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3篇
  免费   61篇
  国内免费   67篇
测绘学   14篇
大气科学   29篇
地球物理   45篇
地质学   217篇
海洋学   8篇
综合类   19篇
自然地理   22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50年   1篇
  1949年   2篇
  1948年   1篇
  1947年   1篇
  194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川藏公路102滑坡群地段基覆界面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边坡坡体结构中,下伏基岩与上覆松散堆积体间接触界面(即基覆界面)的形态特征对边坡稳定性往往起决定性作用,同时也是边坡稳定性计算和边坡抗滑工程设计的重要依据。本文针对著名的川藏公路102滑坡群路段边坡基覆界面特征问题进行了初步研究,根据该路段河谷冰川地貌特征、2#滑坡后壁地下水渗水带特征和少量物探钻孔资料提出了新的基覆界面位置,即102滑坡群路段边坡基岩与上覆松散堆积体的界面位置在平均海拔2 325m,而不是前人所认为的帕隆藏布江河谷基岩出露处(海拔2 120m)。该新认识对2#滑坡工程整治设计方案选择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并建议首先考虑隧道方案。  相似文献   
2.
灌丛对川西北高寒草甸土壤资源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刘长秀  张宏  泽柏 《山地学报》2006,24(3):357-365
以川西北高原红原县为研究区,用方格取样法,在相邻的高寒灌丛草地和高寒草甸样地中分别随机取0~20 cm土样50个,并分析了这些土样的土壤性状。利用SPSS(11.0)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和比较,研究了两个样地的各种土壤养分的平均含量、空间异质性和相关关系。结果表明,草甸样地的粘粒含量、Ptotal、Ntotal、ORG、Pavail、Navail、Kavail的含量都高于灌丛样地,且两样地速效养分差异极显著,但草甸样地土壤的ORG、Navail、Kavail的变异系数(CV)却明显小于灌丛样地,特别是Kavail的CV值,灌丛样地比草甸样地高出了53.37%;相关分析还表明,相对于草甸,灌丛样地中各养分元素之间的相关性明显增强。说明灌丛对高寒草甸土壤资源的异质性有明显的影响,其存在降低了草甸土壤养分的均值含量并增强了土壤养分的变异性和侵蚀潜力,不利于高寒草甸土壤养分的保持。  相似文献   
3.
利用空间主成分分析方法,选取降水、坡度、植被、土地利用、土壤类型、人口、高程等作为评价指标,建立空间主成分评价模型Pi=0.78X1+0.06X2+0.05X3+0.04X4,将研究区分为无险型、轻险型、危险型、强险型和极险型五种类型,较为准确地得到了危险度综合评价结果。因此,空间主成分分析模型,在土壤侵蚀危险程度评价方面的应用较为成功,是一种科学有效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4.
用沿都柳江河谷流域的三都、榕江、从江三个气象站作为流域上、中、下段代表站,用它们1961~2004年的观测资料进行年平均气温、年极端气温、年日照时数、年降水量等要素的多年气候变化特征分析后知河谷流域90年代中期以后年平均温度明显上升,主要为冬季气温增高所致;上、中段在80年代以后日照时数开始明显减少,中段的减少最为明显,前后20a多年平均减少值约为100h,下段基本无大变化;80年代后流域中、下段降水的变幅加大,洪涝事件增多.  相似文献   
5.
根据位于巩乃斯河谷的天山积雪雪崩研究站近30年来的年最大雪深、月平均气温、月降水量观测记录,用平均差值法、最小二乘法、自回归滑动平均法检验了天山西部中山带积雪、冷季降水、冷季平均气温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天山西部中山带积雪呈增加趋势,近30年来年平均增加1.43%,与青藏高原、南极大陆及格陵兰冰盖表面积雪积累增加相一致。天山西部中山带冷季气温和降水的变化趋势也是增加的,其中冷季降水平年平均增加0.12%,而冷季气温升高了0.8℃,积雪与冷季气温之间存在着弱的负相关关系,而与冷季降水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积雪的增加主要是因为气候变暖引起的冷季降水的增加对积雪增加的贡献大于由于冷季气温升高而造成积雪减少的贡献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金沙江干热河谷土地荒漠化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7,自引:5,他引:7  
什么样的退化土地才是荒漠化土地,土地荒漠化的发生发展以及程度和区别等问题的定量确定,至今有关报道甚少。干热河谷是我国西南地区特殊的生态环境类型,自然资源丰富,但土地荒漠化问题十分突出,这一现象的定量认识尤为重要。针对土地景观生态系统的复杂和模糊性,在建立评价指标的基础上,采用模糊综合评判的方法,对土地荒漠化程度进行定量评价,为荒漠化土地的预防和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7.
