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75篇
  免费   510篇
  国内免费   445篇
测绘学   393篇
大气科学   74篇
地球物理   308篇
地质学   2219篇
海洋学   518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319篇
自然地理   995篇
  2024年   26篇
  2023年   88篇
  2022年   138篇
  2021年   160篇
  2020年   109篇
  2019年   144篇
  2018年   79篇
  2017年   106篇
  2016年   102篇
  2015年   113篇
  2014年   250篇
  2013年   187篇
  2012年   222篇
  2011年   213篇
  2010年   222篇
  2009年   211篇
  2008年   211篇
  2007年   197篇
  2006年   159篇
  2005年   141篇
  2004年   142篇
  2003年   152篇
  2002年   168篇
  2001年   149篇
  2000年   100篇
  1999年   103篇
  1998年   79篇
  1997年   80篇
  1996年   100篇
  1995年   82篇
  1994年   92篇
  1993年   72篇
  1992年   77篇
  1991年   88篇
  1990年   104篇
  1989年   90篇
  1988年   17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2篇
  1952年   4篇
  1948年   4篇
  1946年   2篇
  1945年   4篇
  1942年   1篇
  1941年   4篇
  194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天山奎屯河哈希勒根51号冰川表面运动特征分析   总被引:14,自引:14,他引:14  
奎屯河哈希勒根51号冰川位于新疆奎屯市以南的天山依连哈比尔尕山北坡, 奎屯河上游支沟哈希勒根河源区. 1999年8月, 在该冰川上布设了用于冰川运动和冰川物质平衡观测研究的测杆18根, 并进行了冰川表面运动、冰川物质平衡和冰川末端变化的首次观测. 根据2000年8月和2001年8月的冰川运动观测资料, 分析了奎屯河哈希勒根51号冰川的运动特征和冰舌末端的变化状况. 结果表明: 奎屯河51号冰川应属于亚大陆型冰川; 1999/2000年度和2000/2001年度的表面运动值不大, 最大流速点的年运动速度为3.15 ma-1; 运动速度垂直分量UZ的变化规律同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的变化规律相同, 即消融区的显出流作用和积累区的显入流作用. 该冰川的冰舌末端处于相对稳定的退缩状态, 1964-1999年间平均退缩量约为1.4 m*a-1, 而1999-2001年间的平均退缩量为5.0 m*a-1, 反映出冰川退缩增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92.
裴文中教授是中国冰缘地貌研究的启动者,他在近半个世纪前发表的两篇论文紧跟国际科学研究发展形势,详细阐述了冰缘作用的特点、过程及其对解决中国东部第四纪古冰川问题的意义。裴老最主要的贡献在于他当时强调了在古冰缘研究中综合分析环境背景的重要性,而不是孤立地研究冰缘现象,这种在地学研究中必须遵循的原则,对于现在的科学研究工作者仍然有很大的启示。  相似文献   
93.
分析了西北地区水资源状况,认为西北有丰富的地下水资源和巨大的“固体水库”-冰川和雪峰。提出了在试验成功的基础上变“固体水库”为液体水库,就地取水,改造大西北的设想。  相似文献   
94.
本文着重论述了区内地震、地面变形、崩塌、滑坡、泥石流、土壤侵蚀、地方病等主要地质灾害发育现状;分析了它们发生和发展的地质环境背景。包括自然地理、地质地貌、构造、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并对人类经济活动引起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土壤侵蚀发展趋势、地面变形等问题进行了预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主要地质灾害采取的防治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95.
广西地质构造稳定性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简述了广西现代地貌,活动断裂,活动盆地特征及地震活动概况,将广西地质构造稳定程度划分为稳定,较稳定,较活动3个一级区和相应的10个二级带,提出今后可能发生5-6级地震的危险地区。  相似文献   
96.
黄河中游降雨特性对泥沙粒径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卢金发  刘爱霞 《地理科学》2002,22(5):552-556
以黄河中游36个有泥沙粒径资料的水文测站流域为样本,在不同自然地理类型流域划分的基础上,建立了流域泥沙粒径特片与降雨特性的关系。结果表明,在不同类型流域,流域泥沙的粗细与降雨季节性变率和年际变率之间存在着相当好的线性正相关关系;而与年降雨量和降雨不均匀系数之间呈明显的非线性关系。流域地面物质、植被和地貌发育程序等下垫面环境因素对泥沙粒径特性与降雨特性之间关系起着十分重要的控制作用。不同类型流域曲线的斜率各不相同,在图中所处的位置也不相同。  相似文献   
97.
帕隆藏布河流纵剖面演化的最小功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蒋忠信 《山地学报》2002,20(1):26-31
河流地貌最小功原理表明河流纵误时面形态将向力示使流速增大的方向演化,据此推导出矩形流域全程流速的平均值(u^-)与河流纵误时面形态指数(N)的关系式:u^∝-f(N)={1/2-1/[(N 1)(N 2)]}^1/2,f(N)被称为流速函数。这一最小功模式表明河流纵剖面演化方向是N由小变大。以西藏帕隆藏布中上游流域系统、干流全程及Ⅰ级阶地为例,由最小功模式计算的全程流速均值与实测值相吻合,从而检验了上述最小功原理和数学模式。  相似文献   
98.
刘玉振 《地理学报》2002,57(3):374-374
《现代自然地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2月出版)是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马建华教授主持的教育部“高等师范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中的“面向21世纪自然地理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实践”项目的主要成果,该书由著名自然地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郑度先生作序,教育部审定的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之一。  相似文献   
99.
高山增水效应及其水资源意义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丁贤荣 《山地学报》2003,21(6):681-685
根据高山上云、雾、雨、雪、径流等水资源丰富现象,分析了高山冰川、植被、地形等与汽-水作用关系,提出高山增水效应概念和高山区水资源开发与保护的新思路。高大山体及其造成的垂向对流、高山冰川和高山植被共同作用形成了高山增水效应,并形成良性增水系统。山体愈高大,增水效应愈明显。对内陆干旱地区开发利用更多的高山水资源具有意义。  相似文献   
100.
天山1号冰川厚度和冰下地形探测与冰储量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天山乌鲁木齐河源 1号冰川的雷达回波探测 ,清晰地揭示出冰川底部冰 /岩界面的位置及其起伏变化特征 ,显示出雷达波对山地冰川良好的穿透能力和对冰下地形的高分辨能力 ,冰川雷达测厚的误差小于 1 .2 %。研究结果显示 ,1号冰川东支冰川平均厚度为 5 8.77m ,西支冰川平均厚度为 44.84m ,冰体厚度最大值发育于冰川中部趋于主流线位置。冰川冰储量计算表明 ,东支冰储量为 0 .0 5 1 868km3,西支冰储量为 0 .0 2 0 2 1 0km3。表面和底部地形有明显差异 ,主要因冰川动力过程对基岩强烈的地貌作用所致 ,意味着冰床的起伏地形对冰川浅层冰体的运动过程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