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5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32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28篇
地球物理   16篇
地质学   59篇
海洋学   11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11篇
自然地理   10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31.
大气中尺度涡旋的三维螺旋结构理论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文中应用描写大气运动的方程组求得了中尺度涡旋的三维定常流场以及相应的压力场和温度场 ,其中的三维流场构成了物理空间的一个非线性自治动力系统。理论分析和计算表明 :若中尺度涡旋的下层流体呈气旋 (反气旋 ) ,且伴有水平辐合 (散 )的螺旋转动 ,则通过上升(下沉 )运动 ,其上层流体呈反气旋 (气旋 )且伴有水平辐散 (合 )的螺旋转动 ,从而形成中尺度涡旋的三维螺旋结构。这些都与实际大气中的中尺度涡旋结构相似。它充分说明 :在旋转有粘性的大气中 ,为了保证质量守恒 ,必须有这种螺旋结构。  相似文献   
32.
万华岩表层岩溶带岩溶动力系统的特点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万华岩地区碳酸盐岩中普遍发育的非碳酸盐岩夹层,以及“土层+裂隙层”表层岩溶带双层结构对岩溶动力系统和水循环具有显著影响:非碳酸盐岩地段的地下水因其矿化度较低,CO2 含量较高,而具有较强的侵蚀、溶蚀能力,导致岩溶动力系统的物质和能量传输非常活跃,一个岩溶泉年溶蚀量(以CaCO3计)达2795.4kg;由于非碳酸盐岩夹层的普遍存在,不仅阻碍地下水向深循环,而且还有利于土壤、植被的发育。土壤、植被与地表岩溶裂隙网络对区内岩溶地下水还具有较好的调蓄作用,以致使区内有众多的小泉点在地表出露。   相似文献   
33.
流体动力系统是控制油气藏形成和分布的基本单元,在含油气盆地分析中,划分流体动力系统,确定流体动力系统的类型,进而按类型研究不同系统的成藏作用和没气藏分布规律,是指导油气勘探的一条有效途径。而在盆地内进行纵、横向上流体动力系统的划分,是一个基于构造、地层、温度、流体动力和流体化学等方面以及温度-压力关系综合分析的一个十分复杂的资料整理、信息加工和逻辑推理过程,其目的主要是在纵向上把控制油气成藏的不同  相似文献   
34.
大城市商业游憩区形成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文阐述城市商业游憩区研究的意义 ,论述了城市商业游憩区形成的动力 ,建立了城市商业游憩区动力系统结构模型 ,分析了城市商业游憩区形成机制 ,并对大城市建立商业游憩区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35.
中国的全球构造位置和地球动力系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任纪舜  赵磊  徐芹芹  朱俊宾 《地质学报》2016,90(9):2100-2108
现今之中国位于亚洲大陆东南部,西太平洋活动带中段;在全球板块构造图上,中国位于欧亚板块的东南部,南为印度板块,东为太平洋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地质历史上,以中朝、扬子、塔里木等小克拉通为标志的中国主体属于冈瓦纳和西伯利亚两个大陆之间的转换(互换)构造域:古生代时期,位于古亚洲洋之南,属冈瓦纳结构复杂的大陆边缘;中生代阶段,位于特提斯之北,属劳亚大陆的一部分。显生宙中国大地构造演化依次受古亚洲洋、特提斯-古太平洋、太平洋-印度洋三大动力体系之控制,形成古亚洲洋、特提斯和太平洋三大构造域。不论古亚洲洋,还是特提斯,都不是结构简单的大洋盆地,而是由一系列海底裂谷带(小洋盆带)和众多微陆块组合而成的结构复杂的洋盆体系。加之中、新生代的太平洋构造域和特提斯构造域叠加在古生代的古亚洲洋构造域之上,使中国地质构造图像在二维平面上呈现镶嵌构造,在三维空间上呈现立交桥式结构,使中国不仅是亚洲,也是全球构造最复杂的一个区域。不同阶段的地球动力体系在中国的叠加、复合,使多旋回构造-岩浆和成矿作用成为中国地质最突出的特征。因而中国的造山带大多是多旋回复合造山带,成矿(区)带大多是多旋回复合成矿(区)带,大型含油气盆地大多是多旋回叠合盆地。  相似文献   
36.
37.
亚洲地球动力系统的演进与东亚矿产资源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系统阐述了亚洲中部及邻区地球动力系统的演变进程及其所制约的区域地质和成矿特征,并提出了以下新认识和新观点:①在西伯利亚陆块与中朝—塔里木陆块之间的原"古亚洲洋"区域内是全球地史演化中具有双向侧向陆缘增生与垂向增生同时发展的"双向增生"独特地区。②"古中国陆块群"是位于劳亚古陆和冈瓦纳古陆之间独立存在的古陆。由于它的特殊位置而构成了古亚洲洋与特提斯洋的"分水岭"。③地球动力学的"内动力"归根到底来自地球自身的两个方面:一是地球自转和公转形成的离心力(拉张力)与挤压力,它是地球动力学的基础,二是地球内部永不衰败的"高热能库"。当今地震、火山等等,都是地下过饱和的高热能向地表释放的一瞬间转变为强动能的地质事件。④由地球动力系统演变打造的具有不同特征的断裂系统是控矿储矿的良好空间,因此"断裂系统找矿法"是简便有效的找矿方法之一。据此提出了4个理论指导找矿的试点和验证区。  相似文献   
38.
非线性动力系统理论与地貌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跃 《地球科学进展》1995,10(6):605-611
非线性动力系统理论及其基本概念迅速地向地貌领域渗透和发展,使得愈来愈多的地貌学家运用NDS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认识地貌现象和地貌发展,许多地貌系统在时空上都显示出非线性或混沌的行为和方式。这些复杂性可能是地貌系统的不平衡、组成的多样和外界环境的变的结果。  相似文献   
39.
崔玉红 《地震学报》1998,20(4):414-420
旨在探讨工程结构中出现的分形与混沌现象,即探讨工程结构能量系统中地震损耗能量活动强度Ed与地震损耗能量矩活动强度Ie动力系统的分形与混沌现象,在建立了工程结构能量系统、损耗能量活动强度Ed和损耗能量矩活动强度Ie概念的基础上,由纯理论推导发现了Ed和Ie构成的动力系统的混沌现象;理论分析和数值计算又发现了Ed和Ie动力系统的分形现象;依据大量本地实测地震数据获得了具体Ie和Ed动力系统的关联维吸引子d2.二阶Renyi熵k2和平均预报时间尺度1/k2等参数.各参数是其动力系统分形与混沌现象的具体表征,为实际工程结构的抗震理论与分析方法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0.
研究了一类具有良好隐蔽性的一元三次离散动力系统的混沌序列产生情况,提出了混沌序列的异或和置乱加密算法。实验结果证明,该系统所生成的混沌序列有密钥复杂、安全性较高的特点,具有推广应用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