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7篇
  免费   55篇
  国内免费   165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4篇
地球物理   25篇
地质学   342篇
海洋学   31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12篇
自然地理   21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3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81.
页岩基质孔隙主要包含有机孔隙和无机孔隙,页岩油气在有机孔隙和无机孔隙中的渗流机理不同,对页岩中有机孔隙和无机孔隙的微观结构进行定量表征具有重要意义.首先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简称SEM)实验分别获取具有代表性的页岩无机孔隙和有机孔隙扫描电镜图像,其中,无机孔隙相对较大,其图像的分辨率较低,有机孔隙相对较小,其图像的分辨率较高;然后,通过图像处理和马尔可夫链蒙特卡洛(Markov chain Monte Carlo,简称MCMC)法重构出相应的无机孔隙数字岩心和有机孔隙数字岩心,并提出局部叠加法构建同时包含无机孔隙和有机孔隙的页岩基质孔隙数字岩心;最后对无机孔隙数字岩心、有机孔隙数字岩心和基质孔隙数字岩心的结构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局部叠加法构建的页岩基质孔隙数字岩心能够同时描述页岩中的无机孔隙和有机孔隙结构特征,无机孔隙本身连通性较差,有机孔隙本身连通性较好,有机孔隙的局部孔隙度和局部渗透率较高,对页岩中的流体渗流有着重要作用.该方法为页岩中不同的孔隙结构特征描述和油气在纳米尺度孔隙中的传输模拟提供了一个可靠的研究平台.   相似文献   
82.
蔬菜农药残留GC-MS分析方法改进与基质效应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改进了国家标准GB/T5009.20-2003和农业部标准NY/T761-2004中的2种样品前处理方法,适用于GC-MS多农药残留检测,并探讨了基质效应的影响。使用GC-MS-SIM检测,做到了快速准确地检测多种农药残留、排除假阳性;采用基质标准结合单点校正进行定量分析,解决了保留时间的漂移,基质增强效应和个别有机磷农药拖尾的问题。建议使用农业部标准的改进方法进行多种农药的检测,而在甲胺磷或乙酰甲胺磷的单项检测中使用国标改进方法。采用2次脱水的国标改进方法,加标回收率在70%~105%;采用丙酮 正己烷混合溶剂溶样的农业部标准改进方法,加标回收率在90%~105%(甲胺磷和乙酰甲胺磷在65%左右),2种方法的相对标准偏差均在15%以内。  相似文献   
83.
富钴结壳定年简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富钴结壳生长通常十分缓慢,其速率一般为几mm/Ma。因此这些结壳提供了成矿环境(海水、沉积物等)的长期历史记录。然而,富钴结壳完整、精细定年的可靠性仍然是一个问题。为此,国外学者采用了多种方法对结壳进行定年,井得到其生长速率。以下分别介绍这些方法的原理、应用及其优、缺  相似文献   
84.
海洋细菌在不同基质表面微生物粘膜中的组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青岛近岸海区两个不同地点 ,分别进行浸海挂片实验研究四种不同基质表面 (玻片、钢片以及涂有防污漆、防锈漆的玻片 )微生物粘膜中细菌组成。从不同基质表面微生物粘膜中共分离32 3株附着细菌 ,大多数为杆状或球杆状革兰氏阴性细菌 ,且大部分具有鞭毛。依据形态及生理生化特征将革兰氏阴性细菌鉴定到属 ,分别属于气单胞菌属 ( Aeromonas)、发光杆菌属 ( Photobacteri-um)、莫拉氏菌属 ( Moraxella)、假单胞菌属 ( Pseudomonas)、弧菌属 ( Vibrio)和产碱菌属 ( Alcali-genes)等 12个属 ,其中气单胞菌属是优势菌属。不同基质表面 ,微生物粘膜细菌组成不同  相似文献   
85.
为反映非饱和地基土变形全过程,以某基础工程非饱和土为研究对象,开展固结排水三轴压缩试验。研究发现,非饱和土的偏应力-应变曲线形态近似双曲线,基质吸力对土体力学行为影响十分明显,基质吸力越大,土体偏应力越高。根据非饱和土变形特性及工程特点,选取邓肯-张双曲线模型作为基础模型,引入统计损伤理论,假设非饱和土微元强度服从Weibull概率密度分布,建立邓肯-张统计损伤模型。通过搭建初始切线模量与基质吸力的联系,建立一种新的考虑基质吸力的非饱和土邓肯-张统计损伤模型。给出参数解析方法,得到Weibull分布参数经验表达式,从而修正模型。分析不同基质吸力条件下非饱和土损伤累积规律,采用所建模型和传统邓肯-张模型对比验证非饱和土偏应力-应变试验曲线,证明所建模型的可行性和合理性。研究成果为非饱和土的力学特性研究及辨识模拟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86.
