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6篇
  免费   45篇
  国内免费   44篇
测绘学   108篇
大气科学   9篇
地球物理   22篇
地质学   141篇
海洋学   42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44篇
自然地理   6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32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奈楞格勒矿田位于西天山博罗霍洛成矿带中北部,主要发育莱历斯高尔钼矿床、3571铜矿床和七兴铅锌多金属矿床。其中,七兴铅锌多金属矿床产于矿田的东北部,赋存于上志留统博罗霍洛山组碎屑岩中,矿体受NE向断裂控制,呈脉状产出。对七兴铅锌多金属矿床石英-硫化物阶段的闪锌矿进行的Rb-Sr同位素测年研究,获得等时线年龄为(362.2±4.9)Ma,表明矿床形成于晚泥盆世—早石炭世。闪锌矿的(87Sr/86Sr)i值为0.7103~0.7107,平均值为0.7105,指示成矿物质是以幔源为主的壳幔混合来源。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认为,七兴铅锌多金属矿床是奈楞格勒矿田在海西期区域性构造-岩浆-热液成矿作用的产物。  相似文献   
42.
白云岩储层的发育主要受原始沉积岩性和后期溶蚀作用影响, 原始沉积岩性受沉积时古地貌控制, 后期溶蚀作用受溶蚀古地貌控制.滨里海盆地M区块石炭世KT-Ⅰ层有利储集岩为溶蚀白云岩, 分布在KT-Ⅰ层顶部, 孔隙类型为晶间(溶)孔、粒内溶孔和生物体腔孔.M区块石炭系沉积时为"西高东低"古地貌背景, 在二叠世早期地层回返呈"东高西低"特征, KT-Ⅰ层顶部遭受剥蚀.通过残余地层厚度法和沉积补偿厚度印模法对KT-Ⅰ层原始沉积古地貌和后期溶蚀古地貌进行了恢复, 指出了M区块原始沉积古地貌高地与溶蚀斜坡带叠合区为有效白云岩储层分布区, 提出了M区块勘探方向为"向南扩大勘探场面, 向东拓展勘探新区", 在中-南部和南部建议了3口井位, 取得了很好的钻探实效.表明古地貌恢复技术是M区块预测白云岩储层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3.
古恒宇  劳昕  温锋华  赵志浩 《地理学报》2022,77(12):3041-3054
准确认识和把握21世纪前20年中国人口迁移的地理格局和影响因素,是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及区域均衡发展的关键科学问题。借助特征向量空间滤波泊松伪最大似然估计(ESF PPML)引力模型,基于第六次和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2005年和201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研究了2000—2020年中国省际人口迁移的时空演化特征及影响因素。主要结论为:① 2000—2020年间人口迁移格局总体稳定,具有较强的不平衡性和网络溢出效应,大量人口从中部、西部、东北地区迁移至东部地区;② 人口迁移格局稳中有变,不平衡程度和空间集聚程度逐渐减弱,人口迁移和人口分布显现出南北分异趋势,东北地区人口迁出强度不断增强; ③ 传统引力模型因素(人口规模、地理距离)、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因素(工资差异、科技教育投入占比、医疗水平)、社会网络因素、环境舒适度(PM2.5浓度)以及生活成本(住宅价格占比)共同影响人口迁移格局;④ 区域经济差异对省际人口迁移的影响作用逐步弱化,人口迁移逐渐转变为对工资收入、高质量公共服务、环境舒适度等多因素考虑的决策过程,生活成本逐渐对人口迁移产生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44.
戚伟  刘盛和  刘振 《地理学报》2022,77(12):3023-3040
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推进,“胡焕庸线”两侧人口发展出现了新态势。本文基于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依据地级尺度划定的“准胡焕庸线”,分析2010—2020年“胡焕庸线”两侧人口集疏模式的新特征,并探讨影响因素。研究表明:① “胡焕庸线”依然稳定,2020年东南半壁与西北半壁的人口比为93.5∶6.5;② 西北半壁人口份额仍然微增,但是增幅较之前明显下降; ③ 2010—2020年西北半壁人口集中化指数由降转增,西北半壁和东南半壁的人口分布集中化程度均有所提升;④ 东南半壁人口集疏分化不断强化,2010—2020年人口负增长区的面积占比已达54.22%,超过人口正增长区;西北半壁人口集疏的马太效应特征愈发明显,人口负增长区占比也已升至26.15%;⑤ 省会首府人口增长优势愈发突出,且西北半壁比东南半壁更为明显;⑥ 经济发展水平、城区人口规模等级、行政区划等级等因素与区域人口变动显著相关;西北半壁行政区划等级对人口增长的影响效应尤为突出。综合来看,西北半壁已经出现与东南半壁相似的人口集疏过程,人口集疏模式已突破了“胡焕庸线”。中国即将迎来人口总量拐点,人口城镇化进程逐步减速,密切关注“胡焕庸线”两侧人口发展的新特征,对推动全国各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45.
