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05篇
  免费   872篇
  国内免费   1489篇
测绘学   467篇
大气科学   753篇
地球物理   1139篇
地质学   3499篇
海洋学   1345篇
天文学   128篇
综合类   366篇
自然地理   1069篇
  2024年   34篇
  2023年   121篇
  2022年   262篇
  2021年   275篇
  2020年   283篇
  2019年   277篇
  2018年   236篇
  2017年   259篇
  2016年   306篇
  2015年   344篇
  2014年   447篇
  2013年   491篇
  2012年   428篇
  2011年   480篇
  2010年   312篇
  2009年   417篇
  2008年   432篇
  2007年   384篇
  2006年   400篇
  2005年   313篇
  2004年   295篇
  2003年   252篇
  2002年   223篇
  2001年   191篇
  2000年   231篇
  1999年   180篇
  1998年   162篇
  1997年   143篇
  1996年   108篇
  1995年   89篇
  1994年   77篇
  1993年   47篇
  1992年   41篇
  1991年   25篇
  1990年   31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26篇
  1987年   15篇
  1986年   26篇
  1985年   31篇
  1984年   21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12篇
  1981年   13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991.
太阳活动高峰年山东区域电离层时空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12年为太阳活动高峰年份,为了研究太阳活动高年区域电离层的变化特征,该文选取了山东区域内的SDCORS站点,构建了山东区域垂直电子含量(VTEC)球谐格网模型,对该年山东区域电离层时空变化规律进行分析。实验研究表明,在空间变化上山东区域电离层表现出较强的纬度相关性,出现了明显的分层现象。同时给出了山东电离层在时间上呈现出的时段变化、日变化、月变化、季节变化,发现VTEC受太阳活动影响较大,除了存在明显的单峰和双峰结构外,该年还发生了半年度异常现象。  相似文献   
992.
针对在大尺寸测量空间内进行全局测量时,存在测量范围大、精度较难控制等一系列问题,文章对全站仪构建全局测量空间的方法进行了研究。基于误差传播定律和精度匹配的原则,通过Matlab编程对全站仪构建全局测量空间的精度进行了仿真分析,分别从平面精度与高程精度的匹配、点位总精度的分布规律以及边角精度的匹配三个方面,定量分析了精度受各观测要素影响的规律,并设计了简单可行的测量方案,对Matlab仿真分析的结论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993.
利用1981、1996和2001年逐日南京站太阳总辐射和日照时数观测资料,建立了基于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方法的太阳总辐射推算模型,预测了1982、1997和2002年的太阳总辐射,并把推算结果和采用线性的气候学方法所得到的推算结果分别与实测值进行对比。采用线性方法得到的1982、1997和2002年的太阳总辐射预测值与实测值间基于1:1线的决定系数(R~2)分别为0.800、0.859和0.838,均方根误差(RMSE)分别为3.250、2.649和2.925 MJ·m~(-2)·d~(-1)。采用SVM方法得到的1982、1997和2002年的R~2分别为0.894、0.938和0.936,RMSE分别为2.353、1.726和1.804 MJ·m~(-2)·d~(-1)。SVM方法得到的太阳总辐射预测值与实测值之间的误差较小,预测精度高于线性方法,更适用于实际太阳总辐射的计算。  相似文献   
994.
通过耦合投入产出分析方法和结构分解模型,探讨2002~2010年区域碳排放转移的演变特征、驱动因素及其地理源特征。研究发现:2002~2010年流出和流入河南省的贸易隐含碳排放均处于不断增加的趋势,其中流出贸易隐含碳排放主要是受外部最终需求的影响,且主要集中在中国的中部和东南部地区,而流入贸易隐含碳排放则主要是受本地最终需求和本地最终产品结构的影响最为显著,且主要来源于中国的东部、东北部和中部地区。研究还发现,为减轻贸易对区域碳排放及其减排责任的影响,开展区域合作来共同减排比单个地区独自应对更为有利,但在区域合作中各地区的获益程度可能会有所差别。  相似文献   
995.
刘宏伟  吴杰  梁雯  方叶林 《地理科学》2017,37(11):1640-1648
运用Hicks-Moorsteen TFP指数法对中国公路运输业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度和演化分析。结果发现:2009~2012年中国公路全要素生产率实现了增长,2013~2015年出现下降。2009年来技术进步推动了东部地区公路运输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而运营效率提升则在推动中西部地区公路运输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时起到了关键作用。中西部地区公路运输效率增长优于东部地区。东部地区在引领技术进步的同时,应注重公路运输效率的提升;中西部地区应注意加大先进技术的引进。政府和主管部门对中西部公路运输应推出持续性支持政策。  相似文献   
996.
Simulations of oxidized nitrogen performed withglobal transport tracer models systematicallyunderestimate the concentrations of total nitrate atremote marine locations in the Mid-Pacific. Higheremission rates in the models of nitrogen oxides( ) from continental sources or alarger influx from the stratosphere do not seem tobe able to account for the shortfall. We are led toconclude that there has to be a substantial sourcelocated in oceanic areas. We speculate that -emission from electrical discharges overthe oceans could be the source we are looking for.Airborne observations of atmospheric concentrationsof oxidized nitrogen and ozone in the remoteatmosphere and observations of nitrate wetdeposition in remote sites are used as additionalconstraints to check the plausibility of thishypothesis. We find that a larger emission of due to lightning activity over the oceansindeed results in a much improved simulation oftotal nitrate in the remote Pacific, particularly inthe Equatorial and Tropical South Pacific and thatsuch a scenario is generally consistent withavailable observations of nitrate wet deposition andatmospheric concentrations of oxidized nitrogen andozone. An alternative hypothesis is that there is ahitherto unknown in situ source of over thePacific Ocean.  相似文献   
997.
