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2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25篇
测绘学   8篇
大气科学   10篇
地球物理   16篇
地质学   69篇
海洋学   36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30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3篇
  1942年   1篇
  192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利用光释光测年技术对毛乌素沙地和浑善达克沙地7个地点的沉积剖面进行了年代测试,结合地层特征,获得了最近60kaBP以来两个沙地沙丘固定与活化时间的年代学控制60kaBP以来毛乌素沙地的固定期分别为距今37.71ka、8.54ka、8.32ka、7.93ka、7.77ka、7.57ka、7.39ka和2.39ka以后;活化的时间分别为距今57.08ka、52.50ka、13.65ka、13.13ka、7.20ka前后、2.39ka以前和0.29ka以来。在10.97kaBP、10.04kaBP、9.81kaBP和8.67kaBP前后沙地处于气候干湿交替时期。全新世期间,浑善达克沙地在距今8.74~8.72ka、7.79ka前后,沙丘活化;5.69kaBP、4.25kaBP、2.75kaBP、1.53kaBP和0.71kaBP前后,沙丘处于相对固定阶段,0.15kaBP以来,沙丘处于半固定状态。晚第四纪气候千年至百年尺度的变化可能是两个沙地沙丘活化与固定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132.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短命植物分布及其沙面稳定意义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Based on systematically monitoring plants on dune ridges in the southern part of the Gurbantunggut Desert in 2002, this paper, from the angle of dune stabilization by vegetation,describes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s of ephemeral plants on isolated sand dunes,analyses the natural invasion processes of ephemeral plants on human-disturbed sand surface and expounds the importance of ephemeral plants in stabilizing sand dune surface. A total of 45 plant species were identified in the study area, 29 of which are ephemeral plants. Ephemeral plants sprouted in early April and completed their life-circle within about two months. Just as aeolian sand activities came to the strongest stage from April to June in desert regions of northern Xinjiang, the total coverage of trees, shrubs and herbs of long vegetational period on most dune ridges was less than 10%, while the mean coverage of ephemeral plants reached 13.9% in April, 40.2% in May and 14.1% in June. Therefore ephemeral plants acted as the major contributor to dune surface stabilization in the Gurbantunggut Desert.Investigations of vegetation restoration on engineering-disturbed dune surface show that ephemeral plants first recolonized the disturbed dune surface.  相似文献   
133.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应用于沙丘监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着重论述三维点云数据获取、拼接、坐标转换、去噪、DEM的生成方法,以及通过两次监测结果对比沙丘的变化情况,目的是研究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沙丘变形监测方面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34.
云南丽江古近纪风成沉积的发现及其气候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云南丽江地区宝相寺组(E2b)下部(原美乐组)一直被认为是水成沉积,本文认为其属于风成沉积。宝相寺组下部巨厚砂岩的主体岩性为紫红色中细粒石英砂岩,不含泥质和云母等悬移质,大型高角度平板状交错层理发育,厚度巨大,风成沙丘前积层特征明显。石英砂的磨圆度高,在电子显微镜下普遍可见风成砂所特有的碟形撞击坑、新月型撞击坑及毛玻璃化表面等特征,可能为沙漠风成沙丘沉积。研究区古近纪以来的沉积特征表明,青藏高原东部的气候经历了一个由干旱到潮湿的重大转变。推测这种气候转变可能是始新世、渐新世之交全球变冷变干事件(EOGM)在青藏高原东部的沉积响应,也可能与青藏高原初次快速隆升及东亚古季风的开始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135.
3S技术在抛物线沙丘形态特征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3S技术的发展为风沙地貌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和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基于GIS平台,利用差分GPS实测数据,通过空间插值生成DEM,可有效提取地形因子和形态参数,实现风沙地貌三维形态特征的定量化研究;结合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不但可以提取风沙地貌二维形态特征,还可以提取植被覆盖信息。该文以内蒙古库布齐沙漠典型抛物线沙丘为研究对象,探讨3S技术在沙丘形态特征研究中的应用,结果表明:该区沙丘平面形态呈U型,丘臂指向W;纵剖面上迎风坡较缓、背风坡较陡,横剖面不对称;沙脊线所夹中轴线走向为WNW-ESE,反映了盛行风或合成输沙方向;油蒿灌丛分布在背风坡、两翼及其间平坦地;在长期合成风的作用下,沙丘向前移动,丘臂间的油蒿灌丛发生阶段性的弧带状自然恢复。  相似文献   
136.
在实地考察基础上,讨论了沙漠腹地麻扎塔格山地质地貌的基本特征,并分析了其在地理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7.
138.
139.
古风力的恢复是古大气环流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古气候重建具有重要意义。但在古气候研究中,有关古风力的研究较少,原因是古大气流场活动遗留下来的有效信息极少,难以从地质记录中加以恢复。沉积物特征反映介质的搬运能力,据此可以为古风力的恢复提供思路。其中,古风力的定性恢复相对容易,替代性指标有地质记录中风尘沉积物的粒度、成分,以及风暴沉积的厚度等,有关古风力的定性恢复报道相对较多。比较而言,古风力的定量恢复难度大、报道少。通过文献调研,本文重点介绍两种古风力定量恢复的方法,旨在强调古风力定量恢复的可操作性,完善古气候研究的薄弱环节。(1)构成风成沙丘沉积物的搬运方式(即滚动、跳跃、悬浮)是颗粒属性(包括沉积物的密度、粒径等)和风力的函数,以沙丘为研究对象,可以计算风力;(2)风作用于水体会产生波浪,风浪关系可以通过经验公式表达出来,基于湖泊砾质滩的砾石粒度分析能够计算波浪的搬运能力,定量获得古波况信息,进而通过风浪关系定量恢复古风力。两种方法有各自的适用条件与优缺点,希望本文对这两种方法的介绍,能够为沉积学家在古气候恢复研究中提供借鉴,并在以后的研究中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140.
巴丹吉林沙漠与腾格里沙漠分别为中国面积第二、第三大流动性沙漠,对两大沙漠连接带新月形沙丘的动态监测可以揭示该地区沙丘形成演化规律,为沙漠连接带风沙地貌发育研究提供科学支撑。通过Google Earth高清历史影像对巴丹吉林沙漠与腾格里沙漠连接带的新月形沙丘带进行监测,分析了两大沙漠交界处沙丘的移动速率和形态变化。结果表明:巴丹吉林沙漠与腾格里沙漠连接带沙丘移动速率范围5.88-19.55 m·a^(-1),平均移动速率10.03 m·a^(-1);移动方向范围109°-135°,平均移动方向122°。风况为沙丘移动提供动力条件,合成输沙方向与沙丘移动方向吻合。受NW、WNW方向输沙影响,新月形沙丘南翼在移动速率增加的同时长度不断伸长,显著区别于北翼。沙丘移动受控于沙丘本身形态,沙丘各形态参数(迎风坡长度、高度、宽度、周长、底面积)与移动速率呈现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植被覆盖以及沙丘密度的差异导致了研究区沙丘移动速率的差异。沙丘移动前后,形态参数变化具有复杂性,而沙源丰富度差异以及丘间地灌丛沙包对沙丘形态的改变,是沙丘形态变化复杂性的主要原因。两大沙漠连接带年输沙通量170-521 t·m^(-1),均值为301 t·m^(-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