丁擎 《北京测绘》2014,(3):117-119,96
GPS-RTK技术是测绘行业的一次历史性革命,它以高效精准的定位方式应用于测绘行业的各个领域。本文以北京市昌平区鹞子峪山区测绘1∶500数字地形图为例,对在CORS系统下GPS-RTK在数字化测绘中的应用进行相关介绍。  相似文献   
46.
针对大旋转角三维坐标转换中需要给定转换七参数初始值以便于平差迭代求解的问题,本文提出两种概算的简化模型,即基线模型和联合模型。两模型中均对旋转矩阵做简化处理,忽略其正交矩阵的特性,从而将严密的非线性平差模型转化为线性平差模型。该方法计算中无须迭代,简单易行,使用MATLAB模拟数据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不仅可用于求解七参数的初始值,而且在100 m3范围内,当转换点三轴误差均小于5 mm时,两种模型都可满足转换误差小于2 mm的要求。  相似文献   
47.
半参数模型增强了模型的适应性,在测绘数据处理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采用半参数模型对传统的布尔莎七参数模型进行改进,利用公共点坐标数据进行分析计算,并讨论半参数模型中正则矩阵的选取对模型精度的影响。为传统大地坐标转换提供一种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48.
以滨里海盆地N油田石炭系KT-Ⅰ与KT-Ⅱ层系碳酸盐岩储集层为例,综合岩心、薄片、扫描电镜、高压压汞、常规物性分析以及各类测试资料,对碳酸盐岩储集层特征以及早期成储路径展开系统研究,并进一步探讨成储路径与储集层孔喉结构和质量的关系。结果表明,KT-Ⅰ层系以云岩类储集层为主,颗粒灰岩次之,其中云岩类储集层以晶间(溶)孔、小型溶洞为主,孔喉连通性好,为高孔—高渗的孔洞型储集层, 而颗粒灰岩类储集层以粒内溶孔、铸模孔及生物体腔孔发育为特征,孔喉连通性差,属中孔—低渗的孔隙型储集层。KT-Ⅱ层系以粒间(溶)孔和生物体腔孔发育的颗粒灰岩为特征,为中高孔—高渗的孔隙型储集层。进一步分析表明,KT-Ⅰ层系云岩与灰岩储集层单旋回厚度小,皆受高频海平面升降变化驱动的早成岩期岩溶的控制, 而KT-Ⅱ层系单旋回厚度大,颗粒滩未经历早期岩溶的改造。 3类储集层的成储路径分别为: (1)KT-Ⅰ云岩类储集层,准同生期白云石化作用导致矿物相转变并使得部分矿物更易遭受溶蚀→早成岩期岩溶作用控制储集层的形成→云岩抗压溶岩石骨架有利于储集层的保护; (2)KT-Ⅰ颗粒灰岩储集层,早成岩期岩溶作用优化储集层→初期压实控制胶结流体通道进而控制胶结作用—粒间孔与粒内孔差异胶结控制储集层的保护; (3)KT-Ⅱ颗粒灰岩储集层,原始沉积环境控制储集层的形成→初期压实与早期胶结作用控制储集层的保护。成储路径差异控制了不同的孔渗特征与孔喉结构,而孔喉结构进一步控制了早期岩溶型云岩、早期岩溶型颗粒灰岩、原生孔保存型颗粒灰岩3种储集层的质量。研究结果将为具类似特征的碳酸盐岩储集层成因分析提供参考,也因发现了云岩较灰岩更易早期溶蚀的现象而具有较为重要的岩溶地质学意义。  相似文献   
49.
简要介绍了三种不同旋转角下的坐标转换模型,并通过Visual C++6.0编制相应的坐标转换程序,对三种坐标转换模型的精度做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根据旋转角的大小选择不同的坐标转换模型对坐标转换精度有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50.
针对目前空间坐标转换方法,提出一种改进的Bursa模型,利用模拟数据的计算与分析,对该方法进行坐标转换的收敛与迭代情况,以及参数估计准确性做了相关探讨,表明该方法可以求解任意欧拉角的坐标系转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