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71篇
  免费   758篇
  国内免费   1070篇
测绘学   618篇
大气科学   307篇
地球物理   524篇
地质学   3061篇
海洋学   225篇
天文学   386篇
综合类   840篇
自然地理   938篇
  2024年   77篇
  2023年   272篇
  2022年   307篇
  2021年   331篇
  2020年   213篇
  2019年   232篇
  2018年   122篇
  2017年   162篇
  2016年   131篇
  2015年   238篇
  2014年   741篇
  2013年   446篇
  2012年   440篇
  2011年   413篇
  2010年   285篇
  2009年   260篇
  2008年   313篇
  2007年   274篇
  2006年   204篇
  2005年   172篇
  2004年   112篇
  2003年   165篇
  2002年   95篇
  2001年   80篇
  2000年   113篇
  1999年   95篇
  1998年   68篇
  1997年   85篇
  1996年   61篇
  1995年   50篇
  1994年   48篇
  1993年   66篇
  1992年   54篇
  1991年   43篇
  1990年   29篇
  1989年   27篇
  1988年   31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13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5年   1篇
  195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71.
祁连山北缘—河西走廊西段地处青藏高原东北缘,是我国新构造活动最强烈的地区之一。通过野外对研究区主要活动断裂的调查研究、结合年代学测试和综合分析,认为祁连山北缘—河西走廊西段地区的旱峡—大黄沟断裂、玉门断裂、新民堡断裂和阴洼山断裂都是晚更新世至全新世活动断裂。旱峡—大黄沟断裂形成于中新世晚期,一直活动至今;玉门断裂形成于上新世早期,在距今7.6ka左右和3.2ka左右发生过2次强烈的新构造活动(古地震),也是2002年玉门地震的发震断裂;阴洼山断裂形成于上新世晚期(3.0Ma左右),在距今19.9~21.0ka、8.6~10.0ka、4.1~5.0ka发生过3次强烈的新构造活动,也可能是1785年惠民堡(现新民堡)地震的发震断裂;但是位于近盆地中心的新民堡断裂形成时代明显晚的多,起始于中更新世晚期(0.17Ma左右),在距今28.3ka、4.4ka和1.2ka左右发生过强烈的3次新构造活动。在运动形式上,上述4条断裂均为自南南西向北北东的逆冲推覆。在变形性质上,新民堡断裂以非地震性的蠕滑为主,其他3条断裂主要为地震性的粘滑变形。在祁连山北缘—河西走廊西段的北北东剖面上,逆冲推覆断裂表现为前展-后展复合发育模式,即形成时代最新的是位于酒西盆地中心的新民堡断裂,在酒西盆地中心以南部分的剖面中断裂发育为前展式,由祁连山腹地向河西走廊盆地中心断裂形成时代越来越新,而酒西盆地中心以北部分的剖面中断裂发育为后展式,即从盆地中心到盆地北缘断裂形成时代越来越老。  相似文献   
72.
研究了土壤中有机磷有机氯农药残留的GC—MSD—SIM测定方法。通过乙腈超声提取,佛罗里硅土净化或直接GC—MSD—SIM方法测定有机氯和有机磷农药残留;采用有机质谱离子选择模式采集数据,简化了样品处理流程。实验数据表明该方法灵敏、快速、准确,方法的精密度为2.7~9.4%,检出限为0.005-0.007μg/g,适用于土壤中的有机磷有机氯农药残留的测定。  相似文献   
73.
青藏高原东南缘是研究构造、地貌演化和气候变化相互作用的理想场所,前人研究主要揭示了晚始新世—早中新世和晚中新世以来的快速剥蚀事件,缺乏晚白垩世—早新生代时期地貌演化过程的研究。次林错花岗岩已有的低温热年代学数据覆盖了整个新生代时期,为探索该区域新生代早期的剥露演化历史提供了重要资料。该岩体新生代早期冷却事件是岩浆冷却单一作用的结果,还是受快速剥蚀作用的影响,目前仍然存疑,需要定量研究。因此,本文结合已有的岩石地化和年代学数据,对次林错花岗岩开展了锆石饱和温度和一维岩浆冷却模拟研究。锆石饱和温度计算结果表明次林错花岗岩的岩浆结晶温度介于647~705℃之间,属低温花岗岩。一维岩浆冷却模拟结果显示岩体侵位时的最小围岩温度为160~120℃,对应深度约为3. 7~5. 0 km。结合锆石和磷灰石(U- Th)/He年代学数据,本文认为该岩体在晚白垩世—早新生代时期(67~40 Ma)经历了一期剥蚀量至少为2 km的快速剥蚀事件。已发表成果的综合分析表明,此次快速剥露事件可能是整个青藏高原地区广泛存在的构造剥蚀事件,新特提斯洋的俯冲闭合与印亚板块的初始碰撞可能是触发此次大规模区域剥蚀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4.
