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0篇
测绘学   1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4篇
自然地理   20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近年来美国地理学研究热点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慧泉  张国友  何书金 《地理研究》2013,32(7):1375-1377
美国地理学家协会(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AAG)成立100多年来,致力于提高对地理学及其相关领域的研究以及推进地理学的发展。AAG拥有10000多名会员,遍布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现设有60多个专门委员会,涵盖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等地理学各个分支,另有9个区域性机构,以及30个工作委员会;主办有《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TheProfessional Geographer》等著名学术期刊和系列出版物;举办有大型学术年会——美国地理学家协会年会(AAG年会)。AAG年会每年召开一次,是全世界地理学家分享和交流知识与成果的平台。近年来,AAG年会吸引了7000-8000名与会者参加,提交近4000篇论文,并且研究从地方到全球各尺度的地理学问题。其中,城市地理、经济地理、亚洲研究、政治经济与文化地理,以及地理学最新技术和应用则是近年来AAG年会学术讨论和展览的热点话题。  相似文献   
12.
批判的且富有创新的区域研究历来是UBC地理系学术研究的一个重要特征。论文突出了半个世纪以来区域研究对UBC地理系的繁荣所作出的贡献。文章从全球和地理的角度来判定和解释中国经济的发展和转型,从中得到两个结论:第一,中国和亚太地区区域经济的崛起加速了世界经济景观的“去中心化”趋势,全球经济的多极格局日趋明显;第二,UBC地理系一直具有挑战正统西方理论的优良学术传统,尤其在区域和文化领域独树一帜,因而对世界地理学知识生产的“去中心化”做出了重要贡献。就地理知识探索而言,中国经济增长和转型在四个领域极具理论研究的潜在价值:①私有化和经济发展;②国家、社会和空间;③资本,劳动力和土地的城市化:④环境和中国政治生态学。本文最后的结论是:美国新自由主义的衰落和亚太地区新动态的浮现为地理学打开了一个迷人的空间,在这里UBC地理系理所当然可以继续领导并塑造区域研究的未来。  相似文献   
13.
老大连民俗     
《中国地名》2010,(5):75-75
老大连民俗馆,是展示老大连政治经济、风俗民情、历史文化的一座近代博物馆老大连民俗馆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展览面积1500平方米.共收藏老大连民俗展品万余件。馆内共有9个展室.分别为:从青泥洼走进大连、城市旧影、乡村风情、宗教文化、昔日行当、猎户人家、城居、农户、养生坊、、涉及老大连近代城乡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囊括了大连5000多年的历史,是老大连民风民俗的缩影。  相似文献   
14.
后雪峰  陶伟 《热带地理》2021,41(5):881-891
通过梳理西方尺度研究的内涵和主要内容,发现尺度主要包含尺度本体论、尺度隐喻和尺度实践3个主要要素。尺度的本体论认为尺度是静态的等级化的物质实体,尺度的隐喻体现在尺度可通过话语进行多样化的解构和表达,尺度实践表示尺度通过不同行动者间的互动进行社会建构以实现尺度的再创造。尺度的3个要素之间既有统一性又有对立性:在统一性上,尺度本体论为尺度隐喻与尺度实践的实现创造了前提,尺度隐喻及尺度实践发展了尺度本体论;在对立性上,尺度本体论是实在论立场,尺度隐喻和尺度实践是建构论的产物。西方尺度研究主要经历了2个典型的阶段:将尺度物化为固定的空间实体;不同行动主体运用尺度进行社会实践或话语表达。这启示中国化的尺度研究需要将两者结合起来,既要承认物质空间实体的作用,也要接受行动者的能动性,将尺度看作是人、物相互作用的关系网络。文章展示了尺度概念化框架并实现了尺度的应用路径归纳,具体体现在尺度化、尺度解构及尺度政治3个方面。同时提出将资源配置效果纳入到尺度实践的分析要素之中以实现尺度的政治经济,这不仅扩充了尺度的理论内涵,还增加了尺度的实践应用效果和范围。  相似文献   
15.
正矿产资源安全不是一个新话题,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冷战结束后,全球非传统安全问题就日益显现。到了20世纪末期,我国以经贸为主体的国际政治经济交流与往来日趋频繁,由此导致非传统安全问题研究在国内逐步兴起,矿产资源安全成为非传统安全研究的主要对象和重要内容。从本质上讲,矿产资源安全就是整个开发利用过程处于一个相对良好的状态,其中包括资源勘探开发能力强、  相似文献   
16.
建造环境供给结构的转型与都市景观的演化以南京为例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吴启焰  甄峰  张京祥  杨庆 《地理科学》2001,21(4):360-367
在综合国外新古典经济学和土地经济学,激进马克思主义学派及制度分析中有关建筑环境保障结构理论的基础上,确定制造环境保障结构转型对都市景观演变的三个基本作用要素,并针对中国都市区,揭示由特定的政治经济关系转型。城市内各行业,部门的发展和土地发展的组织过程和干预手段对都市景观发展过程的影响,或城市规划功能转化这三方面共同构成的都市景观变化内涵。  相似文献   
17.
朝鲜半岛地缘政治经济格局演变及俄罗斯政策走向评析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俄罗斯历来重视朝鲜半岛的战略地位,半岛的稳定对其地缘政治经济战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论述了俄罗斯不断调整的朝鲜半岛政策,对其形成背景、影响和制约因素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论述了亚太地区国际政治经济关系发展的趋势,分析了亚太地区跨国经济合作的历史进程,阐明了东北亚经济地域结构的基本特点与区域经济合作的变化态势。  相似文献   
19.
西方教育地理学研究评述与本土反思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袁振杰  陈晓亮 《地理科学》2019,39(12):1938-1945
近20 a来,西方教育地理学受马克思主义地理学以及社会文化地理学思想的影响,重新审视教育空间与社会结构的关联,从多维度进一步认识教育空间建构过程中的政治经济与社会文化机制。对西方教育地理学的产生和发展演变进行分析,并尝试从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两大视角,总结和归纳当前西方教育地理学研究的主要成果和内容。教育地理学是一门新兴而又发展迅猛的人文地理学分支,但该学科的理论和实证发展尚处于以西方为主导的阶段,强势的西方话语体系还未充分涉及和理解非西方国家背景下的教育现象。当前是非西方国家建构自身教育地理学理论特色,并与西方教育地理学研究展开理论和实践对话的重要机遇和窗口。中国拥有世界规模最大的教育群体,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转型和人口结构的改变也进一步塑造了教育空间的多样性和特殊性。总之,加深教育与空间关系的研究,增强教育地理学研究的中西对话,构建中国化的教育地理学研究体系,使教育空间成为考察中国社会经济转型的重要视角,是中国教育地理学研究未来应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20.
陈品宇  袁超  孔翔  刘俊 《地理研究》2021,40(4):1209-1222
布里顿(Stephen G.Britton)最早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将旅游置于资本主义全球化的社会生产和消费体系中进行批判,回答了旅游到底是什么的问题,为深刻认识旅游发展现象与本质提供了重要的研究路径.作为批判性旅游地理研究的先驱人物,他指出旅游是一种重要的资本积累方式,从中可以看到旅游发展如何创造了空间和地方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