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测绘学   13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8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5篇
自然地理   8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孙果清 《地图》2004,(2):62-63
20世纪60年代,在四川省荣县发现一块北宋末年石刻地图。碑的背面刻有“莲宇”二大字,在下方记有“绍兴已未眉山史炜建并书,郡守河东”等字。碑石顶部各距两边约30厘米处,各有榫孔1个,说明原碑有“额”  相似文献   
3.
文登市圣经山是胶东名山昆嵛山的一脉,东距文登市区20km,是中国道教全真派发祥地,“天然老子头像”、“圣经摩崖石刻”、“聚仙台”、“会仙桥”、“老君庙”、“玉皇阁”、“东华宫”、“三清殿”等景点达46处之多,被山东省政府确定为风景名胜区。但因不规范的采矿行为,秀美宜人的山体被大面积破坏,岩体裸露,  相似文献   
4.
徐文杰 《矿产与地质》1994,8(2):143-144
将花岗石材划分为4大中高档系列及3大中低档系列,并依据1992年花岗石板材产量分布、石材产品出口及1993年供需状况,笔者认为今后几年内国内外市场花岗石名优品种板材市场看好,国际市场石刻品需求量大。  相似文献   
5.
南京梁代石刻微侵蚀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捷  陈舒泛 《地理学报》1994,49(5):418-428,T001
从地貌学角度较系统地分析了梁代石灰岩石刻表面自然毁损的微侵蚀机制,本文指出,雨水沿缝合线渗流,经多种地衣及兰藻、绿藻等生物作用而大大加强了溶蚀作用,导致石刻的崩解,并讨论此种特殊微侵蚀形态的形成机制在地貌学理论研究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吴承园 《测绘工程》1998,7(3):76-81
概述辽、金、元三代有关测绘的管理和机构,职官设置,各类测绘状况及成果,着重介绍了元代的测绘技术,发明创造及著述。  相似文献   
7.
正在华北大地北部,有一座气势宏伟、人文荟萃、景观壮丽的山川,它东西绵延250余公里,犹如一条莽莽巨龙横亘塞外,傲立天地,它就是被人们誉为"天下之脊"、"人天北柱"、"绝赛雄山"的恒山。恒山,人称"北岳",亦名"太恒山",又名"元岳"、"紫岳"、"大茂山"。它坐落在山西省北部的边塞地区,整个山脉西衔雁门,东扼紫荆,南障三晋,北瞰云代。恒山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数亿年演化,造就"天下之脊"的浩瀚与伟岸;恒山是一幅大气磅礴的山水画,五百里锦绣山  相似文献   
8.
杨桓和 《国土资源情报》2014,(8):F0002-F0002
位于皖江北岸的枞阳县境内,濒临白荡湖,与九华山相望,北距合肥120公里,南距枞阳县城27公里。以火山岩洞和摩崖石刻为特色,河湖风光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  相似文献   
9.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通过高速激光扫描测量的方法,可高效地获取被测对象表面的三维坐标数据,具有速度快、高采样率、无接触性等优点,为快速建立不规则物体的三维重建模型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技术手段。本文以GLS-1500三维激光扫描仪为基础,介绍了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柳州市龙潭公园摩崖石刻数字化重建中的应用,实现了对摩崖石刻对象的数字化重建,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从乡规民约石刻看历史时期云南民间的环境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移刚  刘志伟 《地理研究》2012,31(8):1512-1522
基层民众的环境意识对环境变迁起着重大作用。云南乡规民约石刻中包含大量保护生态环境的条款,这些条款体现了人们对环境与审美、环境与风水的关系的理解以及对森林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的朴素认识。根据目前收集到的具有环保条款的乡规民约石刻,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将云南民间环境意识发展分为萌芽期、发展期、高潮期、低谷期、恢复期、下降期等6个阶段。民间乡规民约石刻的在时间轴上的分布规律和民间环境意识的变化是同步的。清代以前,云南地区植被覆盖率较高,自然环境良好,人口密度较小,对自然的破坏程度较小,环境问题尚不足以引起人们的注意。清代以后,随着人口压力的加大,经济开发对植被的不断破坏以及战争对正常社会生产生活秩序的打乱,云南民间环境意识也就不断增强。从空间方面看,云南环保型乡规民约石刻分布广泛、相对集中,主要分布在经济开发历史最为悠久、人口最密集、工农业最发达、同时也是毁林开荒最严重的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