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2篇
  免费   84篇
  国内免费   92篇
测绘学   40篇
大气科学   30篇
地球物理   49篇
地质学   131篇
海洋学   195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23篇
自然地理   67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33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4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5篇
  193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本文在总结实测资料的基础上,提出“下三带”(底板导水破坏带、隔水层带、承压水导升带)理论,为煤层带压开采作了一些预测与防护方法上的探讨.   相似文献   
72.
东太平洋铁锰结核区微生物的丰度及其成矿作用研究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于1994年4-11月东太平洋铁锰结核期探区,随向阳红09号船,采集了39个表层沉积物,12个上覆水和7个结核样,在现场用平板法测定了异养细菌和铁,锰细菌丰度,用稀释法(MPN法)测定硫酸盐还原菌丰度,在实验室对船上带回的异养细菌和锰细菌进一步纯分分离,进行了12项生化试验,对照伯杰氏手册第八版鉴定至属。为了探讨微生物在大洋成矿过程的作用,使用分光光度法,测定锰细菌对锰,铁离子的转化作用和不同培养  相似文献   
73.
1994 年 4~11 月在东太平洋铁锰结核区, 使用 “向阳红 09”船, 采集 39 个表层沉积物、12 个上覆水和 7 个结核样。在现场用平板法测定了异养细菌和铁、锰细菌丰度, 用稀释法( M P N 法) 测定硫酸还原菌丰度。为了探讨微生物在大洋成矿过程的作用, 在实验室对异养细菌和锰细菌作纯化分离, 并进行了多项生理生化实验, 参照伯杰氏手册第八版鉴定至属。使用分光光度法, 测定锰细菌对锰、铁离子的转化作用, 使用 p H 计测定了p H 值的变化, 同时测定了不同培养温度对转化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 沉积物中异养细菌的数量在 3×100~95×103个/g; 锰、铁细菌的数量在1×100 ~1×103 个/g; 硫酸盐还原细菌的数量分布范围在 0~4×103个/g;在上覆水和结核样中各类细菌的数量均较低,比沉积物样中各类细菌数低 1 个数量级。在细菌的种群组成方面与近海区相比存在差异, 特别是在革兰氏阳性菌的组成上微球菌占了绝对优势。在成矿作用方面, 锰细菌对锰、铁氧化还原的实验结果表明, 在好氧的条件下, 锰细菌使可溶性的 M n2+ 氧化为 M n4+ , 其氧化速度与环境温度存在密切关系, 锰细菌对铁的氧化速度比对锰的氧化速度来得快。在  相似文献   
74.
目的:利用网络药理学与分子对接方法探究痛泻要方异病同治溃疡性结肠炎(UC)和肠易激综合征(IBS)的潜在机制。方法:利用TCMSP数据库结合文献检索筛选痛泻要方活性成分,通过PubChem和SwissTargetPrediction数据库预测药物靶点,分别从GeneCards、DisGeNET、OMIM数据库获取UC和IBS疾病靶点,运用微生信Venn绘图工具得到疾病与药物交集靶点,运用Cytoscape软件绘制网络图;利用STRING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并筛选核心靶点;在BioGPS中检索核心靶点在器官组织的分布信息;对交集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O)功能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并通过分子对接验证核心靶点和主要活性成分的结合活性。结果:痛泻要方中β-谷甾醇、山柰酚、柚皮素等活性成分通过作用于SRC激酶、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3(MAPK3)、磷脂酰肌醇-3激酶调节亚基1(PIK3R1)、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1(MAPK1)等核心靶点来干预体内炎症调节、巨细胞病毒及EB病毒感染、氧化应激、细胞自噬/凋亡等途径而发挥作用。核心靶点主要分布在伯基特淋巴瘤、平滑肌、结肠等部位。分子对接显示主要活性成分与核心靶点之间具有良好的结合活性。结论:痛泻要方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抑制肠道炎症,调节免疫失衡,改善结肠组织氧化应激,并从抗病毒,改善肠道菌群,修复肠黏膜屏障等途径发挥异病同治UC和IBS的作用。  相似文献   
75.
76.
以黑褐新糠虾和卤虫为实验材料,研究了两种典型有毒有害赤潮藻,塔玛亚历山大藻和赤潮异弯藻的毒性.结果表明塔玛亚历山大藻和赤潮异弯藻都能影响糠虾的存活,在9 h内塔玛亚历山大藻和赤湖异弯藻对糠虾的半致死浓度分别约为7000和450 000个/cm3;在24 h内塔玛亚历山大藻和赤潮异弯藻对卤虫存活没有显著影响,而赤潮异弯藻能对卤虫的活力产生强烈的抑制作用,0.1,1.5,5和24 h的半抑制浓度分别为15 000,7500,4500,3000个/cm3,但在赤潮异弯藻较低浓度为3000个/cm3时,经过48 h卤虫的运动能力能够恢复到正常水平.结果表明,这两种有害藻对同一种生物的毒性大小存在差异,而这两种甲壳类生物对同一种有害藻的反应也不相同.  相似文献   
77.
