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5篇
  免费   168篇
  国内免费   232篇
测绘学   5篇
地球物理   108篇
地质学   643篇
海洋学   168篇
综合类   47篇
自然地理   2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39篇
  2021年   41篇
  2020年   45篇
  2019年   34篇
  2018年   34篇
  2017年   30篇
  2016年   36篇
  2015年   39篇
  2014年   46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36篇
  2009年   33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30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28篇
  1995年   27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20篇
  1990年   19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6年   1篇
  1958年   3篇
  1954年   1篇
  1944年   1篇
  1943年   1篇
  194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61.
高明亮 《探矿工程》2009,36(9):21-23,27
针对鄂北工区钻井工作特点,结合中石化集团华北石油局三普钻井公司各井队近几年钻井生产情况,对PDC钻头在现场应用中普遍存在的泥包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一套可行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62.
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项目一号孔(WFSD-1)钻遇了30多米的断层泥。针对断层泥钻探的主要问题,对断层泥钻探泥浆体系进行了研究与应用,形成了具有高密度、低失水、低渗透、润滑减阻特点的泥浆体系,再加上重泥浆体系对地应力的平衡作用,成功地解决了断层泥的钻进取心问题,为顺利完成钻孔施工任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3.
熊国庆  蔡习尧  伍皓  江新胜 《地质通报》2009,28(10):1448-1457
对藏南发育完整的、厚度巨大的海相白垩纪地层中的暗色泥、页岩开展了有机质丰度研究。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该区泥、页岩中残余有机碳含量在0.05%~1.1%之间,平均值约为0.42%,其中下白垩统约为0.531%,上白垩统约为0.265%,有机碳平均含量变化特征与该区的古地理格局及海平面升降有关。氯仿沥青‘A’含量在0.0009%~0.0072%之间,平均含量约为0.0040%。有机碳与氯仿沥青‘A’最大值与最小值之比分别为22和8。有机碳与氯仿沥青‘A’这种弱负相关性与两者遭受剧烈的地表风化作用、强烈的紫外线照射和高程度有机质热演化后的损失量有关,后者远大于前者。白垩系残余有机碳含量大于0.6%的中等—好生油岩样10件,占样品总数的27%,下白垩统样品9件,占样品总数的24.3%,上白垩统样品1件,占样品总数的2.7%,表明来自北喜马拉雅地区东山组和康马—隆子地区甲不拉组的早白垩世泥、页岩为该区主要的有效生油岩。  相似文献   
164.
王秋明 《地下水》2009,31(2):128-130
泥结碎石近年来已在许多黄河堤防道路硬化工程中得到应用。详细介绍了泥结碎石的施工工艺,具体包括放线,准备下承层,材料回填,拌合,整形,碾压成活,检验,养生等步骤;并强调了施工控制的多个要点,为黄河抢险交通线发挥作用打下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165.
滇藏铁路沿线滇藏交界段劈理化带是新近发现的与高山峡谷区河流岸坡密切相关的介于劈理与节理之间的密集破裂构造型式。我们对劈理化带进行了较全面的调查、测绘、统计和分析, 由此得出, 劈理化带呈带状断续分布, 规模与河流岸坡规模有关, 在金沙江和澜沧江岸坡地带规模巨大, 并与微地貌关系密切。另外, “劈理”具有倾角陡、不均匀等特点, “劈理”走向往往与河流方向一致。劈理化带是在内、外动力相互作用下形成, 内动力作用可以形成劈理化带, 在内动力作用的基础上, 河谷地带的外动力作用也可以形成劈理化带, 内、外动力对劈理化带均有后期改造作用。拟建的滇藏铁路将通过许多劈理化带, 那里将来可能产生铁路地基大变形、隧道和桥梁大变形、隧道冒顶、隧道渗漏和发生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因此, 在将来铁路等工程建设和运营中要采取针对性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66.
为了研究三门湾海域温排水污染对水生动物发育的影响,本实验通过室内模拟三门湾核电站温排水的余氯残留和温升效应,研究了不同温度和不同游离余氯质量浓度耦合下对泥蚶(Tegillarca granosa)胚胎发育的影响.实验水温为29℃、32℃和35℃,游离余氯质量浓度为0.025、0.050、0.100、0.200、0.40...  相似文献   
167.
随着泥页岩油气藏勘探程度不断深入,水平井数量成倍增长,给水平井测井评价带来机遇与挑战,但水平并测井解释方法还停留在直井思维上,且水平并响应特征与直并存在较大差剐.而泥页岩储层砂泥薄互层发育,各向异性、非均值性非常严重,砂体横向上不连续,给测井解释评价造成很大困难.本文根据实际资料,采用交互式反演方法,以寻找井眼轨迹与目的层的精细关系为目的,探索了泥页岩油气藏水平井测井评价方法以及应注意的事项.  相似文献   
168.
在地震滑动过程中,断层动态摩擦是地壳内控制地震破裂的决定性因素。天然地震的脆性裂纹理论[1-3]使得以下观点被普遍接受:在地震断层快速滑动的过程中,断层摩擦力减弱,即所谓的滑动弱化[1]。高速断层泥实验[4-5],以及最近关于热增压[6-7]和摩擦熔化[8]的试验都支持该理论。但是,这些研究均仅针对固定的断层滑动速率。在本文中,我们的实验展示了不同滑动速率下断层物质的摩擦行为——这一模型的设置更接近天然地震的特征。实验结果表明,在断层滑动加速和减速的过程中,断层摩擦经历了增长、弱化和再增长。这种摩擦变化可能可以由低滑动速率下和更现实的滑动速率之下的速率-状态摩擦行为[9-10]来解释,但包含了不同的物理机制和不同的规模。最初的摩擦增强可能会阻碍小破裂向大地震的发展。断层滑动减速过程中的摩擦增强可能导致地震破裂呈脉冲状[11-14],并使得静态应力下降到与动态应力变化相比较低的水平[15]。  相似文献   
169.
太行山东缘断裂是华北盆地西边界的控制性断裂,对研究华北盆地中-新生代油气藏、地震分布及成矿作用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太行山东缘断裂南支断层几何学、运动学的详细研究以及对断层泥的X射线衍射分析、K-Ar同位素年代学研究,确定了太行山东缘断裂为枢纽性质正断层,山一系列北北东走向正断层组成,呈左阶阶梯状展布,断层活动时间为113.42±2.31 Ma。断裂在新生代再次活动,形成多幕式的断陷盆地。  相似文献   
170.
珠江口盆地X油田是典型的高泥质疏松砂岩油田,储层主要发育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沉积,沉积时期水动力弱,粒度细,砂岩储层疏松且泥质含量高.油田面临储层数量多且单层薄;砂岩疏松引起测井扩径导致声波时差和密度等测井曲线测量失真;砂泥叠置,常规波阻抗反演不能区分出有效储层等难题.目前油田开发阶段急需对储层空间展布精细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