郭辉  张国卿 《北京测绘》2021,35(5):703-705
专业实践教学可进一步巩固学生理论知识,提高学生仪器操作、软件使用、程序编写等实践动手能力,是专业理论知识再认识的重要过程,也是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阐述测绘工程专业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背景,分析测绘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不足,提出测绘工程实践教学进一步优化的举措,并对以"数据流"为中心的实践教学体系进行探讨.通过对实践教学模块、内容、体系及机制的不断完善与优化,以此提高我校测绘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促进我校测绘工程专业又好又快的发展.  相似文献   
75.
丰台—野鸡坨断裂为唐山地区主要断裂之一,西侧为鸦鸿桥凹陷,东侧为唐山凸起,断裂两侧第四系厚度之差巨大。本文依据该断层两侧钻孔对其第四纪以来活动性进行初步的探讨。通过对丰台—野鸡坨断裂上下两盘PZK14和PZK20孔磁性地层学研究,并结合钻孔岩石地层,及浅部光释光和14C测年结果,建立第四纪地层格架。结果表明:两孔底部“泥包砾”为新近纪沉积;PZK14孔下更新统底界埋深为387 m,中更新统底界埋深为114 m,上更新统底界埋深为71 m,全新统底界埋深为6 m;PZK20孔下更新统底界埋深为155 m,中更新统底界埋深为73 m,上更新统底界为36 m,无全新世地层。丰台—野鸡坨断裂活动在早更新世时表现为逐渐增强的特点,活动速率由早期的5.4 cm/ka增加到13.9 cm/ka。中更新世断裂活动基本处于停滞状态,活动速率为1.0 cm/ka。晚更新世以后,断裂重新活动,且更加剧烈,活动速率达到了54.5 cm/ka。  相似文献   
76.
贵州南部“半边街式”铅锌矿床地质特征及其成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国勇  安琦  王敏 《地球学报》2006,27(6):570-576
贵州省南部地区是全国重要的汞、锑资源分布区。2000年由于产于上泥盆统中铅锌矿的陆续发现,贵州省地矿局启动了以铅锌资源评价和成矿规律研究为主的地质工作,目标是总结铅锌矿产出的地质特征和成矿规律。通过三年的研究认为,该区处扬子准地台、华南褶皱带和右江造山带交汇部位,受晚古生代初期发生的陆内裂谷活动影响,产生了一个与桂中台陷相连的大型沉积凹陷区—黔南台陷沉积区,形成了巨厚碳酸盐和碎屑岩沉积,产生了与裂陷盆地边缘同沉积断层活动有关的低温成矿作用,造成了在晚泥盆纪以前的地层中汞、锑、砷、金、铅锌等矿床沿同沉积断层密集分布。本文通过矿床特征总结和矿床成因探讨,建立了准同生沉积成矿作用模式,旨在为该区寻找这类矿床提供参考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77.
李虹 《地理教学》2006,(4):17-18,5
课堂是师生之间动态交往的场所,是师生共同学习、共同参与、共同发展的教育实践基地,也是充满生活气息和生命活力的人生舞台。构建一个师生互动、快乐和谐的课堂,是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对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要求。  相似文献   
78.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对于初学高中地理的学生来说,难就难在开头,即“行星地球”和“地球上的大气”两章。笔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从高中地理的学习开始,往往形成“两极分化”的格局,一极是部分“开头”开得好的学生,领悟到了学习高中地理的方法和技能,以后的学习可以说“一路顺风”,成绩保持得很好;而另一极则是部分学生在开头就被迎头一棒,进而丧失了学习地理的信心和兴趣。如何帮助学生开好这个头,让学生迈过“门槛”,激发学习地理的兴趣,笔认为必须注重培养学生五个方面的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79.
李桦 《地理教学》2006,(5):12-15
课例是一个使用广泛而又含义多重的术语。有关课例的定义可谓五花八门,难成共识。有人认为教学课例即教例,课例等同于教学实录或课堂实录;也有人认为课例就是教学设计;还有人认为课例就是教学反思。笔认为,教学课例就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而进行全面而深人的冷静思考和总结,从而进人更优化的教学状态,使学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  相似文献   
80.
杨斌 《地理教学》2006,(5):15-17
众所周知,地理学是研究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一门科学。它既具有科的属性,同时也具有理科的属性。但是长期以来,中学地理一直被视为科,使中学地理不能以其本来完整的面貌展现在学生面前。因此,在中学地理课程中开设地理实践活动课,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因为这不仅涉及到学生学习方法的改革,也涉及到教师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更重要的是涉及到教学观念与地理观念的更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