为定量评估负荷效应可能引起的GPS站坐标时间序列噪声,提出一种描述噪声时间相关和异方差特性的时序噪声建模方法。结果表明,本文构建的噪声模型优于FN+WN和AR噪声模型,能有效量化白噪声的异方差特性,可定量描述负荷修正前后噪声含量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78.
受到区域性幕式构造活动的影响,南堡凹陷高北地区沙河街组时期发育典型的“异迁移”型层序地层构型.充分利用钻井、测井和高分辨率三维地震等资料,运用层序地层学和沉积盆地分析相关理论和方法,系统地研究了“异迁移”型层序构型的特征和成因机制.结果表明,南堡凹陷高北地区沙河组为3个二级层序、7个三级层序(SQ1~SQ7),在地震剖面上呈现出独特的“跷跷板式”交替增厚的横向叠加特征.其中,SQ1~SQ2层序主要发育于盆地西侧,SQ3~SQ4层序在盆地两侧均匀发育,SQ5~SQ7层序主要发育于盆地东侧.多重因素相互叠加形成了这种独特的层序构型:(1)幕式运动造成边界断层活动性发生东西转换,从而导致层序沉积中心自西向东大范围迁移;(2)不同时期板块活动引起区域应力场的方向发生顺时针旋转,使得控凹断层由早期的NW-SE向逐渐变为N-S向;(3)不同类型的断层组合样式也影响着沉积中心发育的位置和规模,从而导致了研究区沙河街组时期层序发生大范围的迁移.“异迁移”型层序在侧向迁移过程中,不同层序内发育的沉积相特征和充填样式均发生自西向东规律性的转移,提出“异迁移”型层序构型成因机制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为幕式构造活动背景下陆相断陷湖盆沉积层序演化提供新的思路和见解.   相似文献   
79.
罗楼组是我国南方下三叠统著名的岩石地层单位,其创名源于1941年李四光、赵金科和张文佑先生创建的罗楼层,命名剖面位于当时的广西凌云县逻楼圩(现今的逻楼镇)。由罗楼层至罗楼群再至罗楼组,它们长期以来存在两种写法:"罗楼组"和"逻楼组"、"罗楼群"和"逻楼群",并延续至今。这种同一名称(同名)的同一地层单位(同物),但用字不同的现象,可称为"同物同名异字"问题,源于特殊的历史和文化原因,可以采用"优先权"或"优先律"作为处理此类问题的基本原则。建议全国地层委员会对地层中"同物同名异字"问题的处理做出明确、具体的规定,便于地质工作者在遇到此类问题时予以遵循。  相似文献   
80.
本文利用Coherent GeoLasHD型193 nm ArF准分子激光剥蚀系统和Agilent 7900型四极杆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 建立了LA-ICP-MS石榴子石U-Pb定年方法。利用该方法, 对采自冀北地区晚古生代镁铁质-超镁铁质混杂岩体中的异剥钙榴岩和闽西南马坑式铁矿含矿石榴子石矽卡岩这两种岩石中的石榴子石开展U-Pb定年研究。在冀北地区晚古生代镁铁质-超镁铁质混杂岩体中的异剥钙榴岩中, 获得石榴子石下交点年龄为(387.6±5.4) Ma (D496-1, MSWD=1.1, N=30)和(409.3±7.8) Ma (D493-1, MSWD=2.0, N=60), 在马坑铁矿石榴子石矽卡岩中, 获得石榴子石下交点年龄为(128.6±2.1) Ma (ZK7921-b24, MSWD=2.0, N=60)和(128.7±3.2) Ma (ZK7922-b1, 用锆石91500校正, MSWD=1.8, N=42); 在潘田铁矿的石榴子石矽卡岩中, 获得石榴子石的下交点年龄为(128.7±1.7) Ma (PT-b1, MSWD=1.7, N=30)和(132.1±1.3) Ma (PT-b1样品, 用锆石91500校正, MSWD=1.6, N=30)(除了指明使用锆石标样91500校正石榴子石未知样品外, 其他皆用石榴子石标样Willsboro校正石榴子石未知样品的U/Pb分馏)。以上结果与Sm-Nd等时线年龄及前人报道的锆石U-Pb年龄在误差范围内一致。对马坑式铁矿石榴子石矽卡岩U-Pb定年结果表明, 利用石榴子石标样Willsboro和锆石标样91500作为外标样校正同一样品中石榴子石U/Pb同位素分馏, 获得的下交点年龄一致, 206Pb/238U年龄的加权平均值也一致, 说明石榴子石与锆石之间的基体效应较小, 在缺乏石榴子石标样时, 可用锆石标样91500代替。在上述研究基础上分析了石榴子石U-Pb定年方法在矽卡岩型矿床成矿时代研究及异剥钙榴岩年代学研究中的应用潜力, 认为石榴子石U-Pb定年方法在矽卡岩型矿床及异剥钙榴岩年代学研究中具有巨大的应用推广前景, 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和实际应用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