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26篇
  免费   442篇
  国内免费   549篇
测绘学   1029篇
大气科学   492篇
地球物理   241篇
地质学   1208篇
海洋学   212篇
天文学   11篇
综合类   344篇
自然地理   1680篇
  2024年   37篇
  2023年   185篇
  2022年   197篇
  2021年   256篇
  2020年   161篇
  2019年   215篇
  2018年   169篇
  2017年   173篇
  2016年   166篇
  2015年   208篇
  2014年   311篇
  2013年   208篇
  2012年   197篇
  2011年   189篇
  2010年   220篇
  2009年   221篇
  2008年   222篇
  2007年   209篇
  2006年   201篇
  2005年   169篇
  2004年   154篇
  2003年   177篇
  2002年   164篇
  2001年   122篇
  2000年   87篇
  1999年   65篇
  1998年   71篇
  1997年   75篇
  1996年   76篇
  1995年   49篇
  1994年   56篇
  1993年   53篇
  1992年   32篇
  1991年   37篇
  1990年   33篇
  1989年   27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6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2篇
  1965年   1篇
  1957年   1篇
  1942年   1篇
  192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01.
上海自然植被的特征、分区与保护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高峻 《地理研究》1997,16(3):82-88
上海地区有种子植物约134科510属919种。种子植物的分区类型共15°个,其中泛热带分布、北温带和东亚分布各占总属数的27.8%、21.6%和11.9%.地带性植被以常绿阔叶林和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为主,其中红楠群落和青冈栎群落能较好地反映中亚热带的植被和环境特征。非地带性植被以潮间带植被和水生植被为主。上海自然植被的类型和分布规律反映了本区地处中亚热带向北亚热带过渡地带的气候特征以及濒江临海的环境特点。同时其现状也表明了上海的自然植被处于不断增长的压力之下所发生的变化,因此亟需加以保护。上海的植被区划可分为隶属于北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林地带的河口沙洲植被区,碟缘高地植被区和东北淀泖低地植被区,以及隶属于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的西南丘陵、低地植被区等。  相似文献   
102.
本文把数量化理论Ⅲ与Q-型非线性映射在机地结合在一起,定义了一种新的数学模型-QN-模型。详细地介绍了该模型的基本原理和计算步骤,给出了模型在覆盖区资源靶区以预测中应用的实例。  相似文献   
103.
Turn.  BL Skole  D 《地学前缘》1997,4(1):26-33
文章概要介绍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的核心计划之一-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变化的科学计划。阐述了该计划的形成历史,科学目标以及主要研究内容,指出LUCC研究目的是改善对全球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变化动态过程的认识,以着重提高替土地覆盖变化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4.
张佳华  孔昭宸 《地理科学》1997,7(4):316-322
从北京坟庄剖面具有^14C测年的54个样品原始记录中,选取11个孢粉类型,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对该区晚更新世以来的孢粉资料进行再分析,阐明该方法能消除因主观原因对同一孢粉谱的分带差异。对北京多样性的生态环境,用累积贡献率为57%且离散性大响应此环境特征,更好地恢复过去环境。  相似文献   
105.
《地理教学》1997,(3):47-48
  相似文献   
106.
沙丘人工差不嗄蒿植被建立后的微气候变化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李胜功  赵哈林 《中国沙漠》1997,17(2):133-137
运用波文比热量平衡法和空气动力学梯度法初步分析了人工固定沙丘过程中的微气象变化。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流沙的固定,反射率减少;净辐射占太阳辐射的比例增大;热收支中,潜热通量所的份额增多,近地表风速及其垂直切变减小。  相似文献   
107.
108.
粒度分析在塔克拉玛干沙漠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8,自引:6,他引:18  
吉启慧 《中国沙漠》1996,16(2):173-179
本文重点探讨了塔克拉玛干沙漠的风成沙粒度组成特征及其与物源的关系,同时对沙丘的下伏地层沙、现代河流沙及丘间地沙的粒度组成也进行了对比。通过对该沙漠第四纪沉积物的粒度分析,证实了风成沙的粒度分布以极细沙为主,不含粗沙,粉沙含量极小;粒度组合、分选主要受营力和源区物质制约,结果使粒度空间分布形成格局。总之,通过粒度分析得到一系列量化指征,可为研究风沙流运动,探讨沉积环境和改造沙漠、发展沙产业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9.
对窑街寺湾沟-炭洞沟红层孢粉和地层层序及时代进行了系统分析与对比研究。在该剖面中划分出2个孢粉组合:①双束松粉属-无口器粉属-杉粉属-栎粉属-瘤面海金砂孢属组合,时代为早渐新世;②双束松粉属-拟桦粉属-栎粉属-藜粉属-瘤面海金沙孢属组合,属中渐新世。研究表明:窑街寺湾沟-炭洞沟红层剖面的层位位于朱儿庄剖面之上,整个窑街地区的红层剖面属始新统-中渐新统;窑街地区始新世孢粉组合与中国东、西部地区孢粉组合相似,均发育以亚热带和暖温带植物为主的亚热带型落叶阔叶林,气候炎热;始新世晚期至早渐新世则演变为以暖温带落叶阔叶树种为主的针阔叶混交林植被,气候温暖湿润;中渐新世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气候较温暖湿润。区域对比分析表明,从渐新世早期中国东、西部植被开始出现差异并逐渐加大,该时期也许是中国新构造运动的一个重要时期。  相似文献   
110.
内蒙古伊盟地区哈马尔太碱湖沉积特征和孢粉组合特征反映了该区近5ka以来的古植被古气候变迁。研究表明,此期间该区植被由阔叶、灌木草原变为疏树灌木草原,最后变为荒漠草原。在这5ka中存在两次暖期两次冷期,近1.6ka以来以冷干为主。湿润气候只存在于4.5~5.5kaB.P.,气候总的趋势是由较湿润变干旱直至干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