高陡岩质边坡立地条件差,水热容量小,不具备植物生长所必需的土壤环境,其生态修复是目前山体生态恢复的一大难题。针对江苏连云港云山风景区马涧通道生态修复的需要,选取3种不同黏合剂进行喷播修复,开展生态修复基质试验研究,分析采用不同黏合剂的生态修复基质的施工及效果等情况,为后续马涧通道边坡生态修复工程的整体实施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7.
地表基质综合调查评价是支撑自然资源管理和服务宜林宜草、宜耕宜荒的基础性工作。关于地表基质综合调查的理论基础、目标定位、科学内涵、填图方法及分类分层等是目前探索的焦点与热点。文章在近年来承德生态文明示范区地表基质综合调查与多尺度填图的基础上,结合全国不同典型地区地表基质调查研究试点工作,进一步厘清了地表基质的科学内涵与支撑服务目标,建立了地表基质第三级分类方案和填图单元及命名方式,提出了地表基质调查中生产层、生态层和生活层的深度范围,最后从支撑塞罕坝地区植树造林和坝上地区狼毒草生态防治两个案例揭示了地表基质对植被群落的约束作用。研究成果可为深入理解地表基质的科学意义和开展全国范围的地表基质调查、监测、评价、区划提供基础参考。  相似文献   
88.
地表基质调查与编图是当前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中的全新领域,但如何开展还缺乏统一的行动指南。在总结地球关键带理论和地表基质调查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充分借鉴区域地质、工程地质、第四纪地质、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等调查与编图表达方式,以承德坝上高原如意河流域为研究区,探索建立了基于地球关键带理论的地表基质调查与图件编制方法。基于野外调查结果,将如意河流域划分为玄武岩、安山岩、凝灰岩、流纹岩、冲洪积砂砾石、残坡积砂砾石、风积沙、湖积淤泥和沼积淤泥等9种地表基质类型,研究了不同类型地表基质的分布特征、调查和监测指标,编制了风积沙厚度空间分布图、地表基质与地表覆盖层耦合关系图和地表基质层图。地表基质厚度空间分布图可展布不同类型地表基质厚度的空间分布特征,地表基质与地表覆盖层耦合关系图可直观刻画地表基质的剖面结构特征和理化性质对地表覆盖生态要素的约束作用,地表基质图能系统地反映地表基质与地表覆盖层的结构、展布、特征和耦合关系。地表基质系列图件是岩-土-水-生等地球关键带多圈层交互作用在地质图上的反映。该研究可为在全国范围开展地表基质调查与编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9.
垃圾填埋场渗滤液中的重金属与土体发生物理化学反应,可能导致土体微观结构的改变,重金属等有毒物质得以扩散、运移,威胁人体健康和周边环境。为探究重金属污染对黄土宏观持水性及微观结构的影响,采用轴平移技术测得铅污染黄土的土-水特征曲线。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压汞(MIP)、X射线衍射(XRD)和Zeta电位试验,阐明细观结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铅污染黄土的进气值随铅离子浓度的增加而减小,当铅污染浓度由0 mg/kg增加至2 000 mg/kg时,进气值从19.18 kPa下降至12.12 kPa;铅污染导致持水性能降低,渗透系数随铅离子浓度的增加而增加,饱和渗透系数从7.92×10–8 m/s增加到3.73×10–7 m/s;铅污染引起的物理化学反应及Zeta电位的降低导致絮凝结构形成,小孔隙占比减小,中孔隙占比增加;铅污染引起的微观结构演化与宏观持水性和渗透性具有良好的对应关系。该研究结果可为重金属污染场地非饱和渗流及溶质运移等问题的研究提供重要参数。  相似文献   
90.
泥石流在流经卡口段沟道时常出现暂时堵塞现象,并伴随着流量放大效应。文章通过典型卡口段泥石流野外调查和室内水槽试验,研究卡口段泥石流堵塞效应的影响因素与成因机制。研究显示:卡口段泥石流堵塞效应引起的流量放大或因松散固体物源堆积而产生的流量衰减,均与卡口部位的几何条件、泥石流流体、沟域特征、是否存在附加松散物源有关。单纯卡口的存在多为泥石流流量衰减的正面因素,而是否有松散物源的加入则是卡口段泥石流的堵塞效应发生的关键因素。此研究对认识泥石流在微地貌突变动、堆积规律,完善泥石流防治技术规程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