Free tropospheric measurements of ozone, peroxyacetylnitrate andprecursors (CO, NMHC) that were made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the EUROTRACsub-project TOR (Tropospheric Ozone Research) between 1990 and 1995 at theGAW station Izana, Tenerife (28°18N, 16°30W) arediscussed. The average annual cycles reveal the importance of transport fromnorthern mid-latitudes and the role of photo-chemistry. According toair-mass trajectories, which were supplied to us from AEROCE(Atmosphere/Ocean Chemistry Experiment), transport from northernmid-latitudes is associated with high precursor concentrations in winter,whereas ozone concentrations in winter are not much influenced by transportpatterns, suggesting a rather uniform distribution over the northern part ofthe Northern Hemisphere around mean value of 43 ± 5 ppb. In summer,high ozone concentrations of up to 90 ppb are often encountered duringtransport from north, while the levels of precursors are much lower than inwinter, because of photochemical destruction. Trajectories from southerlylatitudes and the Sahara usually have the lowest ozone concentrationsassociated with them.  相似文献   
998.
闫慧  李心清  周会 《沉积学报》2008,26(3):513-517
生物壳体碳酸盐的稳定氧、碳同位素已经被广泛地应用在古气候、古环境研究中,在生物壳体就位分析中,壳体不同断面上同位素的差异将影响对壳体同位素所指示的环境意义的判断,从而对利用其提取气候环境信息造成不利影响。本文对河蚬壳体不同断面碳氧同位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河蚬壳体碳同位素变化序列在不同断面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在做碳同位素时间序列研究时可以不考虑不同断面差异的问题,在取样过程中可以通过延长取样的长度来获得足够量的样品进行碳同位素的测定;而氧同位素变化序列在不同断面上存在差异,因此在进行壳体就位分析研究时,选取不同断面上氧同位素变化序列对研究结果影响较大,存在壳体断面选择的问题,而在取样过程中取样的长度应控制在一定范围内,避免同一生长环上距离较远位置粉末的混合。文中最后根据壳体不同断面同位素差异确定了在壳体就位分析中如何选取研究断面。  相似文献   
999.
察布查尔县土壤碳氮磷钾垂直分布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察布查尔县1 191~2 656 m不同海拔草原土壤为研究对象,研究有机质(外加热法,10.18~74.3 3 mg·kg-1)、全氮(自动凯氏定氮仪,0.17~2.6 g·kg-1)、碱解氮(扩散法,14.9 7~198.72mg·kg-1)、磷元素(钼锑抗比色法,全磷:0.12~0.76 g·kg-1、速效磷:20.7 4~153.64 mg·kg-1),钾元素(火焰光度计法,全钾:9.81~18.64 g·kg-1、速效钾:659.05~1 001.45 mg·kg-1)含量垂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碳、氮、磷、钾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除钾元素外碳、氮、磷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上升;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0~20 cm土层中,海拔高度与碱解氮呈正极显著性相关(p < 0.05,R=0.838**),与土壤有机、全氮呈正显著性相关(p < 0.05,R=0.831*、R=0.751*);有机质与碱解氮呈正极显著性相关(p < 0.05,R=0.988**),与全磷呈正显著性相关(p < 0.05,R=0.726*),20~40 cm土层中,海拔高度与有机质、碱解氮、全氮、全磷呈正相关,与速效磷、速效钾、全钾呈负相关;有机质与碱解氮、全氮成正极显著性相关(p < 0.05,R=0.867**、R=0.970**),碱解氮与全氮呈正极显著相关(p < 0.05,R=0.914**),40~60 cm土层中,海拔高度与有机质、碱解氮、全磷呈正相关,与速效磷、全磷、速效钾、全钾呈负相关;有机质与碱解氮、全氮呈正极显著性相关(p < 0.05,R=0.884**、R=0.966**),与速效磷、全钾呈正相关,与全磷、速效钾呈负相关;碱解氮与全氮呈正极显著性相关(p < 0.05,R=0.952**)。  相似文献   
1000.
南京市土地利用结构碳排放效率增长及其空间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范建双  虞晓芬  周琳 《地理研究》2018,37(11):2177-2192
采用南京市11个区2005-2014年的相关数据,首先对不同类型土地的碳排放量进行核算,进一步将其作为非期望产出引入DEA模型并采用Hicks-Moorsteen指数对南京市各区的土地利用结构碳排放效率增长进行估算、比较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 碳排放的主要来源是建设用地的间接碳排放,研究期内的土地利用碳排放量呈现出持续增长的发展态势。② 全要素碳排放效率增长及其分解要素均低于传统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即不考虑碳排放约束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高估了实际的土地利用效率增长水平。全要素碳排放效率增长在研究期内表现出收敛态势和区域之间均衡性的发展特征,源于“低碳和高效”发展理念的深入人心,单位GDP能耗不断降低。③ 南京市各区的技术效率值较低,“技术追赶”效应不明显,开始出现土地利用的规模经济效应,但是范围经济效应不显著。④ 全要素碳排放效率增长在南京市范围内具有空间正相关性,且表现出空间集聚特征。基于此,提出了一些有益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