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3篇
  免费   32篇
  国内免费   23篇
测绘学   2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8篇
海洋学   201篇
综合类   18篇
自然地理   6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5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大亚湾大鹏澳养殖海区水化学指标的变化与营养状况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1994年7月和10月,1995年1月和4月对大亚湾大鹏澳美殖海区的现场调查,统计了各水化学指标的变化范围和平均值,讨论了N/P值的季节变化;以COD,TIN,PO4^3-P和Chl-a为分析指标,用营养状态质量指数(NQI)分析了该海区的营养状态,并用叶绿素法估算了养殖海区的初级生产力。  相似文献   
32.
大亚湾3种重要经济鱼类包括黑鲷Sparusmacrocephalus、平鲷Rhabdosargussarba和细鳞Theraponjarbua的多项温度指标进行室内热效应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在驯化温度为25—33℃条件下,黑鲷、平鲷和细鳞3种鱼类的起始致死温度分别为34.96─36.42,34.78─35.62,38.75─39.39℃;最高起始致死温度分别为36.35,35.52℃和39.32℃;临界热最大值分别为38.08─40.50,38.28─40.40℃和42.40─43.64℃;最适生长温度分别为28,28℃和32℃;生长的最高周平均温度分别为30.78,30.51℃和34.44℃;短期暴露最高温度分别为34.04,33.57℃和37.90℃。根据黑鲷、平鲷和细鳞的多项温度指标,结合这些鱼类的生活习性分析和大亚湾基本环境特征的调查资料,就大亚湾核电站温排水对渔业资源影响的热效应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33.
Chemical forms of phosphorus in the sediments of the Daya Bay, the Zhujiang River estuary, and the Xiamen Bay are measured with extraction solutions of MgCl2, NaOH, and HCl. Their availabilities to Chlorella sp. and Isochrysis galbana are estimated by using sediments as the sole source of P in the bioassay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ntents of total phosphorus (TP) in these sediments are 449.3, 650.1 and 643.9 mg/kg, respectively. The contents of non-apatite inorganic P (NAIP) extracted with MgCl2 and NaOH from 3 sediments are 168.8, 146.6 and 118.1 mg/kg,respectively, and account for 18.3%~32.6% of TP. The phosphorus extracted with HCI solution is greater than that extracted with NaOH solution and the lowest extracted P is MgCl2-extractable P. The greatest relative growth rates of Chlorella sp. and Isochrysis galbana cultured with sediments are in the range of 4.3%~26.9%. The increasing biomasses of these algae correspond to NAIP and AAPP (the estimated algal-available particulate P). AAPP accounts for 42.4%~78.2% of NAIP, 21.1%~27.1% of total inorganic P, and 11.8%~20.3% of TP, respectively.  相似文献   
34.
大亚湾一次赤潮生消期间浮游植物群落变化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2003年8月12日至29日,广东省大亚湾的哑铃湾海域发生了小规模的赤潮,经现场跟踪监测发现是由锥状斯氏藻Scrippsiel latrochoidea和海洋卡盾藻Chattonella marina形成的混合赤潮。8月13日浮游植物群落由锥状斯氏藻占绝对优势,密度达6.52×106cells·L-1,占总细胞数量的99%以上;8月19日为赤潮高峰期,锥状斯氏藻密度最高时达5.59×107cells·L-1,约占总细胞数量的91%;而海洋卡盾藻在8月20日密度达到最大值1.17×107cells·L-1,约占总细胞数量的28%。以锥状斯氏藻、海洋卡盾藻占总细胞数量比例的不同,可将各站分为锥状斯氏藻控制区、海洋卡盾藻控制区及混合区3类,随环境条件的不断变化,这2种藻的数量随之变化,此3类区也处于变化之中。与海洋卡盾藻相比,锥状斯氏藻更适于在温度较高、盐度较低的情况下生长。还初步探讨了赤潮长时间持续的原因。  相似文献   
35.
2015年夏季开展了大亚湾悬浮颗粒有机物碳(POC)、氮含量(PN)及其同位素组成的研究,结果表明,δ13CPOC和δ15NPN的变化范围分别为-25.7‰~-17.4‰和-6.3‰~10.4‰,平均值分别为-20.2‰和8.2‰。大亚湾悬浮颗粒有机物含量及其碳氮同位素组成的空间变化反映了不同有机质来源的影响:喜洲岛附近海域表现出高POC、PN、δ13CPOC和δ15NPN的特征,指征着浮游植物水华的主导贡献;东北部范和港附近海域具有高POC、PN、低δ13CPOC和高δ15NPN的特征,反映了河流/河口水生有机物的影响;湾顶白寿湾附近海域的δ13CPOC和δ15NPN出现低值,体现了陆源有机质和人类污水排放的影响。借助δ13CPOC和δ15NPN的三端元混合模型,定量出海洋自生有机质、陆源有机质、河流/河口水生有机质等3个来源的贡献平均分别为70%、13%和17%,其中海洋自生有机质是夏季大亚湾悬浮颗粒有机物的最主要来源。从这3种来源颗粒有机物含量的空间变化看,海洋自生有机质含量由湾内向湾外减少,与初级生产力的空间变化相对应;河流/河口水生有机质含量在大亚湾东北部出现高值;陆源有机质含量在表、底层出现不同态势,表层陆源有机物含量在湾中部海域最低,而底层则呈现出自湾内向湾口增加的趋势,主要受控于离岸距离和珠江冲淡水、粤东沿岸上升流输送的影响。  相似文献   
36.
