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103篇
  免费   2893篇
  国内免费   3874篇
测绘学   375篇
大气科学   2878篇
地球物理   2277篇
地质学   7570篇
海洋学   1843篇
天文学   69篇
综合类   1086篇
自然地理   1772篇
  2024年   84篇
  2023年   290篇
  2022年   588篇
  2021年   698篇
  2020年   688篇
  2019年   907篇
  2018年   657篇
  2017年   652篇
  2016年   693篇
  2015年   759篇
  2014年   974篇
  2013年   789篇
  2012年   916篇
  2011年   880篇
  2010年   730篇
  2009年   763篇
  2008年   714篇
  2007年   786篇
  2006年   761篇
  2005年   675篇
  2004年   564篇
  2003年   477篇
  2002年   394篇
  2001年   332篇
  2000年   324篇
  1999年   278篇
  1998年   262篇
  1997年   215篇
  1996年   175篇
  1995年   164篇
  1994年   158篇
  1993年   129篇
  1992年   118篇
  1991年   81篇
  1990年   57篇
  1989年   35篇
  1988年   32篇
  1987年   26篇
  1986年   15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5篇
  1978年   3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1954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51.
张耀存  况雪源 《大气科学》2006,30(6):1177-1188
对IAP/LASG气候系统模式试验版(FGCM0)模拟对流层上层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季节变化的能力进行评估, 分析FGCM0模拟的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季节变化与NCEP/NCAR再分析资料的差异及其与对流层大气南北温差的关系.结果表明, FGCM0模拟的冬季和夏季西风急流垂直结构、水平结构和季节变化与NCEP/NCAR再分析资料基本一致, 但FGCM0模拟的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在高原附近地区冬季和夏季都偏强, 沿115°E中国大陆地区上空模拟的急流强度冬季偏弱, 夏季明显偏强.夏季FGCM0模拟的急流中心位于高原东北部的40°N附近地区, 强度偏强, 位置偏东, 而此时NCEP/NCAR再分析资料中的急流中心却位于高原北侧.此外, FGCM0模拟的急流在5月份的北移和8月份的最北位置上与NCEP/NCAR再分析资料差异较大.分析副热带西风急流与对流层南北温差的季节变化发现, 急流出现的位置总是对应着对流层南北温度差较大区域, 与再分析资料相比, FGCM0模拟的温度差在冬季基本一致, 夏季差异较大.与降水的模拟相联系发现, FGCM0模拟得到的与实际不一致的偏西偏北的强降水中心与200 hPa上的东亚副热带急流位置和强度不合理具有密切关系.相关分析表明, 冬季西风急流强度与日本南部海区的感热通量、夏季与青藏高原地区的地面感热通量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而FGCM0能够较好地模拟冬季西风急流强度与地面感热通量之间的相关关系, 但模拟夏季青藏高原地区感热通量和副热带西风急流之间相关关系的能力相对较差, 夏季西风急流强度与OLR之间却有一定的关系.由于与强降水区相联系的OLR低值区对应着较大的对流凝结加热, 再加上模式中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较大的地面感热加热, 增强了对流层的南北向温度差, 进而影响东亚副热带急流强度和位置.因此, FGCM0模拟的夏季副热带急流位置和强度偏差与高原附近地区的地面感热加热、大气射出长波辐射等的模拟偏差具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952.
宗海锋  张庆云  陈烈庭 《大气科学》2006,30(6):1189-1197
利用1961~2000年中国台站降水资料、 NCEP/NCAR再分析资料以及扩展重建海平面温度 (Extended Reconstructed Sea Surface Temperatures, ERSST) 资料, 采用EOF、小波变换、合成及相关方法探讨中国东部梅雨期降水的时空变化及其环流、水汽输送和海温异常特征.分析指出中国东部梅雨期 (6月11日~7月10日) 降水存在三种主要空间型: 江南北部多雨型、长江流域多雨型和江淮平原多雨型.三种降水型都存在多时间尺度特征, 由于年际和年代际振荡的周期和强度随时间的变化有不同表现, 三种雨型旱涝年出现的年份有所不同.三种雨型对应的东亚夏季风环流各子系统的强度、位置、水汽输送等也存在明显差异.梅雨期三种雨型与冬季海温的研究表明: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偏高有利于出现江南北部降水型; 赤道印度洋、南海和西太平洋黑潮海温偏高有利于出现长江流域降水型; 北太平洋中纬度海温偏高则有利于出现江淮平原降水型.  相似文献   
953.
我国东部4-9月大尺度南北旱涝的特征及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我国东部4—9月逐月、逐季降水的跷跷板结构和气候特征,结果表明:不同时段跷跷板结构的位置和强度不同。当时间尺度加大时,南北旱涝特征更明显。定义并计算了1951—2003年我国的南北旱涝指数。对夏季和8月典型南北旱涝年进行差异的显著性t检验,表明南北旱涝年的划分是合理的。研究了1951—2003年我国南北旱涝特征的长期趋势和年代际变化;研究了南北旱涝指数与冷暖事件年的关系。结果表明,冷暖事件年对6月、6—7月以及夏季大尺度南北旱涝有影响,暖事件年有利于发生北旱南涝;而冷事件年则相反。结果还表明,冷暖事件仅是我国南北旱涝分布的一个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954.
