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13篇
  免费   380篇
  国内免费   791篇
测绘学   20篇
大气科学   1032篇
地球物理   164篇
地质学   609篇
海洋学   230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74篇
自然地理   252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53篇
  2022年   51篇
  2021年   61篇
  2020年   75篇
  2019年   89篇
  2018年   59篇
  2017年   51篇
  2016年   74篇
  2015年   75篇
  2014年   133篇
  2013年   108篇
  2012年   122篇
  2011年   109篇
  2010年   112篇
  2009年   136篇
  2008年   124篇
  2007年   128篇
  2006年   117篇
  2005年   102篇
  2004年   87篇
  2003年   58篇
  2002年   55篇
  2001年   55篇
  2000年   52篇
  1999年   56篇
  1998年   42篇
  1997年   24篇
  1996年   25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28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7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4篇
  1981年   2篇
  1955年   2篇
  1951年   2篇
  1950年   6篇
  1946年   1篇
  1943年   1篇
  1941年   1篇
  1940年   1篇
  1936年   1篇
  1935年   1篇
  1933年   2篇
  193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冀中中奥陶统高频率旋回层序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野外实测剖面及路线观察,河北中部中奥陶统马家沟群的高频率旋回可划分为三个级别,并与层序地层学术语可以对比,由低到高为;六级旋回──韵律层;五级旋回──准层序;四级旋回──准层序组。这些由米兰柯维奇驱动力所控制的旋回层序在不同的沉积环境中具有不同岩石组合特征,反映了高频率旋回的沉积模式。  相似文献   
82.
采用钱永甫p-σ五层坐标原始方程模式,研究南海-菲律宾地区上空的低频热源对东亚大气环流的影响。结果表明,当低频热源处于加热位相时,对流层上层澳大利亚上空西风加强,对流层低层120°E处越赤道气流增强,副高位置偏北,此时低层东南风影响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降水;冷却位相时,对流层上层澳大利亚上空西风减弱,对流层低层越赤道气流减弱,副高位置偏南,此时低层西南风造成我国东部沿海的降水。  相似文献   
83.
西藏中部的发震构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藏中部的发震构造是晚第四纪以来强烈活动的北东、北西和近南北向的活动断层及受其控制的地堑半地堑型盆地和拉分盆地,东西向缝合线和断层晚第四纪以来的运动性不明显,对地震活动没有明显的控制作用,活动断层的规模和晚第四纪以来的运动性质对地震的震级和数量有明显的的控制作用。8级地震的发生与拉分盆地内部张剪切断层与盆地一侧新活动幅度大的次级走滑断层的相互作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4.
任广成 《气象科学》1989,9(2):207-211
本文首先分析丁夏季(6—7月)鄂海高压对东亚地区天气的影响,发现鄂海高压与我国东北地区、苏联远东地区夏季气温及日本和我国江苏省梅雨量相关较好。而后分析了鄂海高压与500百帕环流、西北太平洋海温的关系,揭示出前期10月鄂海附近地区上空500百帕高度场及前期11月西北太平洋海温距平场的分布型式对鄂海高压强弱的指示作用。最后还对厄·尼诺现象与鄂海高压的有关联系作了分析,指出厄·尼诺的当年鄂海高压的一般偏强,厄·尼诺的次年,鄂海高压多由强转弱的特点。  相似文献   
85.
长江中下游夏季(6—7月)旱涝的东亚环流背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车贝雪夫多项式方法分析了东亚西风带(90—150°E,35—55°N)和西太平洋副高活动区(110—170°E,15—35°N)月平均500hPa高度场低阶车氏系数的若干特征,探讨了两区低阶车氏系数与长江中下游6、7月雨量之间的关联。  相似文献   
86.
南海中部和北部地壳性质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主要根据1980年中、美联合调查南海时所获得的声纳浮标测量结果,探讨中国南海中部和北部各个地貌单元上的地壳结构、性质以及新生代的发展简史。  相似文献   
87.
东亚大陆大地震的活动带走向、活动方式、震源主压应力方向、总迁移方向,沿纬度的分布和发震频度随时间的变化,均与地球自转速率变化有成因联系。本文从地球自转加速、减速、匀速的变化趋势进行这方面的观测资料分析,证明地球速率变化是东亚大陆地震的基本动力来源  相似文献   
88.
对郯庐断裂系研究的最新进展作了介绍。郯庐断裂是多期活动、性质多次转换的巨型断裂。最初的启动时间在晚三叠世末,与南北大陆的碰撞有着直接的关系。早期以走滑(左行)运动为主,伴随挤压和拉伸,范围限于华北地块内部。断裂纵向伸展的高峰期为白垩纪到早始新世,这一时期也是裂陷作用最强的时期。始新世以来以挤压作用为主。东亚走滑断裂系各组成断裂性质复杂,不能以中生代左行平移运动简单概括。走滑断裂系的发展和演化与同时期大陆边缘所处的地球动力学环境,也就是与南北大陆的碰撞和古大洋板块的持续俯冲关系密切。新生代以来的构造事件使中生代的构造发生强烈变形变位改造。  相似文献   
89.
利用改进的九层 P-σ模式和 1998年南海季风试验从 5月 1日到 8月31日共 123天的再分析资料对该年的东亚夏季风进行模拟,发现基本的大气环流形势(南亚高压和西太平洋副高)均能模拟出来,但南亚高压模拟偏强,西太平洋副高模拟偏弱。由时间相关系数分析可以发现,该模式对于短期气候模拟(约2个月)效果较好,对于长期积分,则气候飘移较明显;由空间相关系数分析发现,模拟的较差区域位于青藏高原及其相邻的中南半岛西北部等地区。降水的模拟是较差的,五、六月份能模拟出雨带的大致移动,七、八月份模拟的降水明显较观测场偏北。由敏感性试验的分析结果发现,嵌套边界条件的改善对于降水的模拟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90.
通过对位于东亚季风区中东部与西部边缘的两个高分辨率黄土剖面记录的对比研究,发现它们不仅捕捉到了20个Dansgaard Oeschger事件与6个Heinrich事件,而且黄土记录与GRIP冰芯记录的这些快速气候波动基本上是同步的。暗示在整个末次冰期,东亚季风气候同样存在千年—百年尺度上的快速波动。所不同的是,西面的沙沟剖面对这些快速气候波动的反应比东面的王官剖面敏感。结合末次冰期中国黄土记录的先前研究结果,我们发现,自西向东Dansgaard Oeschger旋回的幅度逐渐变小,推测这主要是由西风与东亚夏季风共同作用所造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