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9篇
  免费   74篇
  国内免费   44篇
测绘学   32篇
大气科学   48篇
地球物理   54篇
地质学   223篇
海洋学   98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23篇
自然地理   98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43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46篇
  2011年   39篇
  2010年   43篇
  2009年   36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2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1篇
  1978年   1篇
  1954年   1篇
  193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22.
天津市250m低层大气风廓线模式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用天津250m气象塔的风廓线观测资料,检验了M-O相似理论的近地层风廓线模式。结果认为,在中性和不稳定条件下,使用近地层计算得到的L和U_*,M-O相似模式可以较好地推广应用。对稳定层结,用Yokoyama等人提出的U_*一级近似表达式替换常通量层公式中的相应量后,U_*和u/z之间的关系在风向随高度没有明显偏转的层次中仍然成立并且至少可推广应用到120m。  相似文献   
23.
天津及邻区1999~2000年地震震源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中使用的是天津市、河北省地震台的 P,Pn波初动方向资料 ,研究了 1 999~ 2 0 0 0年发生在天津及邻区的 4个地震的震源机制。其中 1 999年 8月 1 1日河北省大城县 ML 3.1地震发生在大城断裂上 ,震源机制解的节面 (走向 2 0 8°,倾角 54°,滑动角 1 2°)与大城断裂的走向一致。2 0 0 0年 1月 2 6日蓟县 ML 3.3地震发生在蓟县 -邦均断裂上 ,震源机制解的节面 (走向 2 85°,倾角 77°,滑动角 1 38°)与蓟县 -邦均断裂的走向一致。表明这两个断层在活动 ,这两个地震发生在多年来 (有感 )地震不多的地区 ,并且是发生在首都圈中部 ,应该引起注意  相似文献   
24.
本文测定了天津地区1985—1990.9年间M_L=3.0以下小震的震源参数,共125次。结果表明:地震应力降△σ一般都不高,多数低于1.3Mpa;区域剪切应力和地震应力降均有明显的增高趋势。1989年末开始下降。由P波测定的介质Q值蓟县平均为350,宝坻、宁河、静海为250,天津西稍高。小震平均震源机制主压应力轴由北西9°,向西偏转26°。这些变化,不仅反应本地区应力调整过程,而且是华北区域应力变化过程的局部显示。  相似文献   
25.
从天津大地构造特征和地层分布入手,综合分析了岩溶热储特征.认为天津地区主要大地构造格局从西北向东南依次为冀中拗陷、沧县隆起和黄骅拗陷,主要断裂有北东向的沧东断裂、天津断裂以及北西向的宁河-宝坻断裂.岩溶地热田主要分布在沧县隆起上,发育了王草庄、大城、潘庄、双窑和小韩庄凸起等地热田.研究认为蓟县系雾迷山组在天津全境普遍分布,岩性为深灰色粗晶白云岩、隧石条带状白云岩,裂缝岩溶发育,孔渗性较好,是主要热储层.寒武系、奥陶系热储在沧县隆起核部大面积缺失,在其他地区广泛分布,是主要热储层之一.沧县隆起的热流值较周围地区高,地热水的来源主要为北部蓟县山区,热水运移的最重要通道是大断裂以及不整合面.  相似文献   
26.
冀战波  王宝善 《地球物理学报》1954,63(11):4097-4113
2015年8月12日天津滨海新区发生的强烈化学品爆炸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天津爆炸产生了清晰的大振幅面波信号,分析结果表明这组信号由基阶和高阶面波组成,可以追踪到约135 km外的远处台站.利用这组面波信号分别开展了以下研究:(1)利用附近三个台站记录的四个单频基阶Rayleigh波信号对爆破事件的绝对位置进行了网格搜索,结果与利用GPS测量的位置相差仅0.498 km;(2)分别利用网格搜索和主事件定位法,对两次子事件的相对位置进行了确定,距离约75 m左右,与前人研究结果吻合;(3)从面波记录中测量到36条基阶Rayleigh波、49条第一高阶Rayleigh波、9条基阶Love波和29条第一高阶Love波的频散曲线,并进一步反演获得研究区域地下4 km内的S波速度结构.反演结果显示地表处S波速度低至0.375 km·s-1,在小于1 km的浅地表速度梯度较大,符合典型的盆地结构特征.本文的研究结果为类似爆炸等突发事件快速定位提供了新的思路,有助于灾后救援的迅速展开;同时得到天津滨海新区及周边浅层精细的速度结构,对于地震灾害评估有很大帮助.  相似文献   
27.
28.
天津蓟县雾迷山组高频旋回沉积特征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天津蓟县剖面的中元古界雾迷山组是一套厚达3 300 m的碳酸盐岩地层,其中广泛发育具有近似对称相序组构的雾迷山旋回层,属于特殊的环潮坪型碳酸盐米级旋回层序。在对旋回层内部岩石成因单元的类型及组合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雾迷山旋回层的基本模式和沉积环境模式,并对成因单元的岩石磁化率特征及其对高频旋回的反映进行了探索。认为雾迷山旋回层为沉积环境的水深由较浅—较深—较浅—暴露条件下的沉积,可能代表真正的沉积旋回;其成因单元之间具有明显的有序叠置形态,表明它有可能是与米兰柯维奇旋回具有成因关联的高频率海平面变化所控制的自旋回沉积作用的产物。  相似文献   
29.
天津新生界固结特征与地面沉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大量的室内试验和大港油田测井资料的分析和总结,从地层的固结状态和固结阶段两个方面系统分析了天津地区新生界固结特征与地面沉降的关系,认为:天津新生界地层在原始应力状态下,除滨海地区第一海相地层和坳陷区局部2500m以下地层为欠固结状态外,其余基本为正常固结;但在地下水长期超采区,长期超采的含水组地层为超固结状态。1000m以浅的地层处于初期压实阶段,仍会有较多的孔隙水被排除,而导致比较明显的地面沉降。  相似文献   
30.
基于情景分析的天津市滨海新区地面沉降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鉴于地面沉降演化的地质系统渐变性特征,从主要致灾因子考虑建立地面沉降数值模型。设计3种地下水开采情景,编译计算机程序预测地下水位动态变化过程中的地面沉降值。至2020年,在最不利、适中和最理想3种情景下天津市滨海新区最大累计沉降量分别达640 mm、520 mm和150mm;全区平均累计沉降量分别达268 mm、177 mm和95 m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