江苏气温长期变化趋势及年代际变化空间差异分析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2  
根据江苏省60个气象站1961-2001年的逐月气温资料,研究了江苏气温的长期变化趋势和年代际变化特征的空间差异。结果表明:1)近40a来江苏省年平均气温升高了约1℃,其中冬季3个月(12月一次年2月)升温最明显,夏季7、8月降温明显。各季节和年平均气温年代际变化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基本上是20世纪60年代有降低趋势,70年代到80年代前期趋势不明显,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气温快速升高,因此,年、春、秋、冬季最高温度出现在90年代。其中夏季气温在90年代后期又有所下降,夏季最高出现在60年代。2)长期变化趋势和年代际变化在空间上也有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温度变化幅度上,春、秋、冬和年平均气温在全省都是升高的,其中苏南和江苏北部的徐连地区春、冬季和年平均气温升高最明显,秋季苏南地区升温最明显;夏季大部分地区气温有下降趋势,其中东部沿海和西南部降温最明显,而北部部分地区则有弱的升温趋势。  相似文献   
955.
南海夏季风对华南夏季降水年代际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华南夏季降水和南海夏季风都具有准两年的变化特征。研究表明:20世纪70年代以后,华南夏季降水年代际变化主要表现在准两年尺度平均方差的变化上,当准两年方差大时,相应的华南夏季降水多,反之亦然。但是在1976年以前南海夏季风对华南夏季降水的影响并不大,这似乎与两者准两年变化关系的年代际变化有关。南海夏季风和华南夏季降水的准两年变化在1953-1976年是弱的反位相变化关系,相反地,这一时段它们的非准两年变化成分有很强的正相关;在1977-2000年这一阶段,南海夏季风和华南夏季降水的准两年变化具有很强的正相关,但是它们的非准两年变化成分的相关性则很差。分析结果还表明,20世纪70年代大气环流的年代际变异使得华南夏季降水准两年变化在最近20多年成为其年际时间演变的主导成分。  相似文献   
956.
Time-relative positioning makes use of observations taken at two different epochs and stations with a single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GPS) receiver to determine the position of the unknown station with respect to the known station. The limitation of this method is the degradation over time of the positioning accuracy due to the temporal variation of GPS errors (ionospheric delay, satellite clock corrections, satellite ephemerides, and tropospheric delay). The impact of these errors is significantly reduced by adding to the one-way move from the known to the unknown station, a back move to the known station. A loop misclosure is computed from the coordinates obtained at the known station at the beginning and at the end of the loop, and is used to correct the coordinates of the unknown station. The field tests, presented in this paper, show that using the loop misclosure corrections, time-relative positioning accuracy can be improved by about 60% when using single frequency data, and by about 40% with dual frequency data. For a 4-min processing interval (an 8-min loop) and a 95% probability level, errors remain under 20 cm for the horizontal components and 36 cm for the vertical component with single frequency data; and under 11 cm for the horizontal components and 29 cm for the vertical component with dual frequency data.  相似文献   
957.
中国古代测绘发展具有显著特点。本文基于大量测绘史料,论述了中国古代测绘发展道路的独创性、发展速度的跳跃性、测绘方法的实用性等特点及其形成原因,反映了测绘科学发展的若干规律,这对于今天的测绘科技创新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58.
南海含天然气水合物地层地震反射特征及可能分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天然气水合物是当前能源与环境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南中国海是天然气水合物赋存的有利区域。天然气水合物的存在改变了沉积地层的声学特征,这一性质使多道地震勘探成为发现海洋天然气水合物的主要手段。本文首先根据地震成像结果定性分析南海可能含天然气水合物沉积地层的地震反射特征,初步确定天然气水合物存在的可能性并指出地震成像关键技术。在无井条件下,构建虚拟井进行波阻抗反演得到定量的地层速度参数进一步证实这一可能性,最后将反演获得的速度场与ODP184 航次在此区域获得的地球物理、地球化学信息综合分析,可以确定此区域天然气水合物的存在及其空间展布。  相似文献   
959.
Occurrence of rainstorm events can be characterized by the number of events, storm duration, rainfall depth, inter-event time and temporal variation of rainfall within a rainstorm event. This paper presents a Monte-Carlo based stochastic hourly rainfall generation model considering correlated non-normal random rainstorm characteristics, as well as dependence of various rainstorm patterns on rainfall depth, duration, and season. The proposed model was verified by comparing the derived rainfall depth–duration–frequency relations from the simulated rainfall sequences with those from observed annual maximum rainfalls based on the hourly rainfall data at the Hong Kong Observatory over the period of 1884–1990. Through numerical experiments, the proposed model was found to be capable of capturing the essential statistical features of rainstorm characteristics and those of annual extreme rainstorm events according to the available data.  相似文献   
960.
The apportionment of atmospheric aerosols undertaken in Northern France during two sampling campaigns allowed to determine the influence of the atmospheric contribution of a heavy industrialized urban center on the particulate matter composition at a nearby rural site. The concentrations of major components and trace elements sampled by bulk filtration have been determined on June–July 2000 and January–February 2001, and the comparison of these two campaigns shows very well the importance of wind directions. The sources of 10 trace elements (Al, Ba, Cu, Fe, K, Mn, Pb, Sr, Ti and Zn) and 7 major components (Cl, NO3, SO42−, NH4+, Na, Mg and Ca) are better identified by studying their elemental contribution at each sampling site according to wind sectors. This kind of study shows that the concentrations recorded at the urban sampling site are always higher than those observed at the rural site as well during the summer campaign (about + 35%) as during the winter campaign (+ 90%), because of the predominance of the W–NW wind sector, corresponding to the influence of the urban and industrialized area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