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448篇
  免费   3512篇
  国内免费   1842篇
测绘学   203篇
大气科学   20篇
地球物理   11481篇
地质学   6090篇
海洋学   261篇
天文学   16篇
综合类   1195篇
自然地理   536篇
  2024年   35篇
  2023年   139篇
  2022年   379篇
  2021年   554篇
  2020年   476篇
  2019年   599篇
  2018年   559篇
  2017年   559篇
  2016年   458篇
  2015年   662篇
  2014年   808篇
  2013年   769篇
  2012年   837篇
  2011年   856篇
  2010年   758篇
  2009年   1020篇
  2008年   780篇
  2007年   871篇
  2006年   877篇
  2005年   821篇
  2004年   784篇
  2003年   757篇
  2002年   611篇
  2001年   606篇
  2000年   597篇
  1999年   500篇
  1998年   504篇
  1997年   446篇
  1996年   447篇
  1995年   400篇
  1994年   345篇
  1993年   286篇
  1992年   226篇
  1991年   135篇
  1990年   101篇
  1989年   80篇
  1988年   54篇
  1987年   36篇
  1986年   25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3篇
  1979年   20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1篇
  1954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61.
通过对山西境内地震序列的分析计算,得出一个适合山西地区地震活动的概率模型。并以此模型对1989年前后的地震活动进行了计算,给出1989年以来山西地震频繁活动的理论依据,对今后的地震活动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962.
1932年昌马地震构造力学特征探讨郭万武,张范民,邢成起,温增平(国家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兰州)DISCUSSIONONTHETECTONOMECHANICFEATURESOF1932CHANGMAEARTHQUAKEMs7.6¥GuoWanwu;...  相似文献   
963.
丹寨汞金矿床成矿构造地球化学模拟实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位于贵州省内的丹寨汞金矿床是一典型卡林型金矿床。矿床赋在于上寒武统含有机质的海相泥质碳酸盐岩之中。成矿元素Au、Hg、As、sb、Ba密切共生,但汞矿体与金矿体的产出有一定分离。金为微细粒自然金,它与黄铁矿、含砷黄铁矿和粘土矿物有关,在碳质物中,金含量也可提高。有机质(有机碳和沥青)与Hg-Au矿化有一定关系。矿床受构造控制明显,矿体主要产出在具压性、压扭性特征的多次构造活动造成的破碎带之中。成矿作用主要是在中低温(110-290℃)和低压条件下进行的。  相似文献   
964.
喀拉通克含矿岩体的微量元素与成岩构造环境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冉红彦  肖森宏 《地球化学》1994,23(4):392-401
拉通克岩浆型硫化铜镍矿床产于新疆北准噶尔褶皱带,含矿岩体具有低TiO2,高K2O,轻稀土富集以及亏损高场强元素的特征,与岛弧钙碱性玄武岩浆的微量元素特征相似,岩浆作用产生在西伯利亚板块和准噶尔板块碰撞后开始拉张环境,继承了岛弧岩浆作用的特征。  相似文献   
965.
姜葵  刘祖荫 《地震研究》1989,12(4):285-299
1988年11月6日,在云南省澜沧、耿马相继发生了7.6级、7.2级地震。这次地震前曾经作过准确的中长期预报。在1985年完成1986年出版的南北地震带未来十年地震危险性研究报告和预测图中,澜沧、耿马地区就是两个圈定的7级危险区中的一个。1986年该报告正式上报云南省人民政府。1987年起该区域为我省的地震危险性监视区。1988年除加强监视外,我们还加强了一系列大震对策措施的准备工作。1988年8月该区地震活动增强,我局派出的现场考察组向当地政府作了汇报,并指出该区仍存在着严重的地震危险性。与此同时,省局科技人员对该区作出了一系列不同程度的短期预报,并向当地打了招呼,当地政府采取了一定的措施。遗憾未能作出临震预报。大震发生后,我局昆明遥测台网仅7分钟定了位置和震级,并报告了国家地震局和省政府,及时为抗震救灾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震后2.5小时,现场监测队伍就出发了。在大震现场仅三天内就作出了地震趋势判断,也较好地作出了强余震的预报,有力地组织了地震考察及地震知识宣传。这一系列的大震对策工作极大地推动了现场的抗震救灾工作,减轻了震灾的继续发生及其带来的巨大的心理和社会影响。整个澜沧—耿马地震的预报、速报及大震对策工作在国内外都是一次较高水平的科学实践,得到了中央慰问团及  相似文献   
966.
