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14篇
  免费   401篇
  国内免费   271篇
测绘学   121篇
大气科学   371篇
地球物理   437篇
地质学   717篇
海洋学   166篇
天文学   1313篇
综合类   111篇
自然地理   450篇
  2024年   32篇
  2023年   88篇
  2022年   72篇
  2021年   82篇
  2020年   86篇
  2019年   81篇
  2018年   64篇
  2017年   41篇
  2016年   54篇
  2015年   86篇
  2014年   166篇
  2013年   130篇
  2012年   178篇
  2011年   152篇
  2010年   156篇
  2009年   148篇
  2008年   132篇
  2007年   101篇
  2006年   106篇
  2005年   108篇
  2004年   82篇
  2003年   107篇
  2002年   108篇
  2001年   107篇
  2000年   87篇
  1999年   123篇
  1998年   88篇
  1997年   118篇
  1996年   107篇
  1995年   109篇
  1994年   97篇
  1993年   97篇
  1992年   100篇
  1991年   86篇
  1990年   65篇
  1989年   70篇
  1988年   16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14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2篇
  1964年   3篇
  1963年   3篇
  1962年   2篇
  1961年   3篇
  1944年   1篇
  1941年   1篇
  193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东湖作为我国乃至世界第二大城中湖承载着武汉城市发展的历史脉络与精神内涵.本文从地质构造、气候演化、江湖相互作用和人类活动等方面对东湖的成因和演化进行了研究,认为东湖既是一个"构造湖",又是一个"壅塞湖",它的形成受多期构造运动叠加影响,印支运动至喜马拉雅运动过程中引起的褶皱变形、盆岭构造、凹陷盆地、大别山隆升等为东湖形成奠定了地质基础.东湖的形成与长江的关系密切,是中更新世以来地壳垂直升降和气候环境变化过程中江、湖相互作用的结果,最终在人类工程活动过程中形成现今的几何形态.不同时期的遥感影像显示出人类工程活动已成为不容忽视的地质营力,对东湖发展演化的影响无论是强度还是速度都远超自然地质营力作用,按照"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开发利用和保护东湖是人类的唯一选择.  相似文献   
102.
地下水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中起着主导作用。柴达木盆地北缘的大柴旦湖地处西北干旱区,其生态环境较为脆弱,了解该地区的地下水水化学演化特征,对这一生态敏感地区的地下水可持续利用至关重要。本研究通过采集该地区28 个具有代表性的水样,运用数理统计、Piper图、Gibbs图、离子比值、饱和指数和反向水文地球化学模拟等方法,分析了研究区地下水水化学类型分布特征,探讨了地下水水化学演化过程中的水岩作用。结果表明:(1)由山前冲洪积扇到大柴旦湖,地下水水化学类型由HCO3·Cl·SO4-Na·Ca型向SO4·Cl-Ca·Na、Cl-Na型演化转变,总溶解固体物含量由小于1 g/L增至380 g/L以上。(2)Gibbs图、主要离子比值分析及饱和指数表明,研究区地下水水化学特征主要受水岩作用和蒸发结晶作用控制,沿地下水流路径上,主要发生了岩盐、石膏的溶解,方解石的沉淀,白云石和长石的溶解或沉淀。氯碱指数、[(Na++K+)-Cl-]与[(Ca2++Mg2+)-( HCO 3 -+ SO 4 2 -)]关系表明,阳离子交换作用也影响着该地区地下水水化学组分的形成。(3)通过反向水文地球化学模拟,定量验证了地下水径流过程的主要水-岩作用。  相似文献   
103.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一年中太阳在天球黄道圆上位置划分出来的24段等长时间的总称。每段15度,各相应约15天。二十四节气的名称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相似文献   
104.
