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90篇
  免费   123篇
  国内免费   316篇
测绘学   19篇
地球物理   30篇
地质学   1208篇
海洋学   13篇
综合类   54篇
自然地理   5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45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41篇
  2011年   42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44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36篇
  2006年   32篇
  2005年   36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31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34篇
  2000年   47篇
  1999年   52篇
  1998年   40篇
  1997年   47篇
  1996年   59篇
  1995年   57篇
  1994年   50篇
  1993年   71篇
  1992年   58篇
  1991年   65篇
  1990年   54篇
  1989年   38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5篇
  1980年   3篇
  1973年   1篇
  1972年   2篇
  1950年   5篇
  1948年   1篇
  1947年   2篇
  1946年   1篇
  1945年   2篇
  1944年   2篇
  194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41.
42.
东秦岭寒武纪构造古地理概况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提出寒武纪以商丹断裂带为界,东秦岭地区北部属中朝板块南部陆缘区,为主动大陆边缘,以双列岛弧为特征;中部和南部属杨子板块北部陆缘区,由两隆(大陆区北缘和中秦岭微板块)—凹(南秦岭盆地)组成,为被动大陆边缘。  相似文献   
43.
华北克拉通北缘中段怀安蔓菁沟高压麻粒岩混杂岩带产在太古宙怀安杂岩南缘与花岗岩带交界处,由高压基性麻粒岩、辉长质麻粒岩、英云闪长质麻粒岩和少量夕线石榴片麻岩相间排列的席状岩层构成,岩层间被高应变带或剪切带分隔。高压基性麻粒岩是石榴辉石麻粒岩。据石榴石斑晶内包裹的早期矿物(Cpx+Q)估算的早期高压变质作用条件:T=800℃,P>1.4GPa。环绕斑晶的后成合晶反应边矿物组合(P1+Opx+Hb+Cpx)的变质条件为:T=820℃,P为0.7~0.9GPa。全岩Sm-Nd等时线年龄2.65Ga,矿物Sm-Nd等时线年龄1.82Ga,锆石U-Pb一致线年龄1.83Ga。高压基性麻粒岩的原岩代表晚太古代陆壳的最下部,大约在2.7Ga从上地幔分异出来,可能经壳下垫托作用加在早期陆壳底部,随后经历高压变质作用。早元古代晚期,由于地壳规模的大型逆冲作用,使其上升,并经受褶皱形变、剪切推覆和退变质等作用的改造,形成高压麻粒岩混杂岩带。  相似文献   
44.
45.
郭敬辉  翟明国 《岩石学报》1993,9(4):329-341
华北克通北缘中段怀安蔓菁沟高压麻粒岩混杂岩带产在太古宙怀安杂岩南缘与花岗岩带交界处,由高压其性麻粒岩,辉长质麻粒岩,英云闪长质麻粒岩和少量夕线石榴片麻岩相间排列的席状岩层物估算的早期高压变质作用条件:T=800C,P>1.4GPa。环绕斑晶的后成合晶反应边矿物组合的变质条件为:T=820C,P为0.7-0.9GPa。全岩Sm-Nd等时时线年龄2.65Ga,矿物Sm-Nd等年龄1.82Ga,锆石U-  相似文献   
46.
47.
闽北前寒武纪变质岩的P—T—t轨迹和其形成的动力学过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梅华林  庄建民 《福建地质》1993,12(3):182-194
闻北前寒武纪变质岩是华夏古陆基底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闽北麻源群和马面山群变质岩详细的变质变形关系的研究和石榴子石环带测定P-T-t轨迹的应用,结合构造地质和同位素年代学的资料,证实了麻源群变质岩形成于早元古代或更老年代,在早元古代末期遭受过中压、中高温变质,但在晚元古代晋宁期与中元古代形成的马面山群岩石一起经历了强烈的变质变形作用,表现为早元古代麻源群岩石遭受强烈改造,具有早期地壳再活化特点。麻源群岩石完整的晋宁期变质P-T-t轨迹不支持正常大陆碰撞的假说,它的形成与异常的地幔热流有关,很可能为一种地壳增厚和地幔减薄的动力学模式。  相似文献   
48.
波密寒武系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49.
大别山前寒武纪变质地体基本组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桑隆康  游振东 《地质论评》1994,40(3):265-273
本文以新城-圻春断裂为界将大别山前寒武纪变质地体划分为华北陆块南缘和场子陆块北缘两个次级变质地体,两个次级地体不仅在地球物理,构造变形方面明显不同,而且在物质成分上有显著差异,它们有各自独立的变质地层系统,遭受了不同类型的变质作用,有完全不同的岩浆活动图象,上述差异均可指示华北,扬子两古陆碰掸对接时扬子陆块北缘向北俯冲至华北陆块南缘之下,这可能包括两次合作用,从元古代开始至中生代最终结束的长期复杂  相似文献   
50.
黄晶莹 《湖南地质》1994,13(2):71-74
东山峰背斜寒武系地层分布区内,B,Li元素的水系沉积物测量平均值分别为177.78×10-6、220.0×10-6,衬值分别为2.32、5.07,Rb/k比值为0.0062。这些地球化学特征具典型的指相意义,反映出本区在早寒武世晚期至中、晚寒武世期间为一高盐度、强蒸发的泻湖相沉积环境,可与现代盐湖相环境类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