兰州市地域结构分析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杨永春  曾尊固 《地理科学》2002,22(4):468-475
兰州市是西北干旱地区典型的河谷盆地型城市,通过分析了兰州市域地域结构的特征,模式以及市区的结节地域和均质地域,讨论城市地域结构形成与发展的影响因素,兰州市域地域结构呈现带状分散多中心组团结构形态,而且各功能区的均质度,紧凑度都比较低,城市结节地域结构虽然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形,但仍遵循六边性构造的理论模型。  相似文献   
8.
农作物遥感估产已经是广泛应用的技术 ,但由于西南地区复杂的地貌类型以及遥感信息源等因素的限制 ,农作物估产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 ,因而研究山区的农作物遥感估产对西南地区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安宁河谷为一南北走向的山间盆地 ,是四川省第二大粮食生产基地。本文运用遥感 (RemoteSensing)、地理信息系统 (GI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简称 3S ,采取全数字式判读方式提取冬小麦的播种面积 ,进行野外点、线采样 ,并利用数理统计方法 ,建立了该地区的冬小麦估产模型  相似文献   
9.
泥石流多发干旱河谷区植被恢复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云南东北部东川小江流域的干旱河谷土地退化十分严重,土地表层的砾石含量已超过60%,有机质含量、全氮、有效氮、有效磷、有效钾的含量相对于残存燥红土明显下降。草坡是当地的主要植被类型,并未起到防治土地退化的应有作用。以合欢(Leucaena glauca)、马桑(Coriaria sinica)种植为主的恢复方式对土地的恢复有明显的改善作用。高密度的乔木树种合欢的种植使林下的草本物种的数量和组成发生了极大变化,较耐荫的植物占据了林分下层,且物种数量较草坡减少,群落多样性指数降低。三种马桑种植方式下,不但原有的草坡群落的物种仍有大量的生存空间,而且为一些新物种创造了生存环境,从而使物种的种类较原有草坡地增加,提高了群落的多样性指数。合欢种植的生物量最高,对解决当地薪柴严重短缺意义重大,马桑种植在增加灌木层生物量的同时,并未改变草坡的物种组成,还可兼顾解决当地的饲草和放牧,应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10.
沙坡头人工植被固沙区天然降水的入渗和分配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土壤、植被冠层与大气界面间(SVAT)物质传输过程日益成为水文学研究最感兴趣的领域,降水量的迁移与转换是非灌溉区SVAT主要的物质传输过程.干旱半干旱区稀疏灌丛蒸散量占降水量的90%以上,因此对降水入渗与水分在土壤内植物根际区再分配的研究显得十分重要.试验于2001年8月17日至9月30日在中国科学院沙坡头试验站进行,主要观测人工植被荒漠灌木柠条(Caragana korshinskii) 灌丛固定沙丘降水入渗与再分配过程.结果表明:在7次不连续降水过程中,土壤入渗深度与降水强度呈简单线性相关关系,土壤入渗速率约为降水强度的10倍.当次降水过程中降水强度小于0.46 mmh-1时,土壤入渗速率约为0 cm*h-1,此时的降水对沙区土壤基本上没有水分补给作用.受荒漠灌木柠条根系吸水作用的影响,其根系密集剖面深度40~140 cm内降水水分入渗积累不明显.降水入渗速率及入渗深度受土壤剖面初始含水率多寡而变化,干燥土壤剖面有助于提高瞬时入渗速率.降水以后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工固沙区微环境内空气温度、湿度等气象条件适宜,柠条生长进入相对旺盛阶段,其根系密集层140 cm深度处土壤含水率在总体上下降的过程中,表现出昼消夜长的趋势,试验期间翌日 8:00时土壤含水率值略高于前一日20:00时水分值 0.1%~0.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