本文把模糊模式识别的直接方法用于检测日本东海地区地震活动性、体积应变、地下水位、地下水氡含量、地倾斜和潮位中的前兆变化。此方法可消除诸如降雨和气温变化等干扰,使我们能更清晰地识别出地震前兆。此外,还把模糊相似方法和模糊聚类方法应用于识别地震空区及检验地震活动随时间变化的相似性。上述方法在日本其他地区同样有效,即将编入日本气象研究所板内地震预报计划中的计算机系统内。  相似文献   
967.
本义利用1979-1981年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在随县-马鞍山所做的人工源地震探测的资料,采用二维射线追踪来拟合地震波的走时和振幅,取得了该地带的地壳与上地慢速度结构.结果表明,该地带地壳厚度为32-37km,莫霍面起伏变化显著.地壳速度的横向变化甚为强烈,地壳中部存在低速层.在巢湖以西宽数10km的范围内,地壳结构与其它地方明显不同,上地壳速度明显偏高,莫霍面上隆并有间断;在其两侧,明显可见有两条深断裂.结合其它地球物理场特征及大地构造概况,对结果进行分析,认为郯庐构造带南段被两条深断裂所夹,构造带宽度可达数10km,并在地质历史时期曾有过地幔物质上涌.  相似文献   
968.
斯匹次卑尔根岛是斯瓦尔巴特群岛中最大的岛屿,具有较全的地质时代记录、反映多次构造运动的构造现象。本文从构造组合的观点,对斯匹次卑尔根岛的构造划分为东西向、南北向、北北西向三组方向,它们反映了本区自元古代以来至少经历了三次不同方向的构造应力场作用。  相似文献   
969.
A close correlation in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local seismic activity and energy release patterns before and after the 1979 Petatlan, Mexico earthquake suggests heterogeneity within the fault plane of this major low-angle thrust event associated with subduction along the Middle America Trench. A simple two-asperity model is proposed to account for the complexity. Foreshocks and aftershocks of the neighboring 1981 Playa Azul earthquake showed a similar pattern. As both events occurred at the junction of the Orozco Fracture Zone and the Middle America Trench, we speculate that the observed complex fault plane is caused by subduction of the rugged ocean floor of the Orozco Fracture Zone. Short-term precursory seismicity prior to the Petatlan earthquake can be explained by using the asperity model and migration of a slip front from the south-east to the north-west across the main shock source region.  相似文献   
970.
We began continuous monitoring of H2 concentration in soil along the San Andreas and Calaveras faults in central California in December 1980, using small H2/O2 fuel-cell sensors. Ten monitoring stations deployed to date have shown that anomalous H2 emissions take place occasionally in addition to diurnal changes. Among the ten sites, the Cienega Winery site has produced data that are characterized by very small diurnal changes, a stable baseline, and remarkably distinct spike-like H2 anomalies since its installation in July 1982. A major peak appeared on 1–10 November 1982, and another on 3 April 1983, and a medium peak on 1 November 1983. The occurrences of these peaks coincided with periods of very low seismicity within a radius of 50 km from the site. In order to methodically assess how these peaks are related to earthquakes, three H2 degassing models were examined. A plausible correlational pattern was obtained by using a model that (1) adopts a hemicircular spreading pattern of H2 along an incipient fracture plane from the hypocenter of an earthquake, (2) relies on the FeO–H2O reaction for H2 generation, and (3) relates the accumulated amount of H2 to the mass of serpentinization of underlying ophiolitic rocks; the mass was tentatively assumed to be proportional to the seismic energy of the earthquak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