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6篇
  免费   49篇
  国内免费   118篇
测绘学   5篇
大气科学   278篇
地球物理   19篇
地质学   16篇
海洋学   18篇
综合类   9篇
自然地理   2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近116年江淮梅雨异常及其环流特征分析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利用江淮地区1885—2000年近116a梅雨特征量资料和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采用谐波分析、最大熵谱分析、小波分析、合成分析等方法讨论了江淮梅雨特征量的年际-年代际变化特征及梅雨异常的环流特征。结果表明;江淮梅雨特征量存在显著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入梅日期、出梅日期、梅雨期长度呈显著上升的长期变化趋势,梅雨量和梅雨强度长期趋势变化不明显;梅雨特征量均存在多时间尺度的振荡周期,入梅日期具有准24a、准5a和准3a的显著周期;出梅日期具有准35a、准22a和准5a的显著周期;梅雨量具有准40a、准15a、准9a和准3a的显著周期。丰梅年南亚高压中心强度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增强。枯梅年则反之。  相似文献   
102.
南亚季风降水的双极振荡*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文章利用气象资料揭示在印度半岛南部和北部,南亚季风降水变化在10年尺度以上呈翘翘板变化形式;利用更长的季风降水资料,即300年的喜马拉雅山达索普冰芯降水记录和印度半岛南部石笋降水记录,发现印度南部和喜马拉雅山季风降水呈双极振荡行为。自1700年以来,喜马拉雅山,即印度北部(或印度半岛南部)季风降水经历了1700~1764年期间的减小(或增加)趋势,1764~1876年期间的增大(或减小)趋势,1876~2000年期间的减小(或增加)趋势。同时,发现印度半岛南部的季风降水同北半球温度变化具有相同的变化特征,而喜马拉雅山季风降水同北半球温度变化具有相反的变化特征。南亚季风降水的这种南北翘翘板变化形式,与跨赤道气流有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03.
张赤军  方剑 《地球物理学报》1996,39(Z1):114-120
根据西藏与南亚地区重力大地水准面的分布,对其相应的场源作了分析.其中除分别来自地球表层的地质构造和深部的核幔起伏外,剩下的主要部分可能是由密度较小的地幔热柱所形成,地幔热柱中心位置处于东经82°和纬度0°附近,这和该处的热流密度异常位置十分吻合.所反演的热柱有关参数:上顶深100km,下底深2850km,半径100km,与周围地幔的密度差为30kg/m;另外,还讨论了在对流状态下该地幔热柱引起的动力效应,计算出对流速度和剪切力分别为4.8-48cm/a和11-110MPa,该力对我国岩石层应力场的构成和青藏高原的隆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04.
为了进一步统一分析夏季100hPa南亚高压脊线和中心位置与西北地区降水的关系,利用1970~1985年7~8月逐日历史天气图及降雨量等资料,统计了南亚高压脊线和中心活动的基本特征;划分了逐日东、西部型及带状型南亚高压及持续的东、西部型南亚高压过程,还区分了西北区东、西部的多雨、少雨日。结果表明:南亚高压脊线和中心位置(特别是持续的东、西部型南亚高压过程)与西北区东、西部多雨和少雨过程有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05.
分析1970 ̄1992年9 ̄10月100hPa历史资料和陕南地区平均面雨量资料。结果表明,500hPa形势及台风活动对100hPa南亚高压变化具有较大影响,且能造成陕南地区秋季(9 ̄10月)降水。  相似文献   
106.
张琼  钱正安 《高原气象》1997,16(1):52-62
为了进一步统一分析夏季100hPa南亚高压脊线和中心位置与西北地区降水的关系,利用1970~1985年7~8月逐日历史天气图及降雨量等资料,统计了南亚高压脊线和中心活动的基本特征,划分了逐日东,西部型及带状型南亚高压及持续的东,西部型南亚及压过程,还区分了西北区东,西部的多雨,少雨日,结果表明:南亚高压脊线和中心位置(特别是持续的东,西部东型南亚高压过程)与西北区东,西部多雨和少雨过程有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07.
对苏北含油盆地下第三系古环境和古气候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费富安 《沉积学报》1988,6(1):21-28
本文从以下几方面探讨苏北含油盆地下第三系古环境和古气候:主要根据下第三系碳、氧稳定同位素研究成果;其次根据1.钙质超微化石;2.介形类化石分布特征;3.孢粉鉴定结果;4.有孔虫出现的特点;5.Ef2、Ef4的有机地球化学条件相互佐证而得出的。通过上述分析,表明苏北含油盆地下第三系的古环境是以河湖相为主体,仅在Ef2、Ef4时期曾经受间歇性的海漫,形成混合型的沉积环境,使古盐度相对增高。本区下第三系沉积时的古气候属南亚热带的气候,年平均温度为21℃。  相似文献   
108.
青藏高原季节冻融过程与东亚大气环流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4,自引:1,他引:3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青藏高原46个气象站的最大冻土深度观测资料、中国160个气象站降水资料和NCAR/NCEP资料,对青藏高原冻土的季节性冻融过程进行合成分析,发现青藏高原土壤的季节冻融过程对青藏高原上空及东亚大气环流有显著的影响,在高原最大冻土深度较小的年份中,7月份,南亚高压强且偏西,500hPa印度低压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弱且偏东,高原南部的东风较强;最大冻土深度较大的年份,南亚高压弱且偏东,印度低压弱,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且偏西. 在不同的冻融年份,850hPa上纬向风的差异显著区反映了西南季风的活动. 最大冻土深度与中国夏季(7月份)降水有3条显著相关带,雨带的分布与中国夏季平均雨带相吻合. 由此,青藏高原季节冻融过程引起的水热变化是影响东亚气候的一个重要外源.  相似文献   
109.
南亚高压与偏北风急流出口区的暴雨生成机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MM4中尺度模式,模拟了1998年7月21日08:00~22日08:00(北京时),一次西北风急流的暴雨过程。分析发现,西北风高空急流与南亚高压环流形成的辐散辐合场导致一对中尺度正反环流的生成,使暴雨得以维持与加强。在暴雨区北部,中高层条件性对称不稳定可使下沉运动加速,对北支环流的维持起关键作用;雨区南部,南支环流圈的维持与高层北风中心的加强有关。北支环流圈的加强以及动量下传使暴雨区北部低层的北风分量维持。该北风分量与雨区南部环流的南风分量形成低层辐合。  相似文献   
110.
利用攀枝花市长年代、高质量的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攀枝花的气候特点,把分析结果与一些著名旅游城市比较,发现攀枝花市"冬暖"得天独厚,它是本地区旅游业开发的主要自然资源之一.然而,为了使旅游业成为近期本市经济的一个快速增长点,必须大力发展特色旅游.从长远的观点看,为了使全市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在发展生态观光旅游的时候,我们必须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那么未来攀枝花市的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资源环境将进入良性循环,从而找到具有攀枝花市特点的旅游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