苗莉  颜文  钟立峰  徐维海  颜彬 《地球科学》2012,37(1):139-144
为了全面理解大亚湾海域环境典型重金属污染水平以及潜在的生态危害, 以海水-沉积物-马尾藻为系统研究对象, 分析重金属污染元素Cu、Pb、As在大亚湾表层沉积物、海水、马尾藻以及细胞超微结构中的地球化学和生物地球化学特征, 结果表明, 沉积物和海水中Cu、Pb、As的平均含量均未超过国家一类质量标准, 部分站位因外源输入含量较高.生物富集系数表明, 马尾藻对重金属吸收大小顺序为As>Pb>Cu, 且表现出对砷较强的富集吸收能力.透射电子显微镜下, 大亚湾重金属元素生物地球化学效应主要表现为马尾藻细胞超微结构异常和变形, 并出现大量黑色电子致高密度体.能谱分析表明, Cu、Pb、As等重金属元素以电子致高密度体的形式淀积在马尾藻细胞的内部组织结构中, 对细胞超微结构有损伤诱变作用, 为大亚湾生态环境提供早期预警信号.   相似文献   
37.
于2005年3月至2006年4月在大亚湾的大鹏澳养殖区采用沉积物捕捉器,对甲藻孢囊形成和水温、盐度、营养盐含量等环境因子进行了周年调查,探索该区孢囊形成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在一年的沉积物捕捉器研究中,共分析鉴定出27种甲藻孢囊类型,锥状斯氏藻Scrippsiella trochoidea孢囊为该区最优势孢囊类群,从孢囊的组成显示了该区的污染是以养殖和生活污染为主.孢囊形成没有明显的季节分布特征,两个站年平均为1.07×10<'5>cysts·(m<'2>·d)<'-1>.高、低温都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孢囊的生成,氮限制对孢囊的形成具有明显促进作用.首次发现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孢囊在冬季形成的高峰,最高值达4.26×10<'5>cysts·(m<'2>·d)<'-1>.这说明核电站温排水冬季高水温对大亚湾生态环境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38.
1998年11月对大亚湾大鹏澳网箱养殖海区定点24h连续观测,测定了痕量金属、营养盐、溶解氧和盐度等项目;利用质量平衡实验验证了切向超滤实验对痕量金属回收的可行性;分析了不同粒径微粒上痕量金属与水环境要素的周日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39.
利用2000年3月大亚湾环境现状调查的资料,对大亚湾底栖生物体中残毒量进行现状与历史资料比较分析,评价底栖生物受重金属污染的程度及其食用质量,结果表明,该水域底栖生物未受重金属污染,但甲壳动物和软体动物体中Cu和Zu具有潜在的严重积累问题;甲壳动物和软件动物体中Cd含量已超过人体消费标准,应引起有关部门的警惕。  相似文献   
40.
2011~2012年度大亚湾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的季节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2011年12月至2012年11月采集了大亚湾海域9个站位表层水样, 对大亚湾海域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进行了周年调查。本次调查共鉴定出浮游植物93种, 其中硅藻门40属55种, 甲藻14属33种。秋季浮游植物种类较为丰富, 春季和夏季较低。浮游植物细胞密度为41~396个/mL, 年平均值为72.5个/mL。浮游植物细胞密度夏季较高, 春季较低。硅藻是浮游植物优势类群, 年均占浮游植物总细胞密度的83.6%, 优势硅藻主要有拟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spp.)、丹麦细柱藻(Leptocylindrus danicus)、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等。甲藻细胞密度一般较低, 各季节甲藻的百分比含量为1.5%~32.6%, 春季血红哈卡藻(Akashiwo sanguinea)大量出现, 最大细胞密度高达82.3 个/mL。浮游植物种类多样性指数(H′)和均匀度(J)在冬季和秋季较高, 夏季较低; 远岸站点较高, 近岸站点较低。研究结果说明虽然大亚湾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仍以硅藻占据优势, 但甲藻种类与数量及百分比具有明显上升的趋势, 同时近岸海域的富营养化导致了浮游植物种类多样性的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