玄武湖地下交通隧道既在城市,又在水下,环境地质条件极为复杂,是一种脆弱环境下的典型的地质工程。本文对玄武湖地下交通隧道的环境地质条件特别是水文地质条件进行了评价,预测了可能出现的如水污染、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巷道突水等环境地质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47.
上海现阶段主要沉降层及其变形特征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以上海地质条件为基础,根据最近十几年分层标和含水层水位观测资料分析了上海地面沉降的主要沉降层,分析结果表明目前上海的主要沉降层是第五砂层。从第五砂层水位与时间的关系、变形与时间的关系和水位与变形的关系出发,结合室内实验的结果,指出第五砂层的变形特征是地下水位在一定范围内反复上升-下降时,变形以弹性为主、一般情况下则以塑性变形为主、应力应变关系为非线性以及存在蠕变变形。在建立地面沉降模型时必须考虑含水砂层的这些变形特点。  相似文献   
48.
天津地区构造沉降及控沉远景问题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使用第四纪地质、统计地貌学和历史水准点调查等手段,研究了天津地区的构造沉降背景,讨论了控制地面沉降远景目标问题。研究工作使用天津地区第一海相层底板埋深、全新统地层钻孔、深层基岩标和历史水准点等一系列资料,获得天津市和邻近地区构造沉降的平均速率为1.7mm a左右。研究还发现了基底构造沉降背景具有这样一些规律:(1)从西部到东部沿海,区内沉降有逐渐增加的趋势。(2)沿海河发育了一条北西方向的构造沉降异常带。(3)以海河为界,沉降分布的方向不同,北部为北西西向,南部为北东方向,整体活动规律反映了活动断裂和基底构造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49.
刘招君 《沉积学报》2003,21(1):148-154
伊通盆地莫里青断陷始新统双阳组发育典型的湖泊水下扇体。根据岩心、测井和地震资料 ,并结合粒度分析等方法 ,将其划分为内扇、中扇和外扇亚相及某干微相。影响水下扇形成和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同生断裂的活动造就了陡坡地形 ,其幕式活动成为水下扇形成的触发机制 ;阵发型水下扇主要发育在陡坡带 ,稳定型水下扇主要发育在扇三角洲的前端 ,气候因素也为稳定型水下扇形成创造了物源条件 ;基准面升降影响着水下扇的相序特征 ,低水位体系域和水退体系域易形成推进型水下扇 ,水进体系域易形成退缩型水下扇 ;半深湖 -深湖的滞水条件是水下扇得以保存的前提。统计结果表明本区获工业油气流的井主要集中在中扇 ,其中辫状水道微相最为富集。  相似文献   
50.
辽河盆地东部凹陷热历史及构造—热演化特征   总被引:9,自引:5,他引:9  
根据辽河盆地东部凹陷大地热流测量和镜质体反射率数据,恢复了该区的热历史,结果表明:东部凹陷热流呈现古热流高现今热流低的变化特征,沙河街组三段沉积期到东营组沉积期(距今43~25Ma)盆地热流为66~82mWm2,现今热流值为47~70mWm2。构造沉降史分析显示,盆地经历了早期的裂谷阶段(距今43~25Ma)和后期的热沉降阶段,裂谷阶段包含了两个裂谷亚旋回。盆地现今较低的大地热流和较高的古热流及典型的裂谷型构造沉降样式为东部凹陷的构造—热演化提供了重要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