杜娟  文莉娟  苏东生 《高原气象》2019,38(1):101-113
湖泊模式为青藏高原湖-气相互作用研究提供了有效方法,而驱动数据对模拟结果影响显著,但目前用来驱动模式的再分析资料对高原不同地区湖泊的适用性依然不够清楚。利用野外观测数据、M ODIS地表温度数据和WRF耦合的一维湖泊模式,对比分析了中国区域高时空分辨率地面气象要素驱动数据集(简称ITPCAS)、ERA-Interim和NCEP/NCAR三套再分析资料在青藏高原地区纳木错、班公错和鄂陵湖三个不同深度湖泊的适用性,并对三套再分析资料的准确性进行了初步验证,进一步分析了不同校正方式后的再分析资料对模拟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用三套不同再分析资料作为模式驱动数据时,WRF耦合的一维湖泊模型均能够较好地模拟出高原湖泊表面温度的变化,但仍然与MODIS观测结果存在偏差。三套再分析资料中ITPCAS数据集的各气象要素与站点观测更为接近,ERA-Interim数据的向下长波和短波辐射比观测值偏大,NCEP/NCAR数据中的向下长波较观测值偏小而风速偏大。利用站点观测对再分析资料进行校正,ITPCAS数据进行全要素校正前后模拟结果差别不大,ERA-Interim和NCEP/NCAR进行全要素校正后模拟结果准确性显著提高;对于实地观测资料匮乏的地区,单独对ERA-Interim向下短波辐射数据进行校正以及同时对NCEP/NCAR气温和向下长波辐射数据进行校正均能优化湖表面温度的模拟结果。  相似文献   
105.
博斯腾湖的湖陆风特征及其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茜  杨军  高雅 《高原气象》2019,38(1):165-178
采用基本气象站和区域气象站观测资料分析了2013年6月至2014年5月期间博斯腾湖的湖陆风日变化特征和季节特征,进而通过中尺度数值模拟分析博斯腾湖湖陆风的发展过程及其与天山山谷风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博斯腾湖北侧湖风与中天山南侧谷风叠加效应造成局地环流增强,从湖岸到山体,叠加效应造成的局地环流最大振幅表现出增大、减小、再增大的特点;湖岸区域湖风开始时间与距离的关系不显著,当离岸距离增大到约20 km以上,距离每增加约6 km,湖风开始时间推迟1 h;湖北侧湖风锋穿透内陆距离比受天山主体影响较小的湖南侧远约11 km;随着湖北侧湖风锋向天山靠近,湖风与谷风耦合作用不断加强。  相似文献   
106.
<正>科拉半岛的大部分位于北极圈以北,因此在夏季有一个半月太阳终日不落,而在冬季有极夜现象。科拉半岛是俄罗斯极北摩尔曼斯克州内的一个半岛。它北濒巴伦支海;  相似文献   
107.
天山北坡乌鲁木齐河1号冰川与土尤克苏冰川物质平衡观察表示80年代比以前出现大的亏损。青海湖与伊赛克湖在近百年一直处于萎缩状态。从小冰期最盛时以来,乌鲁木齐河谷中冰川面积已缩去44%。上述及其他冰川与湖泊变化证据清楚地指示本世纪气候干暖化趋势增强了,并可能延续到下世纪初。但如由于CO_2及其他痕量气体增加所致的温室效应使下世纪重现全新世早、中期那样的高温,则亚洲中部有可能转为潮湿。  相似文献   
108.
太阳顶群是一套黑色含碳硅质碎屑岩系,化石贫乏。笔者1988年在拉尔玛地区该群拉尔玛组上部发现有CylindrochitesdaiznuangziensisLiu和HyoLithellusqingheesisLiu等微体小壳化石,分别相当于陕西宁强、湖北房县、四川峨嵋麦坪和云南昆明梅树村产的Hyolithessp。和Auabarites-Circotheca化石组合,是下寒武统底部梅树村阶的标准带。根据微体小壳化石组合和岩性特征,将原太阳顶群拉尔玛组的上部,以铁质条带硅质板岩风化壳为标志的沉积间断为底界,时代定为下寒武统。将拉尔玛组中下部以下地层,时代定为上震旦统。  相似文献   
109.
可可西里地区乌兰乌拉湖湖泊环境变迁及古人类活动遗迹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通过对可可西里地区及在乌兰乌拉湖所发现古人类活动遗迹的综合研究,认为乌兰乌拉湖地区自晚更新世末期以来,湖泊环境发生了由湿润(3×104aB.P.以前)──温暖(2×104aB.P.前后)──干暖(1×104aB.P.以前)──冷干(1×104aB.P.以来)的变化,湖水也产生了多次进退变化,与之相适应的古人类活动也发生了迁徒变化。  相似文献   
110.
博斯腾湖流域气候及湖陆风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王容  杜勇 《干旱区地理》1994,17(3):90-94
通过流域多个气象站的资料,分析了流域气候条件,并通过对湖区测点的气象观测资料与陆区测点- 焉耆站的同步资料对比分析,讨论了博斯腾湖区域小气候其湖陆风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